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雁林

    極地高壓帶是由熱帶熱暖流向兩極流動過程中,受熱空氣上升冷空空下降的原理使得進入極地冷熱氣流交換形成的特有的氣象現象。

  • 2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氣壓是指大氣的壓強,在垂直方向上某地的氣壓我們可以理解為,某地上方空氣柱的質量,所以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就越低”。在水平方向上,氣壓可以理解為空氣分子的打擊了,氣壓越高的地方,空氣分子的打擊了越強,所以在水平方向上,空氣只會從“高壓流向低壓”。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區域會形成不同的高氣壓帶和低氣壓帶,具體來說包括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等四類。極地地區

    這些氣壓帶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結果,而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分佈差異,從而造成不同地區間氣溫差異,從而導致水平方向上各緯度之間的氣壓差異,是形成全球性大氣環流的根本原因,而形成氣壓帶的原因也有兩類,分別是“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所謂熱力因素就是指由於冷熱狀況而形成的氣壓中心,比如地球的兩極高緯度地區,由於年平均太陽高度角較小,所以是全球最為寒冷的區域,極地地區的低溫,使得空氣受冷收縮,密度增大,並做下沉運動,形成“極地高氣壓帶”,而這種受冷形成高壓就是熱力因素。

    同樣道理,地球的赤道地區是全球接受太陽輻射熱量最多的地區,從而形成高溫,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並做上升運動,形成“赤道低氣壓帶”,這種由於受熱形成低壓就是熱力因素。除了熱力因素之外,動力因素也是形成氣壓帶的重要因素,由於赤道附近近地面形成低氣壓,空氣上升到高空形成高氣壓,水平方向空氣從赤道高空往南北方向流出,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北半球往右偏,在北緯30°左右偏轉形成西風,從而不能繼續往北,而赤道方向空氣不斷補充過來,所以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越來越多,被迫下沉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這種被迫下沉形成高氣壓帶就是屬於動力因素。

    而在近地面地區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壓帶都有空氣流出,從副熱帶高氣壓往北流動形成的氣流,向右偏轉形成盛行西風帶;從極地高氣壓帶往南流動形成的氣流,向右偏轉形成極地東風帶,這兩股氣流在大約北緯60°左右的地區相遇,形成極鋒,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度較高的空氣被迫抬升,從而在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這種被迫抬升形成低氣壓帶也屬於動力因素。就天氣而言,一般來說受高壓控制的地區由於空氣下沉運動,降水稀少,天氣晴朗;而受低壓控制的地區由於空氣上升運動,冷卻凝結,降水豐富,多陰雨天氣。三圈環流和氣壓帶風帶示意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投資10萬,現在做什麼生意能每月穩定進賬1萬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