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每個人大腦中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動作都會耗費掉一定的認知資源,當認知資源枯竭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行動不便、費力。對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而言,當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認知資源還是完全的,這個時候調動認知資源處理任務發出行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第一次沒有做成功,緊接著再去完成一次的時候,由於第一次行動中已經消耗掉了一部分的認知資源,第二次只能利用餘下的認知資源進行行動,因此相比第一次行動時能夠呼叫百分百認知資源的情況,自然就會覺得第二次的行動更加吃力;同理,如果同樣再第三次發出行動,其實我們的認知資源在前兩次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剩餘的認知資源非常有限,因此在行動過程中就會覺得非常的吃力。
利用認知資源有限理論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干擾的情況下比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做事情要更困難,因為干擾佔用掉了一部分我們的認知資源,導致我們能分給目標任務的認知資源就比較有限了,因此做起事情來就會覺得比較費力。
2. 從情緒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我們必然做好了完全的準備、躍躍欲試、信心滿滿,那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心態都是正能量的;然而當第一次失敗後,內心就會留下失敗的陰影,再次行動的時候就會減少自信加重對於失敗的焦慮和恐懼,因此行動的時候便不再像第一次那樣堅定有底氣,從而影響到最後的效果;同理,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前面兩次失敗的經歷已經差不多把自信打擊完了,整個時候內心的負能量遠遠大於正能量,從而也會影響這個行動。
3.總結
當然,任何一種行動都是認知和心理情緒結合的作用結果,兩種理論結合在一起或許可以更好的解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也在提醒著我們,做任何事情、能一步到位還是最好一步到位,千萬別抱有僥倖心理覺得沒關係還有機會,畢竟你大部分的精力和勇氣其實都給了第一次!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每個人大腦中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動作都會耗費掉一定的認知資源,當認知資源枯竭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行動不便、費力。對於“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而言,當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認知資源還是完全的,這個時候調動認知資源處理任務發出行動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第一次沒有做成功,緊接著再去完成一次的時候,由於第一次行動中已經消耗掉了一部分的認知資源,第二次只能利用餘下的認知資源進行行動,因此相比第一次行動時能夠呼叫百分百認知資源的情況,自然就會覺得第二次的行動更加吃力;同理,如果同樣再第三次發出行動,其實我們的認知資源在前兩次中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剩餘的認知資源非常有限,因此在行動過程中就會覺得非常的吃力。
利用認知資源有限理論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干擾的情況下比沒有干擾的情況下做事情要更困難,因為干擾佔用掉了一部分我們的認知資源,導致我們能分給目標任務的認知資源就比較有限了,因此做起事情來就會覺得比較費力。
2. 從情緒心理學的角度解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去做一件事情,我們必然做好了完全的準備、躍躍欲試、信心滿滿,那個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心態都是正能量的;然而當第一次失敗後,內心就會留下失敗的陰影,再次行動的時候就會減少自信加重對於失敗的焦慮和恐懼,因此行動的時候便不再像第一次那樣堅定有底氣,從而影響到最後的效果;同理,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前面兩次失敗的經歷已經差不多把自信打擊完了,整個時候內心的負能量遠遠大於正能量,從而也會影響這個行動。
3.總結
當然,任何一種行動都是認知和心理情緒結合的作用結果,兩種理論結合在一起或許可以更好的解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也在提醒著我們,做任何事情、能一步到位還是最好一步到位,千萬別抱有僥倖心理覺得沒關係還有機會,畢竟你大部分的精力和勇氣其實都給了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