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所謂“突出部戰役”其實就是常說的阿登戰役,是同盟國和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比利時瓦隆阿登地區進行一場戰役;作為這場戰役的發起方,德國的目的十分明確:首先是佔領比利時港(即安特衛普港),繼而逼迫同盟國進行談判,藉此為東線的戰事爭取機會。

    1944年6月6號6時30分,280餘萬盟軍兵力開始執行一項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軍事任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諾曼底登陸;同年8月中旬,隨著盟軍成功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霸王計劃”宣告結束,而這也意味著歐洲第二戰場的成功開闢。

    盟軍進入法國後幾乎沒有停歇,馬上就開始向德國本土推進。但彼時信心百倍、如潮水般的盟軍仍面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近兩個月的連續戰鬥讓士兵們的身體異常疲憊、戰備物資被大量消耗、快速的推進和缺乏深水港拉緊了補給線。

    雖然盟軍在9月1號就成功佔領了比利時港,但由於出海口仍被德軍控制,且盟軍當時的部分兵力主要被投放到了市場花園行動當中;也是因此,比利時港一直到11月底才開始使用,這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盟軍的補給問題。

    彼時,德國在東線的戰事也很糟糕:蘇軍對德軍造成了重創,尤其是中央集團軍,超過一半的兵力被蘇軍殲滅;與此同時,蘇軍的推進也十分迅速,幾乎是按照後勤補給的最大限度進行,有時甚至還會超出補給範圍。

    而此時的希特勒也已經預判到蘇聯有可能在12月發起大規模的反攻,雖然他有信心長時間防衛德國,但想要成功阻止蘇聯的反攻就必須緩解西線的壓力;於是就有了將英美盟軍戰線分裂並迫使他們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孤立蘇聯的進攻計劃,即後來的阿登戰役。

    戰前,為了保證行動成功實施,德國在保密方面做足了功夫,以至於盟軍情報部門在判斷上出現了偏差;而且艾森豪威爾起初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德軍的一次大規模進攻。44年12月16日凌晨,德軍三個軍兵分三路向阿登地區突進:北部由武裝黨衛軍第六裝甲軍負責、中部由第五裝甲軍負責、南部則是第七裝甲軍。

    但相比之下僅有第五裝甲軍的推進比較順利,其餘兩路都遭到了盟軍頑強的抵抗;而且意識到預判錯誤的艾森豪威爾在戰役開始後次日便下令向阿登地區調增了25萬的支援兵力。由於戰役初期天氣比較惡劣,雖然嚴重影響了盟軍的空中行動和補給投送,但也對德軍的推進也起到了一定的滯緩作用,而且德軍還需要面臨油料等物資短缺的問題。

    到了12月底,隨著天氣的好轉盟軍也得到了大批的補給,最主要的是空軍可以對德軍實施轟炸;隨即,德軍的後方補給線遭到了幾近毀滅性的打擊。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身處推進前線的德軍損失很小,尤其是裝甲部隊。

    為了儲存在戰役中未受到大面積損傷的有生力量,德軍中路指揮官曼託菲爾曾建議希特勒將部隊撤回阿登山脈以東的齊格菲防線,但卻遭到了司令部的拒絕。緊接著在次年1月1號,德軍同時發動了空中和地面攻勢且取得了優勢戰果:空軍擊毀盟軍飛機465架(自損277架)、地面部隊迫使美第七軍退守至默德河以南。

    在1月初的這段時間裡,德軍的猛烈進攻雖有所斬獲但自身傷亡也驟升,再加之盟軍在3號發動全面反攻後攔腰切斷了突進過快的中路德軍、斯大林又提前開始了東線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迫使希特勒將支援阿登戰役的六個裝甲師緊急調往東線;最終,已是強弩之末的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德軍從阿登地區撤退。

    總體而言,德軍利用隱蔽的突襲戰術在戰役初期確實讓盟軍有些措手不及,但隨著戰役的推進,有利於盟軍的因素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丘吉爾的要求下斯大林提前開啟東線戰事,讓原本打算削弱西線實力的德軍再次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 2 # 和風漫談

    德軍的表現不算太好。

    阿登戰役是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德比盧邊境阿登森林發動的一場反擊戰,走的還是閃電戰分割包圍的老路子,是1940年閃擊法國的翻版。但是因為希特勒的狂妄自大,想一口吃個胖子,最終以慘敗而告終。

    諾曼底登陸後,盟軍100多萬人聚集在西線戰場上,一路向德國撲去。德軍頑強抵抗,市場花園行動失敗後,隨著冬季到來和後勤補給線的拉長,盟軍的攻勢暫時停滯下來,德國獲得了喘息之機。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納粹的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盟軍上下都很樂觀,產生了輕敵情緒。

