回覆列表
  • 1 # 歷史救生圈

    《萬曆野獲編》作者沈德符指出:“前元取民最輕!”李開先在《西野春遊詞序》中羨慕不已稱讚道:“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

    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們經常說:“宋元寬縱,今宜肅紀綱”“其失在於縱馳”(《明會要》),所以明王朝前期是空前的嚴酷專(百度)制,整個社會充滿“戾氣”(趙園語),成了殭屍的社會。

    新陳代謝倒慢了,當然最後是物極必反,晚明就來了個堤壩的總崩潰,《桃花扇》裡說“誰知道容易冰消”。元朝是活潑自然的,明朝是病態戾氣的,這個對比很鮮明。

    元朝把宋朝的233條罪名,減少到了135條。在忽必烈統治的時代,只有2000多人被判處死刑。元朝的法律其實大體上更加寬鬆。元代統治者喜歡錶現寬仁慈厚而不搞嚴刑峻法。正所謂,“君臣之間,唯知輕典之為尚。”

    萬曆初年華亭人範濂記述元、明兩代松江田賦的情況,說:“元入中國……賦雖輕,不足法也”,我們可以知道,元朝的賦稅其實非常輕。元史記載,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餘,歸附元朝後一切未徵。

    明初葉子奇《草木子》卷三: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後,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輕刑薄賦,兵革罕用,生者有養,死者有葬,行旅萬里,宿泊如家,誠所謂盛也矣。

    元朝最後滅亡是在幣制改革,還有修黃河出現了大問題,導致物價飛漲。還有就是元朝上層一直在進行激烈的內戰,無暇他顧,到了最後已經癱瘓。才導致朱元璋,陳友諒等人的做大。

  • 2 # 澹奕

    飽讀詩書深知“華夷之辨”的文人為何懷念元朝?因為元朝對江南地區的統治的確非常寬鬆優待。元朝當年滅宋以後,對於江南地區的統治完全不同於北方,不僅對江南地方的文人、地主階級各種拉攏,還進一步削減在南方的稅負與刑法,元朝對南方廣大“南人”居住地的統治,要比金朝地方的漢人寬鬆照顧得多。

    也因此,江南的名門望族大多都得以延續,而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文人士大夫。正史中並沒有所謂的“四等人制度”,在元朝朝廷中做官的漢人為數不少。蒙元初期,的確非常血腥殘暴,因為蒙古人數量少,如果不以暴制暴,一旦碰到抵抗就無法鎮壓。而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建元以後,大行漢法,拉攏漢人上層以加強統治,甚至與四大汗國分道揚鑣。而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方地區進行大規模戰爭造成巨大破壞,而貧苦出身的朱元璋又一向痛恨豪紳階層,自然對舊元勢力的利益造成了很多破壞。

    在如今來說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他們對新政權無所適從,更加懷念當年元朝的寬鬆統治。

  • 3 # 半卷

    有人說什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我們看看對不對?這種懷念故國計程車大夫叫做遺民,宋代也有不少遺民。當時比較著名的遺民詩人有:文天祥、謝翱、林景熙、汪元量四人。如果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那麼文天祥也有了?很明顯並非如此。而且明清兩代也有大量遺民,比如明遺民顧炎武、黃宗羲等。清遺民王國維等。遺民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現象,我覺得遺民代表了士大夫對於一個政權的認同。

    當年,元代滅亡了宋,宋遺民謝枋說“宋室孤臣,只欠一死”。這話顯示出他對於前朝的忠誠。元代,有沒有這種“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事實上,元代滅亡時候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人。比如下面要說的楊維楨。

    談元代詩歌,首屈一指的就是楊維楨的鐵崖體。楊維楨在明初名氣很大,朱元璋也想延攬其為自己工作,第一次派官員帶著厚禮去見楊維楨,楊維楨推辭說:“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把自己比作一個寡居的老婦人,行將就木的人了怎麼能再嫁,表達自己不願意出仕當官。)。第二年,官員繼續催促,楊維楨賦《老客婦謠》,甚至說出:“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他直接以死相逼),楊維楨結局還不錯,從京城回家的時候,宋濂送了他,寫詩:“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蓋高之也。”(也就是給了楊維楨很高的評價。)楊維楨回到家也就老死了。我們都知道宋濂在明初文壇影響力也是很大的,宋濂也當過太子朱標的老師,他對於楊維楨的態度,代表了一部分士人的態度。楊維楨的經歷記載在《明史·文苑傳》。

    下面說的這個遺民就沒有善終了,《新元史》記載的一個人物——鄭玉。他本身就是隱士,元朝時候,官方厚待他,他也不願意做官。明軍攻破徽州時候,他直接說過:“吾豈事二姓者!”。先是絕食,後來,自縊而死。死之前有一個行為很有意思“北面再拜”,也就是拜的北方,北方代表的是元代政府。

    這樣的案例還很多,都代表了當時一部分人對於元代的忠誠,這和文天祥不投降元朝,理論上沒有任何區別。這種忠誠,代表的是對於一個政權的認同。

    中國古人對於一個政權是否可以認同更多的是看兩點,一是政權地域是否在秦漢奠定的疆域(大體上的疆域),二是是否認同漢文化。(也包括政治文明的官僚體系)

    我們看看北魏政權,這是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政權繼承了秦漢的祖廟、祭祀一系列制度,北魏大臣高閭說過:“居尊據極,允應明命者,莫不以中原為正統,神州為帝宅”。北魏佔據了秦漢時期北方政治的中心,繼承了漢文化。高的甚至說:應該“於六鎮之北築長城,以御北虜”。北方的其他偏僻的少數民族,居然變成了“虜”。由此可見,今天人的民族觀念,古人是沒有的。他們更看重你政權的地理位置和能否繼承漢文化。

    放眼歷史去看,不僅僅是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契丹族被沙陀族認為是“夷”,而契丹人又認為沙陀人是漢人。從民族劃分,兩個民族都可以被看作少數民族的。

    一個朝代自稱“中國”,開始於元朝。《元史》卷95《列傳·外夷一》載,元世祖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國書,稱自國為“中國”。這個“中國”是漢族觀念裡的中心視角。元朝也有很多繼承漢文明的地方,在這裡不一一贅述。文化和地域角度,元朝都會得到漢族知識分子的認同。相同的,北韓、日本、越南都是漢文化圈的,但是,地理位置侷限,他們肯定得不到古人的認同,也只是被當作朝貢之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拉醬可以做什麼美食,自制沙拉醬的做法大全,沙拉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