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聊歷史
-
2 # 心向青山
白起,對於秦華人來說,他是擎天之柱,可對於六國百姓來說,他卻是嗜血魔王。被稱為“殺神”、“人屠”。
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擊敗趙軍,坑殺趙軍40餘萬,自此趙國元氣大傷。
至10月,秦軍乘勝攻入趙國。王齕兵取武安,司馬梗佔領太原,白起坐鎮上黨,同時上書請命秦昭王,準備一鼓作氣,破邯鄲滅趙。
然而,宰相范雎卻說:不可。再打下去,白起便會立下不世之功,範睢嫉妒白起的戰功,但卻說的冠冕堂皇——大戰之後,國虛民飢,百姓力疲,豈可再戰?
秦昭王聽從了範睢之言,於是秦趙簽訂和約:趙國割六城給秦國,白起退兵。
這是第一回合,白起主戰,範睢主和。
當秦國去接收趙國六城之時,趙國毀約,竟然不承認和約,秦昭王大怒!
於是,秦昭王令白起為將,率兵伐趙,但白起明確的拒絕領兵。
白起認為,趙國此時已經結好魏、楚、燕、齊,五國合縱為外援,趙國上下又對秦國恨之入骨,伐趙就是送死!
應當說,白起不愧為當世第一名將,對局勢的判斷也很準確,可是範睢並不這樣認為,他對秦昭王說白起是對上一次撤兵懷恨在心,故意不去,秦昭王十分不滿。
這是第二回合,範睢主戰,白起認為不能打。
但伐趙還要要伐的,於是秦昭王令王陵為將,但與白起預測的一樣,王陵損兵折將而返。
秦昭王咽不下這口氣,再一次命令白起出兵,白起也硬氣的很,這種必敗之仗我不打!然後稱病在家。
這一次,秦昭王又用範睢的親信鄭安平為將,攻打邯鄲,但無奈依然輸了。
於是,秦昭王第三次,白起的回答是這樣的:
寧受重誅而死,不為辱軍之將!說出這樣的話,白起已然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不久,他就接到了秦昭王賜予的寶劍,一代名將就這樣含恨自刎。
白起的一生是輝煌的,征伐六國,所向無敵,全天下畏之如虎。
白起的一生也是殘忍的,水漫鄢城,血洗長平,百萬人因之喪命。
白起的死,源於將相失和,源於秦昭王更信任範睢,若非如此,秦國一統六國的時間可能還要加快。
但不管怎樣,白起一生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沒有敗績,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白起唐朝時期被列入“武廟十哲”。
-
3 # 凌煙閣論史
白起之死,戲謔的回答是:都怪秦昭王太昏聵。
其實認真分析一下,可發現主要原因是白起自身存在的嚴重問題。
白起想趁長平之戰勝利之勢,一舉滅掉趙國,當時秦軍的實力、形勢都很有利,這個目標看似很容易實現。
但是,南韓和魏國派蘇代遊說范雎,使情勢發生了逆轉。蘇代遊說的核心是:白起滅趙國後,獨享大功,你范雎如何還能身處高位呢。於是,范雎說動秦昭王,使白起功敗垂成。白起從此恨上范雎。
前258年初,秦昭王又想讓白起攻打邯鄲,但是白起認為現在打已經無法取勝,拒絕出任主將。秦王親自命令白起赴任,竟然還是被白起拒絕了!
前258年底,秦國主將王齕在邯鄲前線作戰多次失利,白起竟然說了風涼話:看,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樣?秦王聽到這些話,當然很憤怒,強令白起去前線統兵。但是,這位白起竟然又稱病重,不聽王命!
第二年,白起被賜死。
白起之死,有范雎的原因,范雎使白起功敗垂成,後來還挑撥過秦王對白起的認知。但是,從秦國計劃再次進攻邯鄲開始,之後的事情就只能從白起自身找原因了。
白起屢次不顧秦國的國家戰略,只是依從個人判斷,認為仗能打才去上任,認為時機不利就拒絕服從王命。國家有危難,還要在旁邊說國家元首的風涼話。這樣的臣子哪位國王能容忍?
即使放在今天的公司裡面,一個骨幹員工不聽指揮,對拿手的專案不但拒絕出力,還要在旁邊看笑話說風涼話,假如你是老闆,你能容忍這樣的員工?
小結一下就是:白起沒有大局觀,置國家危難於不顧;其個人修為也有限,破壞紀律,在組織中已經有了反面作用。
至此,可以回答題主問題:白起被賜死,是他咎由自取。
(完)
-
4 # 舊史風
白起之名,曾令戰國時代齊、楚、燕、趙、韓、魏為之膽寒,其善戰之名遠播九州,一生作戰幾乎沒有敗跡,位列戰國王翦、李牧、廉勃四大名將之首,號稱人屠,一生斬首一百多萬顆,佔據整個戰國時代死亡總數的二分之一。
這樣一位戰略戰術出神入化的名將,為何被秦昭王賜死?
