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存在的難題
1、信用難以破除?
它的癥結主要在信用難以穿透上,因其是一個複雜的交易,意味著有很多方參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方去贊同同一件事情,本身來說有一定的複雜性。
傳統企業的生產線很長,比如一輛汽車可能由上千個零件組成,涉及到很多的供應商,如果將其穿透到最後,勢必會影響到很多的商業利益。
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實性,但是交易真實性要充分挖掘出來是很難的。“比如貨物是否存在重複質押、應收賬款是否真實等情況,很難進行核實。現在在現有的市場上加上核心企業的平臺化,透過整個的平臺能力的構建可以把所有的資料資訊連線起來,最後形成交叉驗證。
2、供應鏈金融“五大難”
範圍侷限,僅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規模銀行為特大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業務,且鏈條上的長尾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信用不能穿透,供應鏈金融服務難以覆蓋長尾中小企業,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遞到下游企業,銀行難以把控風險恐貸拒貸。
跨地區長尾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
過去供應鏈只是為特大企業服務,但仍眾多大企業上下游企業不在供應鏈上。
進出口企業融資靠信用證,成本高、融資難,隨著國家信用證額度下調,銀行對中小企進信用證融資也在收緊。
從企業層面來看,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依然面臨諸多問題。要做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來說也會面臨管理壓力,涉及應收賬款確認、餘額確定、資訊核對、審批流程等各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過程中風險也很高。
3、破除“鏈”上難題
目前供應鏈金融可以主要分為四大模式: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應收賬款增信式、核心廠商的產業鏈增信式、電商平臺的交易資訊流增信式、物流企業的物流資訊增信式。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圍繞核心企業展開,基於貿易真實背景(比如評估來自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為上下游企業放款,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1+N”模式。
這種做法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對銀行來說,一般只有特大企業才能成為其核心企業,但不是所有銀行都有這類客戶資源;二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是有限的,參與主體只能侷限於服務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經銷商,難以觸達其二級乃至N級需求。
從今年供應鏈金融發展情況看,一大新趨勢是透過降低核心企業門檻、解決信用多層穿透問題,甚至“去核心企業化”來破“鏈”上難題。
運用金融科技的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去降低獲客成本、運營成本以及風險成本,形成安全高效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例如區塊鏈化的債權憑證或者智慧倉儲基礎上的倉單質押等。
企業之間的交易、運營會產生大量的資料,過去科技能力不足,資料無法得到充分運用。現在隨著大資料、雲計算、AI、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散亂、海量的資料可以被計算和觀察。將供應鏈服務、資產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處理,是供應鏈金融行業變革的根本,大資料和科技的應用將決定未來的競爭走向。
二、區塊鏈概念與特點
非中心化
區塊鏈上資料的驗證、記賬、儲存、維護和傳輸等均是基於分散式結構,採用數學和演算法的方法而不是中心機構來構建分散式節點之間的信任關係,從而形成非中心化的、可信任的分散式結構。交易參與者可以自證並直接交易,不需要依賴第三方中介機構的信任背書。
不可篡改
資料寫入區塊鏈後很難改動,區塊鏈的演算法確保了修改其上資料的極其苛刻的條件,而這一條件幾乎不可能實現,保證了資料的真實性。
分散式共享:區塊鏈可以透過點對點網路同步記錄資料,實現資料的分散式共享。
共識信任機制
區塊鏈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創造方式,運用一套基於共識的數學演算法,在機器人之間建立信任網路,從而透過技術背書而非中心化信用機構來進行信用創造。藉助區塊鏈的演算法證明機制,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資料交換無需建立信任過程,在系統指定的規則範圍和時間範圍內,節點之間不能也無法欺騙其他節點,即少量節點無法完成造假。
