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成年人的體驗
學習外語的成年人可能會有一種體驗,在對自己的外語水平(尤其是口語)不是很自信的情況下,大家一般羞於開口說話(我們常見的啞巴英語),而越是這樣,口語的水平越是不能提 高。
但另有一類人,可能說得不好,但就是敢說,會抓住任何場合(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口語,儘管會有“石化(卡殼、尷尬等)”等負面效應,但長遠來看,這類人的口語水平一般不差。
前一種人(啞巴英語)更看重語言的規則,後一種人更看重語言的功能。除卻性格等影響因素,個人的語言觀念也是影響他們外語學習的重要原因。兒童自然談不上語言觀念,因為他們天生是持“功能觀”的語言“學習”者。換句話說,孩子學就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掌握規則。
一般把兒童語言的發展階段界定為獨詞句階段、雙詞句階段、電報句階段、語法感形成階段等,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語義(語用)的發展先於語法的發展,其實所有幼兒學習母語的時候也都遵循這個規律,先使用後規範。
但是,語用和語法的這個“先後”順序,在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一定是相對的,語法(尤其體現為詞序)的發展是連續的,它某種程度上也會先於語義的發展。需要強調的是,對語法的感知是伴隨在語義感知過程中的,絕不可能是先在的。
而兒童對語義的感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兩個問題期待回答:一是語義感知的單位是詞嗎?二是語義的感知是由上及下的還是由下及上的?我們目前對這兩個問題 無法具體回答(其實這也是成年人學習外語的困惑點之一),但有一點,語義的感知一定是在處於聯合注意場合之下且能夠解讀對方意圖條件下才能完成。通俗地說,語義的感知建立在解讀語用功能的基礎上。
兒童在語言輸出之前已經具備了語言理解能力,說話之初的語言理解能力取決於說話的早晚。兒童說話早晚的差距很大,早的大概 8、9 個月,晚的甚至24個月以後。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不同兒童“語言理解”的初現時間非常一致,一般都在 8、9 個月左右,而這恰恰與發展心理學家描述的兒童出現意向性行為的時間一致;8 個月前的兒童看見什麼玩什麼,完全沒有計劃,但 8 個月之後開始有目的地獲取目標 。
說到這裡,不可避免談到一個很引人關注的話題——為什麼孩子學習外語比成年人快?
這個問題,網上一搜,答案很多:
1、漢語的母語習慣和母語思維基本定型,很難格式化
2、孩子與成年人記憶力曲線發展軌跡不同
3、左右腦發育階段的原因
4、其他原因
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知能力的發展決定語言的發展,從嬰兒出生開始,大腦裡就有一種先天的語言學習機制,語言能力的獲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認知發展為基礎,才能構建起來,語言和認知的發展是同步的,且動態的,有天賦成分,也有後天環境的成分,這種能力會把幼兒第一次語言認知經驗“編碼”到思維中,轉化成語言思維。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語言機制在經歷過幼兒時期,就已經被關閉了,確切說被據為他有了。
但是也有不同觀點,很多孩子在6歲前就上早教班接觸第二種語言,直到大學畢業,也未必見得外語掌握的有多好,而後期學習外語的成年人,同樣也可以非常熟練的精確掌握第二門語言。
所以對於語言學習,起決定作用的是基本認知和語用需求,如果環境逼迫你必須使用第二門外語,或者你本身就處於第二種語言的生存環境,那麼早晚都會學會,至於是否學的快慢,也就失去了對比意義了。
對於成年人來說,學習第二種語言,需要和母語作鬥爭,幼兒時期的學習的母語,得天獨厚的佔據了思維對客觀世界對映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被母語符號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第二種語言在已經被設定的語言思維世界中,以什麼樣子存在,這個就要因人而異了!
來自成年人的體驗
學習外語的成年人可能會有一種體驗,在對自己的外語水平(尤其是口語)不是很自信的情況下,大家一般羞於開口說話(我們常見的啞巴英語),而越是這樣,口語的水平越是不能提 高。
但另有一類人,可能說得不好,但就是敢說,會抓住任何場合(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口語,儘管會有“石化(卡殼、尷尬等)”等負面效應,但長遠來看,這類人的口語水平一般不差。
前一種人(啞巴英語)更看重語言的規則,後一種人更看重語言的功能。除卻性格等影響因素,個人的語言觀念也是影響他們外語學習的重要原因。兒童自然談不上語言觀念,因為他們天生是持“功能觀”的語言“學習”者。換句話說,孩子學就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掌握規則。
兒童學語言過程一般把兒童語言的發展階段界定為獨詞句階段、雙詞句階段、電報句階段、語法感形成階段等,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語義(語用)的發展先於語法的發展,其實所有幼兒學習母語的時候也都遵循這個規律,先使用後規範。
但是,語用和語法的這個“先後”順序,在兒童語言發展過程中一定是相對的,語法(尤其體現為詞序)的發展是連續的,它某種程度上也會先於語義的發展。需要強調的是,對語法的感知是伴隨在語義感知過程中的,絕不可能是先在的。
而兒童對語義的感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兩個問題期待回答:一是語義感知的單位是詞嗎?二是語義的感知是由上及下的還是由下及上的?我們目前對這兩個問題 無法具體回答(其實這也是成年人學習外語的困惑點之一),但有一點,語義的感知一定是在處於聯合注意場合之下且能夠解讀對方意圖條件下才能完成。通俗地說,語義的感知建立在解讀語用功能的基礎上。
先理解再說很重要兒童在語言輸出之前已經具備了語言理解能力,說話之初的語言理解能力取決於說話的早晚。兒童說話早晚的差距很大,早的大概 8、9 個月,晚的甚至24個月以後。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不同兒童“語言理解”的初現時間非常一致,一般都在 8、9 個月左右,而這恰恰與發展心理學家描述的兒童出現意向性行為的時間一致;8 個月前的兒童看見什麼玩什麼,完全沒有計劃,但 8 個月之後開始有目的地獲取目標 。
孩子與成年人學習第二種語言值得比較嗎?說到這裡,不可避免談到一個很引人關注的話題——為什麼孩子學習外語比成年人快?
這個問題,網上一搜,答案很多:
1、漢語的母語習慣和母語思維基本定型,很難格式化
2、孩子與成年人記憶力曲線發展軌跡不同
3、左右腦發育階段的原因
4、其他原因
第一種說法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知能力的發展決定語言的發展,從嬰兒出生開始,大腦裡就有一種先天的語言學習機制,語言能力的獲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認知發展為基礎,才能構建起來,語言和認知的發展是同步的,且動態的,有天賦成分,也有後天環境的成分,這種能力會把幼兒第一次語言認知經驗“編碼”到思維中,轉化成語言思維。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語言機制在經歷過幼兒時期,就已經被關閉了,確切說被據為他有了。
第二種說法但是也有不同觀點,很多孩子在6歲前就上早教班接觸第二種語言,直到大學畢業,也未必見得外語掌握的有多好,而後期學習外語的成年人,同樣也可以非常熟練的精確掌握第二門語言。
所以對於語言學習,起決定作用的是基本認知和語用需求,如果環境逼迫你必須使用第二門外語,或者你本身就處於第二種語言的生存環境,那麼早晚都會學會,至於是否學的快慢,也就失去了對比意義了。
對於成年人來說,學習第二種語言,需要和母語作鬥爭,幼兒時期的學習的母語,得天獨厚的佔據了思維對客觀世界對映的主導地位,換句話說,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被母語符號困在自己的世界中了,第二種語言在已經被設定的語言思維世界中,以什麼樣子存在,這個就要因人而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