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
2 # 心技BOY
關原合戰,是以石田三成為首的文臣體系,對抗德川家康為首的武將體系。
關原合戰前因
1599年3月3日,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逝世,唯一可以和德川家康對抗的不在了,德川家康野心開始膨脹。
隨後豐臣內部的武將派受到德川家康的挑唆,要殺石田三成,之後石田三成請求德川家康調解,調解條件是石田三成隱退佐和山城,遠離政治中心。
1599年11月19日,上杉景勝家臣直江謙續釋出直江狀,指控德川家康十六條罪狀,並由此德川家康發兵討打上杉家。隨後石田三成起兵,討伐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起兵,以毛利輝元為盟主,聯合關西的大名,總兵力92700人。
德川家康故意假裝遠征上杉,發現石田三成起兵,立馬折回,並聯合東部諸大名迎戰。
1600年9月15日,關原合戰正式開始,然而此時德川秀忠的部隊被真田家拖住沒能到達關原戰場。
剛開始西軍處於上風,但最後因小早川秀秋的臨陣倒戈,石田三成的西軍失敗了。此戰中德川家康的部隊,一直沒上陣,直到最後西軍全線潰敗才出來收拾殘局。
關原合戰的後果
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和安國寺惠瓊,三人被處決。其餘西軍大名領地被削
東軍各大名全部增加領地,豐臣家地位一落千丈,而德川家康為以後統一日本,奠定了基礎。
關原合戰是日本古代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戰,發生於慶長五年(1600年)9月15日上午,既是安土桃山時代(戰國後期)和江戶時代的分水嶺,同時也是日本中世和近世的分界線。
要問“關原合戰”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就是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舊豐臣勢力(西軍)和以德川家康(東軍)為首的德川勢力,在日本中部的“關原”這個地方,進行了一次以“天下”相賭的對決。獲勝的一方將主導整個日本政治的走向。
(豐臣秀賴)
那麼,關原合戰為什麼會發生呢?主要還是豐臣勢力和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反對勢力之間的利益衝突。豐臣秀吉死後,留下年幼的兒子豐臣秀賴。連字也沒有認全的“幼主”秀賴顯然無法繼承豐臣秀吉統治日本全國、協調各方勢力的大業,因此就由秀吉生前任命的五大佬(即五位大名)和五奉行(豐臣家臣,相當於特設政務官)來輔佐,聯合處理政事,稱為“合議”。
這裡需要介紹一些背景。事實上,豐臣秀吉雖然在生前達成了日本全國的基本統一,但其政治的組織形式並不是集權的,而是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邦聯”。
撇開日本本身存在的最高形式首領天皇不談,作為實質的政治領袖的豐臣秀吉,對於德川、毛利、上杉、島津這些有著相當實力的大名(地方政治首領),採取的基本是以名義上的順服為主的協作模式,即地方大名向豐臣秀吉俯首稱臣,但除了止息戰事、繳納稅糧,大名在地方上仍充分享有政治權力。
這也就使全國的統一與和平過分依賴於秀吉的個人魅力。等到秀吉一死,骨子裡並不順從秀吉的大名們——以德川家康為首——就開始蠢蠢欲動。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必然導致新的戰端。
五大老是當時最有實力的5位大名,分別是關東俸祿250石的德川家康、加賀(今石川縣)80萬石的前田利家、吉備(今岡山縣)55萬石的宇喜多秀家、安藝(今廣島縣)120萬石的毛利輝元、筑前33萬石的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會津(今福島縣)120萬石的上杉景勝遞補。
(石田三成)
五奉行則是豐臣秀吉的五位家臣,分別是滋賀近江俸祿20萬石的石田三成、甲斐甲府20萬石的淺野長政、京都丹波5萬石的前田玄以、近江5萬石的長束正家和奈良大河郡山20萬石的增田長盛。