開放性
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資訊被加密外,區塊鏈的資料對所有參與者公開,任何參與者都可以透過公開的資料介面查詢區塊鏈資料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資訊高度透明。
匿名性
由於節點間無需互相信任,因此節點間無需公開身份,系統中每個參與的節點都可以匿名。參與交易的雙方透過地址傳遞資訊,即便獲取了全部的區塊資訊也無法知道參與交易的雙方到底是誰,只有掌握了私鑰的人才能開啟自己的錢包。此外,在諸如比特幣的交易中,提倡為每一筆交易申請不同的地址,從而進一步保障了交易方的隱私。
跨平臺
與網際網路的TCP/ IP協議類似,區塊鏈同樣可被視為基礎性的通訊協議,其與其他機制配合,共同構成了基於區塊鏈的價值網際網路。區塊鏈網路上的節點是基於共同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獨立執行的,主要消耗的是計算資源,與平臺無關,可以在任意平臺部署計算節點。可以說,區塊鏈的特點及發展來源於它所產生的土壤——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雲計算、大資料的興起。大多數從事區塊鏈研究的人認為,區塊鏈是巨大的技術突破,類似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網際網路技術,儘管現在還處於基礎建設階段,但未來10年將具有變革很多行業的潛力。
三、區塊鏈如何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務中
(1)基於加密資料的交易確權
區塊鏈應用對供應鏈的資訊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業的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經銷商,具有較好的資訊化水平,但鏈條上其他層級的中小企業資訊化程度都難以達到銀行的資料標準。同時,如果鏈條上不同主體採用不同型別的資訊管理系統時,資訊傳遞缺乏一致性、連續性,容易形成資訊孤島,難以獲得有效的資料進行風險判斷及管理,也難以核實交易的真實性。可見,區塊鏈應用的前提之一,是全鏈的資訊化。
區塊鏈在資產管理領域開始顯現出重要的應用價值,實現各類資產的確權、授權和交易監管的實時性。在網路環境下難以監管、保護的無形資產,區塊鏈基於時間戳技術和難以篡改等特點,成為虛擬環境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方法。而對於有形資產,如存證、應收賬款和數字智慧資產,可以在虛擬環境下實現現實世界中的資產交易,例如對資產的授權和使用控制、產品溯源等應用。
區塊鏈為供應鏈上各參與方實現動產權利的自動確認,形成難以篡改的權利賬本,解決現有權利登記、權利實現中的痛點。以應收賬款權利為例,透過核心企業ERP系統資料上鍊實現實時的數字化確權,避免了現實中確權的延時性,對於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實現確權憑證資訊的分散式儲存和傳播,有助於提升市場資料資訊的安全性和可容錯性。二是可以不需要藉助第三方機構進行交易背書或者擔保驗證,而只需要信任共同的演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三是可以將價值交換中的摩擦邊界降到最低,在實現資料透明的前提下確保交易雙方匿名性、保護個人隱私。
(2)基於存證的交易真實證明
交易真實性的證明要求記錄在虛擬世界的債權資訊中,必須保證虛擬資訊與真實資訊的一致性,這是開展金融服務、風險控制的基礎。供應鏈金融需要確保參與人、交易結果、單證等是以真實的資產交易為基礎的。交易真實性證明,採用人工的手段進行驗證,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巨大不足。大型企業供應鏈在快速運作中,人工驗證難以實施。解決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問題之一,即交易的真實性問題,需要在虛擬環境下,從交易網路中動態實時取得各類資訊,進行資訊的“交叉驗證”來檢驗交易真實性,成為供應鏈金融目前的關鍵技術之一。
資訊交叉驗證是透過演算法來遍歷並驗證交易網路中的各級資料,其中各級資料包括:各節點的計算機系統、操作現場、社會信用系統(稅務、電力部門等)等擷取的資料,中介軟體、硬體(如GPS、RFID等)等獲取的節點資料。驗證的方式包括:1.鏈上交易節點資料遍歷,檢驗鏈上交易資料的合理性;2.交易網路中資料遍歷,驗證資料的邏輯合理性;3.時序關係的資料遍歷,驗證資料的邏輯合理性。透過以上三重資料交叉驗證,形成由點到線、再到網路的交易證明系統,可全面檢驗交易真實性,最終獲得可信度極高的計算信用結果。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形成,涉及到主體、合同、交易等要素,其真實性的邏輯關係解釋包括三點:一是主體的真實性,交易雙方是真實、合法的主體;二是合同的真實性,即基礎合同的真實、合法,如果簽名、公章為偽造,則屬虛假合同;三是交易的真實性,發生實質上的資產交易。如果合同是真實,但沒有發生真實的交易,目的在於獲取銀行資金,則為虛假交易。
