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2
回覆列表
  • 1 # 夭夭灼灼

    不知道你要學寫古文幹什麼用,給誰看?中國的古文典籍跨越三千年歷史,優秀的東西多的如汗牛充棟,絕不會缺你這一份。

  • 2 # 惡魔在唸咒

    首先,你要有信心,其實沒那麼難。有些回答說要讀多少多少書,中國古籍汗牛充棟,讀到死也讀不完。你就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文章或一部書,最好能背下來,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仔細參考,不要太雜,因為在時代發展中,很多語句發生了變化。

    然後,在現在生活中,比對古文,比如說“我”,古文要怎麼說?餘予或者吾這是最常用的。

    “你”古文怎麼說?汝、爾、君、公,主要是看什麼環境下,用的不同。

    然後就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往古文上去用,比如“吃飯”,古文怎麼說?用膳、小酌、食、赴宴等等。

    再比如“上班工作”,古文要怎麼說?謀生計、勞作、謀事、謀差、謀業等等。

    種地怎麼說?耕、躬耕。

    然後就是虛詞的使用,多參考多比較,就會豁然開朗。文言文虛詞,很多在文中沒有確實意義,但是可以結合實詞合成句子,或者加強語氣等。這些虛詞有:之、乎、者、也、哉、以、而、其、於、乃、夫、且、然、蓋、則、焉、矣等等。如果恰當的使用出來,立刻使文章變得古色古香起來。

    舉個例子,我種地供孩子讀書,換成文言文,餘以耕供子讀,這樣還不是很通順,改成“供讀以耕”就更簡潔。

    然後再讀古文,進步就很快了。比如說讀三國志。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與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觀察思考它的語法結構。慢慢就懂一些簡單的說辭了。

    當然,要進步,必須要多練習。不練習,很可能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四不像。

    再舉一段班超投筆從戎的例子。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你會發現語法也不復雜。根本就不需要翻譯。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慢慢積累經驗。一開始肯定生硬,我們學現代文寫作,不也是這樣過來的嗎?熟能生巧。

  • 3 # hy春風裡

    要看你古到哪裡去。

    清,明,元,宋,唐,漢,秦。

    每個朝代的文章都是不一樣的,之前有些字,詞語,和句子會有變化。

    以前學文言文的時候,都是一大堆的註釋。

    那你要學的就是把這些註釋都搞清楚意思,不然用起來,可以給別人看的時候完全就不是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對於古文裡的詞語意思,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懂,不過可以在網上查資料,也可以在“某寶”在買關於古文詞語這樣的書籍,比如《古漢語詞典》。

    其實這個問題我本來是不想回答的,因為我又不會寫古文。

    但是我還是點進來答題,覺得要是題目改成“如何研究古文”,覺得還有點意思。但是“如何自學寫古文”,聽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就拿清朝的人來說,明朝以前都是清朝古代,但是也沒見有幾個人清朝人寫他們以前的古文的。

    畢竟文字在慢慢發展,每個時代所體現的和表達的意思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區別。

    當代也有很多古漢語學家,他們都是來研究古文的,研究古文,瞭解歷史,還原古時候的一些事情,並以此為鑑。這就是他們研究古文的目的。

    但是沒見有多少古漢語學家研究了古文是為了寫古文的。

    很多古時候的文章都是根據當時的特定情況和社會背景寫下的,即便你將古文研究的透透測測,可能寫出來的意思也只有自己能明白,別人根本看不懂。

    所以個人覺得,沒有必要自學寫古文。

    可以先寫好現代文,等一百年,兩百年過去了。

    你現在寫的文章,也同樣會成為古文。

  • 4 # 中華德孝文化

    需要一本完善的古漢語字典。

    先從史書讀起,再讀文學作品會輕鬆,因為史書讓你瞭解古代的思維方式和很多典故。 如果你是初學,“史記選”之類的書很有幫助,因為既像看故事,又能學知識。

    個人認為背古文對理解古文沒有用。當然好的古文會讓你主動忍不住去背誦。但是為了學習古文,被動的去背,是比較苯的辦法。要理解了才有意義,理解了背誦也更快。

    關鍵是一些常用常出現的詞語,以及句式,這些要儘快熟悉,那是古代人說話,寫文章的方式,熟悉了就好了。

    最後如果你是個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學古文的過程中要面對考試壓力的話,教你個取巧又極其有效的辦法,你去找往年的真題以及往年各個城市的模擬考試題,別的題目都不用看,就看古文閱讀理解的那些小短文,然後看看針對這些短文,出題的人都會問什麼問題,他們一般會把一些重要的字詞拿出來問你什麼意思,或者讓你補充句讀,這很有用,因為出題人問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是對理解古文很有幫助的一些問題,搞懂了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下次在不同的地方碰到就輕鬆多了。

    最後再補充一下,一本好的古漢語辭典真的很有用,因為好的辭典會把一個字一個詞的不同意義都列舉出來,這正是學習古文中常會遇到的事,同一個字常有多個意義,辭典讓你一目瞭然。

