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古今文社
薛仁貴徵戰一生,唯一一次慘敗的戰役是公元670年征討吐蕃時的大非川之戰,但嚴格來講這場戰爭的慘敗並不是薛仁貴的責任。
瞭解這場戰役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薛仁貴生平,公元614年他出生在河東道降州龍門縣(今山西河津市),是北魏名將薛安都之後,出生4年後大唐帝國建立,少年時家境貧寒,以種田為生,但習得一身好武藝。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李世民決定御駕親征收復遼東地區,開始在民間招募精兵悍將,28歲的薛仁貴參軍入伍,並且屢立戰功。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時,郎將劉君邛深陷重圍,情勢危急,唐軍將領中竟無一人敢營救,關鍵時刻當時只普通小兵的薛仁貴單槍匹馬衝入敵軍陣營,斬殺敵將一名,喝退高句麗士兵,成功救出郎將劉君邛,頗有三國時“趙子龍百萬軍中救阿斗”的氣勢。
公元645年4月,唐軍先鋒抵達高句麗安市城(今遼寧海城區域),薛仁貴身穿白袍,手持方天畫戟衝鋒在前,所到之處無人能擋,唐太宗李世民見到如此孟勇的將士非常高興,戰後特意接見薛仁貴,從此薛仁貴可謂是青雲直上,從一個小兵迅速成為一名手握重兵的悍將,立下的戰功也越來越多。
公元661年,回紇首領婆閏死後,繼位新首領開始與大唐為敵,唐高宗李治命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討伐,到達天山後,回紇"九姓"部落聯盟組織十餘萬大軍抵抗,薛仁貴在陣前連射三箭擊斃三人,回紇士兵見狀紛紛下馬請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公元668年薛仁貴遠征高句麗,攻打扶余城(今吉林農安縣)時,率三千鐵騎斬殺、俘虜高句麗士兵一萬多人,順利拿下扶余城,訊息傳開後,周圍四十餘座城池紛紛投降,徹底降服高句麗。
然而大唐將注意力都擊中在東邊的高句麗時,西邊的吐蕃也不安分起來,大舉入侵中國西域。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貴為主將領兵五萬討伐,為保證一舉擊潰吐蕃,李治還給薛仁貴派了兩位名將當副手,一個是唐初名將阿史那·社爾之子阿史那道真,另一個是唐初名將郭孝恪次子郭待封。
三人平時級別相當,都是唐軍中有名的將領,三人隨便一個擊敗吐蕃都不是問題。可問題是一山難容二虎,郭待封平時就不服薛仁貴,現在又要給他當副手,心裡更加憋屈,因此總想找幾乎立功,證明自己比薛仁貴強。
唐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後,薛仁貴觀察地勢後決定出奇兵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命令郭待封帶領2萬大軍在大非川安營紮寨,修築防禦工事,並將所有糧草留了下來,自己帶著輕騎突襲吐蕃烏海城,不料郭待封以為薛仁貴是去搶戰功,於是薛仁貴大軍剛走他就帶著輜重糧草跟了上去,準備“分一杯羹”,結果半道碰到20多萬去救援烏海城的吐蕃士兵,結果可想而知,唐軍大敗,糧草輜重被吐蕃人洗劫一空。
薛仁貴得知這個訊息後差點沒氣吐血,立即回兵增援,但還是遲了一步,吐蕃趁勢出動全國40萬大軍圍剿唐軍。失去糧草後,唐軍士氣低落,根本無心應戰,死傷慘重,薛仁貴無奈只好求和,唐朝被迫放棄西域部分地區,這也是大唐開國以來對外戰爭中敗的最慘一次,也是薛仁貴徵戰沙場二十餘年唯一一次戰敗,他也因此被革職為平民。
大非川之戰唐軍具體傷亡並沒有明確記載,有資料說是全軍覆滅,僅薛仁貴、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位主將逃脫,但這應該是不實訊息。要知道這三位可都是唐軍中的中流砥柱,如果有機會殺掉這三人,吐蕃人肯定不會放過,因此可以斷定,唐軍雖敗但仍有一戰之力,吐蕃人為減少傷亡只能被迫同意議和,也就是說倖存唐軍應有能力重創吐蕃四十萬大軍,因此倖存者至少有一半以上。
不過敗了就是敗了,大非川之戰也成了薛仁貴畢生恥辱,雖然責任並不在他,但身為主將,他仍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親征吐蕃,薛仁貴的兒子薛訥也參與了這場戰役,並在武街驛(今甘肅臨洮一帶)一戰中殺敵1.7萬,活捉吐蕃將領六指鄉彌洪,繳獲牛羊不計其數,這也是44年前大非川之戰後唐軍對吐蕃取得最大的一場勝利,薛訥也算是為他父親薛仁貴一雪前恥了。
回覆列表
題目中指的應該是著名的大非川戰役。此戰的背景是公元670年4月以來,吐蕃在西域地區發起大規模攻勢,連拔包括龜茲撥換城在內的十八州,唐朝在西域的安西四鎮幾乎完全動搖。在此嚴峻局勢下,李唐王朝不得不從高句麗地區的駐軍中,抽調大批人馬,並拜名將薛仁貴為主將,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採取攻打青海地區、並扶持吐谷渾王族復國,以達到圍魏救趙、迫使吐蕃從西域地區撤軍的戰略目的。
薛仁貴大軍進抵前線後,吐蕃守軍節節後退,薛仁貴遂命郭待封率後衛部隊構築防禦堡壘,以保護淄重糧草,並在大軍一旦不利時給予接應。但郭待封輕敵自負,唯恐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竟沒有遵令完成堡壘構築,而是分兵繼續進軍深入。結果,吐蕃統帥論欽陵偵知底細後,突然遣軍襲擊得手,唐軍淄重糧草被全部奪取,後衛部隊幾乎被全殲。薛仁貴聞報大驚,急忙回軍自保,又遭吐蕃大軍邀擊,被圍困於大非川地區,由於唐軍缺乏糧秣,雖佔據險要,卻無法堅守,只得冒險突圍,結果是唐軍大敗,薛仁貴等三位將帥僅以身免,大非川戰役以唐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大非川戰役之所以大敗,除了郭待封違令不尊外,還有以下三個主要致敗因素:
1.當時的唐朝正在遼東高句麗戰場用兵,西域安西四鎮也在防禦作戰,可謂三線用兵,不能給薛仁貴大軍以持續的支援。而吐蕃論欽陵部則是吐蕃的絕對主力精銳,無論就軍隊數量還是素質,唐軍本就處於劣勢。
2.大非川地區屬於高原地帶,薛仁貴所統軍隊大都是從遼東千里赴援而來,對高原作戰缺乏適應過程。
3.薛仁貴自身對敵情不夠了解,尤其當吐蕃採取誘敵深入之計時,他未能及時察覺,對論欽陵主力的位置,更是一無所知,安得不敗?
大非川戰役影響深遠,首先是吐谷渾徹底復國無望,再也不能成為唐朝可以利用的牽制吐蕃的力量。其次,吐蕃自此徹底控制青海地區,不但擴大了自身版圖,更重要的是,打開了東進發展的門戶,吐蕃的威脅從此與唐朝相始終,成為擺脫不了的持續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