但是真實的合同,也可能產生虛假的應收賬款。例如,虛開交易單證或虛報交易金額以獲得更多的貸款,就是虛假的應收賬款。所以,以應收賬款為信用管理的最小單元,具有合理性。線下開展業務時,需要對主體身份進行確認、對合同進行確認、對交易進行驗證等。但簽章的真實性、單證的真實性等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是產生風險的環節。
透過區塊鏈、物聯網、網際網路與供應鏈場景的結合,基於交易網路中實時動態取得的各類資訊,多維度地印證資料,提高主體資料的可靠性,如:採購資料與物流資料匹配、庫存資料與銷售資料印證、核心企業資料與下游鏈條資料的可靠性,以降低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流程摩擦。
(3)基於共享賬本的信用拆解
供應鏈金融的目標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全面覆蓋,但目前大量的二級、三級等供應商/經銷商的融資需求仍然難以得到滿足。比如,某汽車製造商有十幾萬家供應商,但一級供應商只有100家,上游層層劃分的十幾萬家供應商很難享受到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供應鏈金融中只得到部分的緩解。
一般來說,一個核心企業的上下游會聚集成百上千家中小供應商和經銷商。區塊鏈技術可以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拆解後,透過共享賬本傳遞給整個鏈條上的供應商及經銷商。核心企業可在該區塊鏈平臺登記其與供應商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並將相關記賬憑證逐級傳遞。該記賬憑證的原始債務人就是核心企業,那麼在銀行或保理公司的融資場景中,原本需要去稽核貿易背景的過程在平臺就能一目瞭然。信用傳遞的問題可迎刃而解。
(4)基於智慧合約的合約執行
智慧合約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執行提供自動化操作的工具,依託高效、準確、自動地執行合約,可緩解現實中合約執行難的問題。以物權融資為例,完成交貨即可透過智慧合約向銀行傳送支付指令,從而自動完成資金支付、清算和財務對賬,提高業務運轉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為操作帶來的潛在風險與損失。目前智慧合約開發平臺主要有:區塊鏈智慧合約系統(IBM)、Corda智慧合約平臺(R3聯盟)、超級賬本Hyperledger(Linux)、以太坊智慧合約平臺等。
一、發展存在的難題
1、信用難以破除?
它的癥結主要在信用難以穿透上,因其是一個複雜的交易,意味著有很多方參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多方去贊同同一件事情,本身來說有一定的複雜性。
傳統企業的生產線很長,比如一輛汽車可能由上千個零件組成,涉及到很多的供應商,如果將其穿透到最後,勢必會影響到很多的商業利益。
核心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最重要的是交易真實性,但是交易真實性要充分挖掘出來是很難的。“比如貨物是否存在重複質押、應收賬款是否真實等情況,很難進行核實。現在在現有的市場上加上核心企業的平臺化,透過整個的平臺能力的構建可以把所有的資料資訊連線起來,最後形成交叉驗證。
2、供應鏈金融“五大難”
範圍侷限,僅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規模銀行為特大企業做供應鏈金融業務,且鏈條上的長尾中小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
信用不能穿透,供應鏈金融服務難以覆蓋長尾中小企業,核心企業信用難以傳遞到下游企業,銀行難以把控風險恐貸拒貸。
跨地區長尾中小企業融資難解決。
過去供應鏈只是為特大企業服務,但仍眾多大企業上下游企業不在供應鏈上。
進出口企業融資靠信用證,成本高、融資難,隨著國家信用證額度下調,銀行對中小企進信用證融資也在收緊。
從企業層面來看,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依然面臨諸多問題。要做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來說也會面臨管理壓力,涉及應收賬款確認、餘額確定、資訊核對、審批流程等各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過程中風險也很高。
3、破除“鏈”上難題
目前供應鏈金融可以主要分為四大模式: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應收賬款增信式、核心廠商的產業鏈增信式、電商平臺的交易資訊流增信式、物流企業的物流資訊增信式。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圍繞核心企業展開,基於貿易真實背景(比如評估來自核心企業應收賬款)為上下游企業放款,這種模式被業內稱為“1+N”模式。