  • 5 # 陋巷讀書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古文,一般理解,文言文就是古文。漢代就有古文和今文之爭,書寫方式都不一樣。先秦使用小篆,漢朝改用隸書。對漢朝人來說,先秦的就屬於古文。唐代韓愈推動古文運動,類似於西方的文藝復興,一掃魏晉以來華而不實的文風,不再追求詞藻豔麗苛求對仗的駢文,改而推行散文。古文運動意義深遠,以韓愈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留下了大量的佳作。清代流行的《古文觀止》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優秀篇章,清以前的都算古文。古文從古到今也是經歷了很大的變遷。今天來說,推廣白話文之前的書面語都可以稱為古文。白話文的推行有其歷史原因,清末政治腐敗,軍事羸弱,中國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有志之士開始思考救國之路。之前的洋務運動,鼓吹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走的不成功。人們開始反思制度,認為落後的制度是萬惡之源。開始宣傳改國體,廢科舉,辦新學。從唐代開始的歷經千年的科舉制度被認為是一種落後的教育體制,學子們在儒家經典上面浪費了太多時間,根本沒有精力學習科學,這才導致了國家的落後。科舉考核的文言文也就成為眾矢之的,甚至有人提出要廢除漢字,採用西方的字母。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思想有些極端了,似乎本國的一切都是無用,低劣的,只有來自西方的才是先進的。文言文被廢除不足為奇。當時的書面語與口語差別較大,口語已接近現代,書面語還是文言文。記得《走向共和》裡面一個片段非常有意思,慈禧太后召叢集臣商議國事,討論正激烈的時候,慈禧問張之洞有什麼見解,只見張香帥不慌不忙地拿出奏摺,開始念他的聖人之道,引得滿堂大笑。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對迂腐的文言文有些排斥了。

    今天這個年代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文?答案是肯定的,中華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幾千年而不斷,就是因為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看懂老祖宗的寫的東西。英國哲學家羅素對中國做過很著名的預言“重新把儒家思想跟西方的文明的優點重新結合,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另外一次很偉大的文明”。今天我們又重新重視傳統文化,對古文的學習也是有必要的。

    漢字雖然不斷被簡化,文言文也改革成了白話文,但只要進行一定的學習就可以讀懂古人的文章。四大名著成書於幾百年前,至今暢銷不衰,而今天初中水平就可以讀下來,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四大名著並不是完全的文言文,而是比較接近白話文了。這就可以看出來古人的書面語和口頭語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古文學習,是學習古人的書面語。我們今天學習古文,也不是為了讓大家能用文言文寫作,而是培養一種閱讀能力,拿起古人寫的書來不至於一臉懵看不懂。

    要開啟古文學習的歷程,要有一個目標,我最初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可以讀《資治通鑑》,《史記》,甚至是《春秋左傳》。為什麼我比較建議讀史書,而不是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史書是記言和記事的,有人物,有故事,可讀性強,趣味性足。瞭解歷史人物和事件,可以幫助我們把歷史與今天的形勢結合,反思現在,借古喻今,可以增加智慧,增強判別能力。就像《資治通鑑》的目的“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裡面有過一段論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這段話的就是說不讀春秋,不明大義,不辨是非,不曉治國之道。儒家經典裡面包含了很多思想,言簡意賅,不是很容易理解,能吃透這裡面的內容要花很大的功夫,甚至需要一生的時間,而且就算具備的古文的閱讀能力,也未必就能讀透。最經世致用的書就是《資治通鑑》和《左傳》,據說毛主席把通鑑前前後後讀了十幾遍,我們就能猜到主席的政治能力和權謀之術來自哪裡。儒家經典大可先放一放,等到有時間和興趣的時候再讀一讀也是可以的。

    回到我們古文學習的主題,學習古文從哪裡入手呢?既然《史記》這麼好,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有人認為不妨直接讀史記,史記吃透了,古文水平就很高了。難道直接拿起史記這樣的書來讀效果一定很好嗎?史記總共一百三十篇,計六十多萬字,絕對的鴻篇鉅製。讀這種書是需要一定的古文水平和強大的毅力。不適合初學者。那麼有沒有一本可以作為入門的教材?筆者認為,《三國演義》是一個極好的入門讀物,它屬於半白話半文言,可讀性很強,況且三國故事深入人心,街頭巷尾都略知一二。從《三國》入手,做到熟讀,古文語感便可以建立起來。

    除此之外,有幾個著名的選集。最早的一個本子是《昭明文選》,是南朝梁昭明太子主編的。所選的文章自然是南梁以前先秦兩漢魏晉的佳作。近代有名的一個是《古文觀止》,由清代康熙年間浙江的吳氏叔侄編撰,一部供民間私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是當時學生的啟蒙讀物,這個本子一經問世,便風靡全國。當代有語言學家王力先生編著的《古代漢語》,用今人的語言和角度講解古代漢語。《昭明文選》年代比較久遠,如果沒有紮實的文言文功底,是很難讀懂的。《古文觀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全書總共二百二十二篇文章,摘錄自《左傳》、《戰國策》、《史記》等,其中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佔了很大比重,如果能把《古文觀止》的大部分篇章熟讀甚至記誦,古文水平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刻苦努力並且長期積累,養成良好的習慣有興趣學習並且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古人不學科學、外語,所有的精力都可以放在古文的學習,但今天我們學習的領域很廣,非專業人士大可不必研究這麼深。我想只要能讀懂就可以達到基本目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友如何吐槽iPhone 11的“浴霸三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