顯然,德川家康的實力優勢十分明顯。在剩下的大老裡,前田利家雖然俸祿不甚高,但由於是織田信長的老臣,所以說話分量十足,連家康也要讓他三分。等到前田利家去世,家康便徹底佔據了話語權。至於五奉行,五人的實力加起來才剛剛超過德川家康的零頭,要想透過他們來制衡五大老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是由於石田三成是秀吉的近臣,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樣一來,家康在秀吉死後,也就難覓敵手,故可以任意支配周圍的朝臣和弱勢的大名,甚至無視秀吉的遺言,不斷和有實力的大名聯姻以擴充自己的勢力。而五奉行由於勢單力薄,也就只好戰戰兢兢莫敢違逆。儘管忠心耿耿的石田三成基於豐臣家的利益反對德川家康的做法,但也無計可施。
(德川家康)
同時,在這個選邊站、搶隊友的過程中,許多豐臣家的舊家臣也倒戈,投入德川家,比如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這也不能說和石田三成沒有關係。過去由於石田三成的秉公執法,得罪了許多想要替自己牟取利益的家臣;同時,由於三成是文官,在治國理政上頭頭是道並不能使加藤、福島這些開疆拓土的武將信服,衝突也就由此產生。
總而言之,在豐臣秀吉死後的利益爭奪中,五大老五奉行表面上共同輔政,實際則各為其主,逐漸分成了以石田三成為首(當時,石田三成在德川家康的命令下,已退出政壇,故明面上的領導人是毛利輝元)和以德川家康為首的兩股勢力。這一衝突最終發展成戰場上的兵戎相見。
1600年9月15日上午8時許,戰幕在關原拉開。雙方是以毛利輝元為大將、捍衛豐臣政權的西軍和以德川家康為總大將、反對豐臣政權的東軍。西軍的參戰將領主要有石田三成、大谷吉継、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小早川秀秋等,東軍則有黑田長政、藤堂高虎、福島正則、本多忠勝等。
(圖繪關原合戰)
戰鬥的具體過程就不加贅述。據說,明治時代,日本曾請德國的軍事顧問米切爾觀看關原合戰的佈陣圖。在不考慮政治背景的前提下,這位顧問單就戰場形勢,給出了“西軍必勝”的評判。由此可見西軍在軍事上尚且佔有優勢。但是,由於東軍在戰前進行“調略”,暗中用計策反了西軍的將領小早川秀秋。在戰場上,佈陣於高地的小早川在開戰後突然倒戈,沖垮了大谷的戰陣並打亂了整個陣線,使得原本預計要打三個月的關原合戰僅僅在一天之內就分出勝負。
結果,西軍的將領不是身死就是流放,支援西軍的大名也大多被削弱並被移置到邊遠地區。儘管由於豐臣家本身沒有參與到關原之戰中而得以保留,但實力也在德川家康的干預下漸漸衰微,並在後來的大坂之戰中最終滅亡。關原之後,德川家康終於掌握了政權的主導,並於1603年受封徵夷大將軍、右大臣、源氏長者。日本歷史由此一變,進入到江戶幕府時代。
(關原之戰以後的日本形勢)
由於其本身的戲劇化程度很高,關原合戰的許多細節至今仍不甚明瞭,而人們也頗樂意對其大做文章,因此一直以來,關於關原合戰的戲說、影視、小說層出不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以瀏覽。另外,由於國情不同,日本國內發生的戰爭規模普遍不大,關原合戰雙方總計約20萬的參戰兵力已經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但是,戰爭不論規模大小都有可能左右歷史的走向,且只要是兵戎相向就會帶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每一條無法重來的生命的逝去並不會因為戰爭規模的大小而出現本質上的不同。因此,倘若——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僅僅將日本、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曾發生過的歷史事件,輕視為“村長械鬥”而不予以認真審視,就歷史而言,都將是一種褻瀆。
參考文獻
部分參考馮瑋,《日本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