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oapr40439

    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瞭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洩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 。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 ,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 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早寒江上有懷唐代: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 一作:歸帆)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譯文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盪漾。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 2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瞭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洩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

    “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

    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 。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 ,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 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早寒江上有懷

    唐代: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 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盪漾。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開元十七年(729年)至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此詩首聯起興,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二聯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尾聯寫欲歸不得的鬱積之情。全詩透露出詩人在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一體,深沉含蓄,中間兩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顯示了詩人的藝術功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虎的英文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