究其原因,是朝堂內部鬥爭所導致的,白起功勞越大,越遭人記恨。
而其中最大的黑手就是范雎,他身為秦相,一直在致力於掌控朝局,然而白起巨大的軍功,已經讓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於是他開始在秦昭王左右運作起來。
只可惜白起雖然是一代軍事天才,在政治鬥爭上卻是一個低能兒,耿直不屈的個性為他招來血光之災。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范雎是如何操作,將白起置於死地,而白起又是如何寧折不彎而死的。
一,白起是如何威脅到范雎的?白起與范雎兩人成功的開局,都應該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穰候魏冉。
穰候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弟弟,憑著這層關係,成為秦國四大權貴之一,而白起就是魏冉提拔的。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魏冉傳白起本是楚人,客居秦國,受到魏冉提拔,任一方統帥,開啟他戰無不勝的功業。
而范雎呢?他是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醒了秦昭王,讓秦昭王廢去四大權貴,其中之一就是魏冉。
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範睢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魏冉傳范雎要想成功,首先就是要削弱宣太后以及魏冉等人專權,只有削弱他們,他才能更進一步,方便行事,所以魏冉失勢之後,范雎順理成章的成為秦國宰相。
這樣一對比,范雎削弱魏冉勢力,而白起是魏冉提拔起來的,這無形中說明白起是魏冉陣營的,那麼范雎就肯定要打壓白起。
當然這只是其一。
其二是白起太過耀眼的軍功,這才是對范雎最大的威脅。
關於白起軍功,我們不一一述說,單說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戰國降兵四十萬人。
本來在這一時期,秦趙兩國軍事實力是七國之中最強的,兩國爭鋒,都投入了舉國之力,不斷增兵,成敗就在此一舉。
這是相當關鍵的一戰。
白起不但率領秦軍打敗趙國軍隊,而且還坑殺了四十萬趙國軍隊,這麼慘重的打擊,使得趙國一蹶不振,已經達到亡國的邊緣。
這時候,白起準備再接再厲,一舉攻下趙國首都邯鄲,將秦國大旗插在邯鄲城頭上,徹底滅亡趙國。
在這關鍵時刻,范雎出手了。
他向秦昭王建議秦軍一直處於戰鬥狀態,十分疲憊,應該讓軍隊休養生息,對於趙國與南韓讓他們割地賠款。
秦昭王同意,讓白起撤軍,白起眼看著勝利在望,卻被范雎兩句話給結束了,心中極為惱怒。
史書記載是趙國派人賄賂范雎,讓他說動秦昭王罷兵。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慾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從以上記載看出,賄賂不是罷兵的理由。
其理由是什麼呢?武安君白起一旦攻破邯鄲,功勞巨大,會使得范雎地位受到威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動搖,范雎想到的辦法就是讓趙國割地求和,這樣就迫使白起不能進攻邯鄲,那麼這個天大的功勞還怎麼立?
不能立此大功,白起還怎麼位列三公,壓范雎一頭呢?
從此後,白起和范雎兩人正式交惡。
二,不屈的武人本色,白起的取死之道當年九月,白起患病在家,秦昭王以王陵為統帥,發兵進攻戰國首都邯鄲,但是這時候的趙國受到楚、魏兩國的幫助,擋住秦軍攻勢,秦昭王立即加派重兵支援王陵,仍然無法攻破邯鄲,秦軍反而傷亡慘重。
無可奈何之下,秦昭王親自去請白起出戰。
白起搖搖頭,進攻的最佳時機已過,無法取勝。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昭王無法請動白起,只好讓范雎來勸白起,白起深恨范雎,更不為所動。
無奈之下,秦昭王臨陣換將用王齕頂替王陵,然而面對趙國軍隊的頑抗,又被楚魏聯軍圍毆,秦軍傷亡越來越嚴重。
這時候白起發了一句牢騷。
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一句牢騷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裡,秦昭王大怒,命令白起出兵。
白起以病情嚴重為由,拒不出戰,秦昭王派范雎去請,白起也不為所動。
秦昭王怒不可遏,罷免白起所有職務,貶為士兵,讓他滾到陰密去。
白起稱病,依舊住在咸陽。
這期間秦軍戰事更加吃緊,損兵折將,秦昭王越想越怒,派人押送白起離開咸陽。
白起只得離開咸陽。
這時候范雎又說話了。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處死。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御賜寶劍,命令白起自殺。
接過使者手中的寶劍,白起仰頭嘆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說完,橫劍自刎。
至此,一代戰神白起歸天。
綜上所述,白起之死,與其性格有極大關係,絲毫不知妥協,本來他所處的位置就很兇險,卻絲毫不以為意,秦昭王盼他出徵,心急如焚,如果他能出兵,為秦國挽回劣勢,也不至於獲得如此下場。
所以說白起是朝堂鬥爭的低能兒,中了范雎的計了。