這種做法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對銀行來說,一般只有特大企業才能成為其核心企業,但不是所有銀行都有這類客戶資源;二是核心企業的信用傳導是有限的,參與主體只能侷限於服務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經銷商,難以觸達其二級乃至N級需求。
從今年供應鏈金融發展情況看,一大新趨勢是透過降低核心企業門檻、解決信用多層穿透問題,甚至“去核心企業化”來破“鏈”上難題。
運用金融科技的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去降低獲客成本、運營成本以及風險成本,形成安全高效的供應鏈金融資產,例如區塊鏈化的債權憑證或者智慧倉儲基礎上的倉單質押等。
企業之間的交易、運營會產生大量的資料,過去科技能力不足,資料無法得到充分運用。現在隨著大資料、雲計算、AI、區塊鏈等技術發展,散亂、海量的資料可以被計算和觀察。將供應鏈服務、資產進行數字化、標準化處理,是供應鏈金融行業變革的根本,大資料和科技的應用將決定未來的競爭走向。
二、區塊鏈概念與特點
區塊鏈透過加密演算法、點對點網路、共識演算法等網際網路技術,為交易參與者提供一種可信、可靠、透明的商業處理邏輯框架,大大減少了交易的費用和複雜度,區塊鏈的技術結構使得區塊鏈具備以下幾個重要特點。非中心化
區塊鏈上資料的驗證、記賬、儲存、維護和傳輸等均是基於分散式結構,採用數學和演算法的方法而不是中心機構來構建分散式節點之間的信任關係,從而形成非中心化的、可信任的分散式結構。交易參與者可以自證並直接交易,不需要依賴第三方中介機構的信任背書。
不可篡改
資料寫入區塊鏈後很難改動,區塊鏈的演算法確保了修改其上資料的極其苛刻的條件,而這一條件幾乎不可能實現,保證了資料的真實性。
分散式共享:區塊鏈可以透過點對點網路同步記錄資料,實現資料的分散式共享。
共識信任機制
區塊鏈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創造方式,運用一套基於共識的數學演算法,在機器人之間建立信任網路,從而透過技術背書而非中心化信用機構來進行信用創造。藉助區塊鏈的演算法證明機制,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資料交換無需建立信任過程,在系統指定的規則範圍和時間範圍內,節點之間不能也無法欺騙其他節點,即少量節點無法完成造假。
開放性
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資訊被加密外,區塊鏈的資料對所有參與者公開,任何參與者都可以透過公開的資料介面查詢區塊鏈資料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資訊高度透明。
匿名性
由於節點間無需互相信任,因此節點間無需公開身份,系統中每個參與的節點都可以匿名。參與交易的雙方透過地址傳遞資訊,即便獲取了全部的區塊資訊也無法知道參與交易的雙方到底是誰,只有掌握了私鑰的人才能開啟自己的錢包。此外,在諸如比特幣的交易中,提倡為每一筆交易申請不同的地址,從而進一步保障了交易方的隱私。
跨平臺
與網際網路的TCP/ IP協議類似,區塊鏈同樣可被視為基礎性的通訊協議,其與其他機制配合,共同構成了基於區塊鏈的價值網際網路。區塊鏈網路上的節點是基於共同的演算法和資料結構獨立執行的,主要消耗的是計算資源,與平臺無關,可以在任意平臺部署計算節點。可以說,區塊鏈的特點及發展來源於它所產生的土壤——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和雲計算、大資料的興起。大多數從事區塊鏈研究的人認為,區塊鏈是巨大的技術突破,類似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網際網路技術,儘管現在還處於基礎建設階段,但未來10年將具有變革很多行業的潛力。
三、區塊鏈如何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業務中
供應鏈金融的痛點問題包括如何保障交易真實性、化解高額的操作成本、提升市場覆蓋率等。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恰好趕上區塊鏈發展的風口,二者的結合成為目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熱點領域之一。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的運用,主要基於以下方面:基於加密資料的交易確權、基於存證的真實性證明、基於共享賬本的信用拆解、基於智慧合約的合約執行。最終,可以滿足供應鏈上多元資訊來源的相互印證與匹配,解決資金方對交易資料不信任的痛點。(1)基於加密資料的交易確權
區塊鏈應用對供應鏈的資訊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行業的核心企業和一級供應商/經銷商,具有較好的資訊化水平,但鏈條上其他層級的中小企業資訊化程度都難以達到銀行的資料標準。同時,如果鏈條上不同主體採用不同型別的資訊管理系統時,資訊傳遞缺乏一致性、連續性,容易形成資訊孤島,難以獲得有效的資料進行風險判斷及管理,也難以核實交易的真實性。可見,區塊鏈應用的前提之一,是全鏈的資訊化。
區塊鏈在資產管理領域開始顯現出重要的應用價值,實現各類資產的確權、授權和交易監管的實時性。在網路環境下難以監管、保護的無形資產,區塊鏈基於時間戳技術和難以篡改等特點,成為虛擬環境下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新方法。而對於有形資產,如存證、應收賬款和數字智慧資產,可以在虛擬環境下實現現實世界中的資產交易,例如對資產的授權和使用控制、產品溯源等應用。
