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五斗米”,是晉朝縣令的俸祿,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出處。

    陶淵明曾經在彭澤做過縣令,五斗米是其一年俸祿。

    但就在陶淵明做縣令的第八十一天時,潯陽郡派來了督郵檢查公務。

    督郵是個貪汙受賄的壞傢伙,每年趁著巡視向各地縣令索要財物,每次都能滿載而歸。

    這次巡查,督郵準備在陶淵明這裡敲詐一筆。於是一到彭澤,便要求陶淵明去見他,準備找碴索賄。

    陶淵明本來就對這種媚上欺下的督郵沒啥好感覺,於是就準備會一會這個督郵,於是穿著便衣就要出門。

    可沒曾想被下人攔住了,說,去見督郵必須要穿官服,否則督郵會因此大作文章,然後對陶淵明不利。

    陶淵明本來就是蔑視功名權貴,對這種狗仗人勢的督郵立馬忍不下去了,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意思就是說,我不能為了縣令這五斗米的俸祿,去低三下四的給小人賄賂獻殷勤。

    說完,把縣令的官印一掛,寫下辭職信,離開了幹了八十一天的縣令崗位。

    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由來。

  • 2 # 蟬靜無聲

    陶淵明是晉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愛好喝酒,心性淡泊自由,崇尚山水田園的自在生活。雖然家境比較貧困,但是他依然心存百姓疾苦,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he音同合)思遠翥(zhù)”的志向。雖然做過一些官,但由於他為官清正,不願與官場的黑暗同流合汙,所以家境一直比較困頓。陶源明最後一次當官是在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那一年他已經是41歲。有一次他的上級部門潯陽郡派遣督郵劉雲來檢查公務,這劉雲可是一個雁過拔毛、貪得無厭的傢伙。每年以巡查公務為名,總是問地方上的轄縣索要賄賂。這種人惹不起啊,得罪了他不是被穿小鞋,就是遭陷害,所以劉雲每次視察總能撈的油水滿滿。這次劉雲一到彭澤縣,就派官差把陶淵明叫來見自己,而且要求必須“當束帶迎之”,就是整整齊齊地穿好官服、束上大帶,備好孝敬的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

    陶淵明聞聽此言,長嘆一聲:“我豈能為了區區的五斗米,而卑躬屈膝的迎合這些小人?”於是一不做二不休,脫掉官服,掛起封印,直接辭職歸鄉了。從此以後他就正式開始了他的田園歸隱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就是著名的《歸田園居》裡的一首描寫陶淵明逍遙快活的田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更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學過的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後來陶淵明寫得那首《歸去來兮辭》,描述了他在回鄉路上和到家後的情形,並設想日後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了陶淵明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種種嚮往。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與詩仙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看起來是一種不向權貴低頭的自視清高,其實表達的是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以及對太平自由社會的無限嚮往。

  • 3 # 布穀公社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裡的五斗米,原本指的是當官的俸祿,後來指的是做人的尊嚴與氣節。在縱觀幾個“五斗米”的歷史故事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個的“五斗米”文化竟然是中華文化很有意思的一個部分。

    “五斗米”的本質,就是維護自我人格的尊嚴,保持氣節。所以古人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故事和說法流傳。

    最早的類似於“五斗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饑荒之年,齊國的一位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施捨食物,對一位餓得要死的餓漢說:“喂!來吃吧!”沒曾想,那餓漢輕蔑地回了一句,“我就是因為不吃你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樣子的。” 這一下,搞得那個貴族都臉紅,還跟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還是不肯吃,最後餓死在了路邊。

    這個故事後來被《禮記》收錄,成為儒家經典的故事。

    陶淵明生於魏晉,系出名門。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他性格耿直,胸懷大義,年輕時就立下了“大濟於蒼生”之志。然而,國家的腐敗,社會的動盪,讓他對官場產生了厭惡感,在幾次因為生活所逼去做官後,又因為看不慣官場的腐朽惡劣的作風而幾次辭官,寧願種田維持生計。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在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的經歷中。這一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又一次上面派人下來檢查工作,有人好意勸他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這一勸不要緊,陶淵明嘆氣道:“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才當了80多天的官職,永遠脫離了官場。

    有意思的部分是,他辭官後,生活越發艱難,讀書寫作,還要自己動手種田吃飯。上面有些領導看不過去了,就派人給他送米和肉,他表示拒不接受。朝廷知道他是個人才,也多次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在陶淵明看來,這個腐敗的官場,是不值得他為了“五斗米”而放棄自己靈魂的自由,人格的尊嚴和獨立的。最後,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在中華文化的這一部分中,更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古代只要你是個人才,還有人配合、成就一個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發生,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沒有這樣的故事發生了,很多人都是爭著,搶著,為了“五斗米”而光榮獻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燈下飄散的雪花默默底頭等到你到來的歌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