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去看了下這部電影,感覺周氏風格明顯。但是全場笑點感覺不多,是因為少了星爺的演出所導致的嗎?
10
回覆列表
  • 1 # 小仙女時尚屋

    電影西遊伏妖篇劇情講述了唐三藏帶與三徒踏上取西經之路,表面上一片和諧但其實卻暗中互相對抗,面和心不和。

      經歷一連串的捉妖事件之後,師徒開始互相體諒到對方的苦處和心結,終於把內部矛盾化解,同心合力成為無堅不摧的驅魔團隊。

  • 2 # 網際網路的扒皮王

    如今,香港電影人面臨著同樣的處境。作為亞洲電影的先行者,80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滿足了觀眾的心理期待,而且做了各種突破和嘗試。那時候,一塊錢吃了十個硬菜,人民群眾心理上都覺得對不起導演,紛紛要還上電影票錢。

    看電影看出同理心和代入感都不稀奇,而看出了愧疚感,鮮有。 可惜,愧疚感不能維持很長時間,人向來健忘,也向來容易原諒自己,所以,事不過三,成為了一條很重要的商業原則,圈錢到第三次,一定會失敗一次,得到一個騙人八十自損一百的結局。 降魔篇,重墨“妖”性,也述“魔”性。妖是修煉未果。

    魔是內心混亂。 妖是動物群體的企圖心,沒有圓滿結局的“反派奮鬥故事” 魔是人神群體的逆反心,一定必死無疑的“正派作死故事” 妖的意義,不是描述妖的特徵言談舉止,長嘴獠牙那都是外殼,詭異、暴虐、陰晴不定,才是妖的本性。幻化成金剛,拳擊碎石,不出人意料。降魔篇裡,視覺上“低人一頭”的齊天大聖,露出細碎獠牙,發出一波無差別滅絕式攻擊,更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是電影想顛覆觀眾印象的最基本的方法,周星馳是這方面的高手。

    而伏妖篇,卻彷彿連“妖”的刻畫,都放棄了。 周星馳的電影,有一個角色不可不提,那就是演技拙劣的“路人群像”,生硬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比貼上路人的標籤更有效的說明,“我不是主角,我只是打醬油的。”在周氏喜劇裡,這群人是“無厘頭”最直接簡單的描述。 伏妖篇也有,這個路人就是林允,此韓式平眉的美女,和劇中給她設定的那個人物相得益彰,她重新詮釋了一個生前遭受背叛屈辱,死後又被控制利用的少女形象。這個少女,是整部電影裡最單純、木訥、還帶些“楞”的行屍走肉,即無憂傷,也沒怨氣,全場心不在焉。根本不用後期劇情來洗白,從一出場就帶著“我是好人,只是打醬油的”白色聖光。這樣的角色會導致一個問題,那就是觀眾不在意她,倒是她的臺詞很少,讓大多數觀眾鬆了一口氣。 出了影院問了幾個看完電影的觀眾,林允最後的結局是死是活,大家十有八九,都要從頭捋捋,思考和回憶的時間超過10秒。

    而徐克的電影,有一個設定也非常有趣,那就是主角的天真。吳亦凡飾演的唐僧,從本質上來講,和倩女幽魂3裡飾演小和尚的梁朝偉沒有任何區別,天真,赤誠,不復雜,性格很好。但是伏妖篇中的唐僧,卻顯得非常傻,表情和動作都在表達著無能為力。“天真”不是“沒辦法”,什麼都沒有,起碼把一往情深再表達的深刻一些吧。 正派人物不可愛,反派人物不可恨,觀眾對主角的命運漠不關心,還不夠證明這部電影的缺點嗎? 韓寒曾在觀看《無極》時指出電影院的狀況——演員在哭,觀眾在笑。在《無極》的年代,給出這樣的評價,足以讓導演羞憤難當。現在常覺得此話刻薄又吹毛求疵。所以韓寒當了導演以後,也沒有更高明的手段調動觀眾情緒。觀眾在笑,已經是仁至義盡。

  • 3 # 大力必出精品

    西遊伏妖片和西遊降魔篇都屬於周星馳西遊系列。但我個人感覺,這兩個作品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面。

    西遊伏妖篇,怎麼說呢,感覺和降魔篇相比真是差了沒有十萬也有八千里,首先演員的選定上就是錯的,集中所說的太詞和演員的表現,很容易讓人齣戲,無法跟著劇情發展融入進去,感覺演員的演技是硬傷,讓一些沒有表演功底的人來演這樣的喜劇,不知道導演怎麼想的,壞了一部好的作品,其次,劇中的背景特效太浮誇,太假,沒有真實感,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五毛的特效,還有劇情本來是很緊湊的,不知道什麼原因有點接不上的感覺,總得來說伏妖篇真的不怎麼好看,比降魔是差的遠了。

    僅是個人片面的觀點,打字不易,考核的期,請多包涵支撐,萬分感謝

  • 4 # 電影世界的旅行者

    說實話,沒得第一部降魔篇好看,主要是演員選的不夠好,演不出那種效果,太僵硬,吳亦凡最多唱唱歌,演電視劇都夠嗆,不能一味拿人家的人氣當票房,質量很重要,觀眾買不買賬不是明星,而是電影本身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草原的句子或段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