-
5 # 關好走過的門
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賜死?有如下幾個原因
1:秦王需要為長平坑殺趙國俘虜找個背鍋的。
2:抓著君王的錯不放,對於秦王所做出錯誤的戰略選擇耿耿於懷,和秦王賭氣。
3:威望太高了。
先說第一條,秦國曆時數年,耗費兵馬錢糧無數,才打敗趙國。怎麼可能放趙卒回去,要不花那麼多錢,死那麼多秦軍士兵,錢不白花了,人不白死了?白起抓住這些趙國兵卒以後並沒有立即處置,而是上書秦王如何處置,秦王只是大為表彰白起長平之功,隻字不提如何處置俘虜的事。說白了,你自己看著辦。這是個極端模稜兩可的難題,放了顯然是不可能的。白起行伍出身,考慮問題簡單粗暴直接,索性全部咔嚓了。但大家要明白,此次殺俘虜和以往不同,數量太龐大,一旦殺完,天下震動。因此秦王不想背鍋。那沒辦法,扔給白起吧。
再說第二個原因。白起在軍事方面是個不世之材,他建議趁著長平大勝,一舉滅趙。這個時機恰到好處。然而,秦王卻命令白起撤軍,錯失滅趙良機。白起回來以後就表現的非常不滿,稱病卸職。然而這個時候秦王命令秦軍再去滅趙,誰知合縱已成,六國異常忌憚秦國,生怕下一個滅國的是自己,因此不遺餘力的幫助趙國,趙國有幸躲過一劫。這時候秦王讓白起統軍出戰繼續攻趙。然而白起不幹,說:滅趙的時機已過,不管誰帶兵去,都得敗。這不明擺著抓著秦王上次命令其撤兵的錯誤不放。秦王再三請求,白起再三拒絕。有很大的賭氣成分,叫你當初不聽我的,後悔了吧,現在來求我了吧。如果你是秦王,你會作何感想?哦,我使不動你了是吧?你是不是覺得少了你地球不轉了是吧?你既然不想去,那不必去了,你去死吧。
3:白起一生無一敗績,已經是秦國的至寶,尤其是長平一戰,兩年多不分勝負,而武安君一出,天下大定。秦王對白起的封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個時候身為臣子,最應該做的就是謹小慎微,因為月滿則虧,盛極必衰。榮譽到了極點很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大禍臨頭。古代皇權社會有個規則,那就是不管你有沒有造反的實際情況,你只要有了造反的能力,那麼這就是大罪。白起的威望和能力已經登峰造極,因此,秦王殺他是必然。
回覆列表
白起是戰國末年秦國的將領,他一生征戰近四十年,南挫強楚,一戰而勝楚國的百萬之師,直攻入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王棄國出逃;東勝韓趙,長平一役,射殺趙國大將趙括,俘虜趙兵四十餘萬,並殘忍地將其全部活埋。他先後共為秦國取七十餘城,在秦王朝的統一大業中,他是立有第一大功的人物,他自己也從一名下屬軍官而升為秦軍統帥,被封為武安君,後人稱其為“戰神”。
公元前266年,秦國又一次發大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起初,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將王陵任統帥,連戰連敗;當白起病勢稍有好轉,國君秦昭王便指令他去取代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邯鄲的確是不大容易攻破。各國的救趙的大軍正朝邯鄲集中,他們對秦國早已懷有深深的敵意。秦軍雖然在長平之役大破趙軍,自己計程車卒也死亡過半,國內空虛。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而去攻取別國的首都,趙國從裡面出擊,其它各國從外面圍攻,秦軍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這一仗不能打。”
可是,秦昭王固執己見,親自出面請白起出徵,白起以有病為由,就是不答應。秦昭王無奈,只好改派別人。結果真的不出白起之所料,在各國援軍的夾擊下,秦軍遭到了慘敗。白起說:“國君不肯聽我的,如今怎麼樣啦!”
這句話極大地觸怒了秦昭王,他一下子將白起一擼到底,從統帥降為一名士兵,並將他趕出國都咸陽,就這樣他還不肯善罷甘休,當白起離開咸陽後,他又對大臣們說:“白起被貶,心懷不滿,口吐怨言,不能放過他!”當白起行至咸陽西十里的杜郵時,秦昭王的使臣追了上來,賜了他一把劍,命令他自殺。白起引劍向頸時,悲憤地說:“我犯了什麼罪而得到這樣的下場?”沉思良久又接著長嘆:“我的確是該死!長平一仗,趙軍投降數十萬人,我以詐謀全部坑殺了,只此一件,我死也是罪有應得了!”一位給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就這樣自殺身亡。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曾一再出現,但,白起卻不屬於此例,他是在敵國未破激戰正甜,秦國正需要用人之際而被殺害的。他被害的唯一原因,是他對戰局提出了不同於國君的意見。歷代最高掌權者固然需要能臣,尤其當他還在創業階段的時候,但他更需要的是馴服之臣,沒有能力但很馴服,掌權者可以接受,甚至視為親信;有能力而不馴服,掌權者絕對不能容恩,必欲除之而後安。哪怕你的不馴服完全是出於維護他的目的,而且也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掌權者把自己的面子、威信看得比國家利益還要重要,他是決不會承認自己錯的。
白起至死都不明白這一道理。排兵佈陣攻城掠地,他無疑是一個天才,如何做一個聰明的臣子,他卻一竅不通,只能算一個政治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