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芸窗月影

    束脩,指古時學生與老師初次見面時,為表達敬意而奉贈給老師的禮物。這種規定,早在孔子的時候已經實行。學費即是"束脩數條",束脩就是鹹豬肉,後來就指拜師費,也可理解為學費。但是孔子的意思是拜師收學費嗎?

    關於這個問題,歷史上的朱熹和後來的馮友蘭先生提出了殊途同歸的看法。

    朱熹認為孔子規定的“十條臘肉”的拜師禮不算什麼,因為那時候差不多的人家都能拿的出來。還拿孔子有顏回、子路等窮學生為例,來說明孔子只不過是建立一種規矩,並非真的要學生饋贈多麼豐厚的禮物給他。

    馮友蘭先生則透過對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這句話若讀作“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帶著/薄禮或學費/來見我的"意思。但是透過分析整部《十三經》發現,古人說話沒有任何一處是以"自行......以上"來表達的。反而"自......以上"的句法出現了兩次,都是在《周禮·秋官司寇》裡,原文是"自/生齒/以上",也就是說從"長出牙齒"(約一歲)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入在戶口上。所以,“自......以上”應該指的是"年齡"。

    那麼,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意思可能就是"自/行束脩/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歲入學,所備之禮即為束脩,行這種禮的男子可用"行束脩"稱其年齡。於是孔子的意思可理解成為:"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的。"這句話簡單明瞭,表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胸襟。

    孔子“十有五而至於學”,由此推己及人。他要求弟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又怎麼可能大力宣揚自己收費教徒呢?當然,也不能太死板,如果弟子誠心誠意送來薄禮,他也沒有理由不收。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一些人本末倒置混淆事實的根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孔子對顏回的極高讚美,這樣的孔子,是向學生索要學費的人嗎?實在不該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

    綜上,孔子的束脩之禮,應該指孔子“禮”學中的一種尊師重道的禮節,而並非簡單的收學費,更不能理解為向學生索要財物。

    作為當代教師,應當本著“學高為範身正為師”的標準,重視自身素養的提高和師德形象的維護,自覺摒棄收取學生或者家長禮品財物的不良風氣,更不該以孔子“束脩之禮”為藉口,向學生或者家長索要或變相索要禮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到了32歲左右就很難開心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