區塊鏈為供應鏈上各參與方實現動產權利的自動確認,形成難以篡改的權利賬本,解決現有權利登記、權利實現中的痛點。以應收賬款權利為例,透過核心企業ERP系統資料上鍊實現實時的數字化確權,避免了現實中確權的延時性,對於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可以實現確權憑證資訊的分散式儲存和傳播,有助於提升市場資料資訊的安全性和可容錯性。二是可以不需要藉助第三方機構進行交易背書或者擔保驗證,而只需要信任共同的演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三是可以將價值交換中的摩擦邊界降到最低,在實現資料透明的前提下確保交易雙方匿名性、保護個人隱私。
(2)基於存證的交易真實證明
交易真實性的證明要求記錄在虛擬世界的債權資訊中,必須保證虛擬資訊與真實資訊的一致性,這是開展金融服務、風險控制的基礎。供應鏈金融需要確保參與人、交易結果、單證等是以真實的資產交易為基礎的。交易真實性證明,採用人工的手段進行驗證,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下等巨大不足。大型企業供應鏈在快速運作中,人工驗證難以實施。解決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問題之一,即交易的真實性問題,需要在虛擬環境下,從交易網路中動態實時取得各類資訊,進行資訊的“交叉驗證”來檢驗交易真實性,成為供應鏈金融目前的關鍵技術之一。
資訊交叉驗證是透過演算法來遍歷並驗證交易網路中的各級資料,其中各級資料包括:各節點的計算機系統、操作現場、社會信用系統(稅務、電力部門等)等擷取的資料,中介軟體、硬體(如GPS、RFID等)等獲取的節點資料。驗證的方式包括:1.鏈上交易節點資料遍歷,檢驗鏈上交易資料的合理性;2.交易網路中資料遍歷,驗證資料的邏輯合理性;3.時序關係的資料遍歷,驗證資料的邏輯合理性。透過以上三重資料交叉驗證,形成由點到線、再到網路的交易證明系統,可全面檢驗交易真實性,最終獲得可信度極高的計算信用結果。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形成,涉及到主體、合同、交易等要素,其真實性的邏輯關係解釋包括三點:一是主體的真實性,交易雙方是真實、合法的主體;二是合同的真實性,即基礎合同的真實、合法,如果簽名、公章為偽造,則屬虛假合同;三是交易的真實性,發生實質上的資產交易。如果合同是真實,但沒有發生真實的交易,目的在於獲取銀行資金,則為虛假交易。
但是真實的合同,也可能產生虛假的應收賬款。例如,虛開交易單證或虛報交易金額以獲得更多的貸款,就是虛假的應收賬款。所以,以應收賬款為信用管理的最小單元,具有合理性。線下開展業務時,需要對主體身份進行確認、對合同進行確認、對交易進行驗證等。但簽章的真實性、單證的真實性等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是產生風險的環節。
透過區塊鏈、物聯網、網際網路與供應鏈場景的結合,基於交易網路中實時動態取得的各類資訊,多維度地印證資料,提高主體資料的可靠性,如:採購資料與物流資料匹配、庫存資料與銷售資料印證、核心企業資料與下游鏈條資料的可靠性,以降低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流程摩擦。
(3)基於共享賬本的信用拆解
供應鏈金融的目標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全面覆蓋,但目前大量的二級、三級等供應商/經銷商的融資需求仍然難以得到滿足。比如,某汽車製造商有十幾萬家供應商,但一級供應商只有100家,上游層層劃分的十幾萬家供應商很難享受到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供應鏈金融中只得到部分的緩解。
一般來說,一個核心企業的上下游會聚集成百上千家中小供應商和經銷商。區塊鏈技術可以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拆解後,透過共享賬本傳遞給整個鏈條上的供應商及經銷商。核心企業可在該區塊鏈平臺登記其與供應商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並將相關記賬憑證逐級傳遞。該記賬憑證的原始債務人就是核心企業,那麼在銀行或保理公司的融資場景中,原本需要去稽核貿易背景的過程在平臺就能一目瞭然。信用傳遞的問題可迎刃而解。
(4)基於智慧合約的合約執行
智慧合約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執行提供自動化操作的工具,依託高效、準確、自動地執行合約,可緩解現實中合約執行難的問題。以物權融資為例,完成交貨即可透過智慧合約向銀行傳送支付指令,從而自動完成資金支付、清算和財務對賬,提高業務運轉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為操作帶來的潛在風險與損失。目前智慧合約開發平臺主要有:區塊鏈智慧合約系統(IBM)、Corda智慧合約平臺(R3聯盟)、超級賬本Hyperledger(Linux)、以太坊智慧合約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