    一貫投機的希特勒分析形勢,認為同盟國中美英之間、美英與蘇聯之間存在分歧,各有打算。如果分化瓦解加以利用,就能從中撈到好處。

    二戰前,英法就有綏靖思想,意圖將德國禍水引向蘇聯。希特勒認為現在的英美也有同樣的心思,與其向蘇聯投降,不如與美英和談,然後集中兵力對抗蘇聯,說不定還能保住德國和納粹政權,這對希特勒的誘惑太大了。

    但和談需要籌碼啊,要讓美英認識到德國還是有實力的,魚死網破對美英也沒好處。

    所以希特勒制定了一個瘋狂的“萊茵河衛兵”計劃。這個計劃本身是不錯的,在時間的選擇、天氣的利用、地點的選擇上都有出其不意性和合理性。

    在時間上,選擇了法國南部天氣惡劣經常起霧的冬天,能限制盟軍空中優勢的發揮。

    在地點上,阿登森林本來就是閃擊法國時走過的路線,輕車熟路。再加上盟軍輕敵大意,阿登森林只有5個師8.3萬人的二線部隊防守,都是撤下來休整的部隊和一些沒有經驗的新兵。

    這都為阿登反擊創造了條件。但希特勒的胃口太大,他想從阿登森林出來,強渡馬斯河,直衝安特衛普港和布魯塞爾,奪取補給,將英美聯軍從中間分割包圍,製造第二個敦刻爾克。然後在優勢條件下與美英談判。

    問題就出在這兒,希特勒為阿登戰役準備了25個師20萬人,這點兵力想打敗100多萬的英美聯軍就是痴人說夢。

    莫德爾和倫德斯泰特元帥都反對這個計劃,他們認為吃掉阿登森林的美國第8軍,然後就地防守,鞏固既得利益更可靠一些,就是一個縮小版的阿登計劃。但已經瘋狂的希特勒聽不進任何意見,一意孤行。

    1944年12月16日,阿登戰役打響。三路大軍直撲而去,北路是迪特里希率領的第6黨衛軍裝甲集團軍,戰力最為強勁;中路是曼陀菲爾的第5裝甲集團軍;南路是布蘭登堡的第7集團軍,只有4個步兵師,兵力很弱。

    德軍開局還不錯,第二天就包圍了美軍第106師的2個團,7000多人投降。在美軍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之間撕開了一個寬約100公里、縱深50公里的突出部。

    但此後屢戰屢敗。

    第一,25個師早已不是當年兵強馬壯的精銳,為了湊齊人數,希特勒下令成立“人民近衛軍”,從16的孩子到60歲的老人都在徵兵範圍內,戰鬥力強不到哪裡去。

    在巴斯托尼這個關鍵的交通樞紐,面對美國101空降師的頑強抵抗,2個軍的德軍居然攻打了9天都未成功。

    第二,德軍的機動能力已不像40年那麼快速了。後期的坦克太重了,龐大的虎王和豹式坦克在土質疏鬆的森林中行動緩慢,機動困難。

    第三,後勤補給跟不上。攻不下巴斯托尼,大量的補給受阻運不上去,突出部內的德軍隨時有可能被包圍,彈盡糧絕。

    第四,特種作戰也不成功。

    在“獅鷲行動”中,2000名德軍化裝成美軍混入敵後製造混亂,但效果並不好,大部分德軍被抓或驅逐逃散。第2階段突襲馬斯河的150裝甲旅甚至沒能接近目標,就宣告失敗了。

    傘兵行動也不行。部隊都是新人缺乏經驗,1200名傘兵飄的到處都是,只有450人到達作戰地點,最後指揮官海特上校都投降了。

    在意圖摧毀盟軍轟炸機的“底板行動”中,德國空軍雖然將160多架盟軍飛機炸燬在地面,但飛行員的傷害微乎其微。這點飛機一個星期就能補充回來。

    但德軍自身也損失了200多架飛機,有經驗的飛行員更是無從彌補。在比利時Y-29機場保衛戰中,美軍第487戰鬥機中隊甚至打出了23:0的驚人戰績,德軍偷雞不成反蝕了一把米。

    種種原因,導致德軍在一場註定無法勝利的戰役中苦苦掙扎,最終在1945年1月8日撤退,28日退到戰役之前的位置。

    竹籃打水一場空,既沒有達成希特勒想要的目標,又消耗了德國最後的機動兵力,東線戰場被蘇軍撕的千瘡百孔,加速了滅亡。

    但阿登戰役也有影響,美軍遭受重大損失,1.9萬人死亡,8.1萬人受傷。以致於埃森豪威爾對攻佔柏林心有餘悸,將推塔的榮耀拱手讓給了蘇聯人,這也對二戰後的冷戰局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所以阿登戰役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軍事冒險和賭博,德軍的表現不算太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0幹瓦的柴油發電機每小時燒油多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