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39113973614

     楊文廣,北宋名將。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楊延昭子,曾為范仲淹所擢用。   楊文廣的妻子,姓慕容。慕容,屬鮮卑族。據《保德州志》載,“楊文廣娶慕容氏,善戰。”據北宋楊棋墓誌銘,與文廣同輩的楊棋,亦娶慕容氏為妻。至於楊文廣所娶的這位善戰的慕容氏,其實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穆桂英(惟穆氏的夫婿成了傳說人物楊宗保,而原本的夫婿楊文廣則成了她的兒子)。穆為慕容之誤。   在民間小說中,楊文廣是楊家將第四代人物,父母是正史上不存在的楊宗保、穆桂英。   楊文廣的歷史材料獨見《宋史‧楊業傳》,記載疏漏,諸事大都不繫年。總的看來,楊延昭的歷史材料不如楊業詳細,楊文廣的歷史材料又不如楊延昭詳細。   楊文廣是楊延昭第二子,餘二子史書不載。   但《燼餘錄》卻說:「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觀察。」這是今見最早提到「宗保」名字的文字材料。這個官職相同,而名字不同的楊文廣與楊宗保,究竟是什麼關係?我認為,楊文廣與楊宗保實為一人。   《宋史》載:「文廣字仲容」。仲與宗字音相近,容與寶字形相似,而寶與保讀音相同。大概在口頭傳說與文字記錄的過程中,仲容與宗保相訛。   後代戲曲小說卻把楊文廣演化為楊宗保、楊文廣二人:楊宗保成了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忽而是宗保之弟,忽而是宗保之子,輩分似乎十分混亂。   楊文廣生活在西夏崛起的時代。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邊境約有三十年基本處於和緩狀態。仁宗明道元年(一○三二年),西夏趙元昊自立為王,從此隴上多事。景佑元年(一○三四年)夏王反。寶元元年(一○三八年)夏王稱帝,建都興慶(甘肅艮川)。康定元年(一○四○年),西夏入寇。慶曆四年(一○四四年),由於宋夏經歷長期交戰,雙方疲憊,終於達成和議,宋封趙元昊為夏國王。神宗朝(一○六八年——一○八五年),宋夏發生兩次大戰,直至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年)再次達成和議,自此再沒用兵。   《宋史》載楊文廣最早一段事蹟,是「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援殿直。」據《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載韓琦宣撫陝西時,有「討群盜張海、郭邈山」事。對照《宋史》卷十《仁宗本紀》得知慶曆三年「八月,韓琦代范仲淹宣撫陝西」,故推文廣平張海授殿直約在宋仁宗慶曆三年(一○四三)。   《宋史》又載:「范仲淹宣撫陝西,與語奇之,置麾下。」   按《仁宗本紀》載,慶曆四年(一○四四年),范仲淹宣撫陝西、河東,揚文廣置范仲淹麾下蓋在此時。   其後,文廣曾「從狄青南征」,據《宋史》卷二九○〈狄青傳〉:   「皇佑中,廣源州蠻儂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楊畋等安撫經制略蠻事,師久無功。又命孫沔、餘靖為安撫使討賊,仁宗猶以為憂,青上表請行。」   查對《宋史》卷三○○〈楊畋傳〉得知,這個徵智高無功的楊畋,就是楊業弟重勳的曾孫,「及用之嶺南,以無功斥,名稱遂衰。」   又對照《仁宗本記》:皇佑元年(一○四九年)智高反;四年智高陷邕州、圍廣州,狄青出征;五年(一○五三年)狄青平智高。由此可知,文廣從耿青南征在四年(一○五二年)。   南征後,「知德順軍」,為廣西鈐轄,知宜、邕二州,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   治平中(一○六四年——一○六七年),議宿衛將,英宗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乃擢成州團練、龍神衛四廂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   《宋史》以比較完整的一段文字,記述文廣抵禦西夏入侵的事蹟:   「秦鳳副都總管韓琦使築篳篥城,文廣聲言城噴珠,率眾急趣篳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遺書曰:「『當白國王,以數萬精騎逐汝。』」文廣遣將襲之,斬獲甚眾。或間其故,文廣曰:『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篳篥、噴珠,可能是臨時駐軍的寨、堡或小城。「國王」就指西夏王。   文廣因破西夏有功,知涇州鎮戎軍,為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   《宋史》載:「遷人爭代州地界,文廣獻陣圖並取幽燕策,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   《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載熙寧七年(一○七四年)「遼遣樞密付吏肖索議疆界於代州境上。」   《契丹國志》卷九《道宗紀》亦載是年「春三月遼遣使肖禧詣宋爭河東地界圖書,大略言:『河東路沿邊增修戍壘、起鋪舍,侵入彼國蔚應朔三州界內,乞行毀撤,別立界址。』」「秋九月,遼使肖索再詣宋議疆事,宋遣劉忱、呂大忠與之爭議於代州。……相持久之不決。」   由上知楊文廣死於神宗熙寧七年,當時宋在晉北沿邊修築工事,契丹藉故尋釁,向宋施加壓力,逼宋拆除工事,修改疆界。晉北邊防,是楊文廣祖父楊業與契丹戰鬥三十餘年最終不幸兵敗的地方。祖父、父親未能實現的恢復失地、統一國家的願望,楊文廣至死也不能釋懷。遺憾的是,他向朝廷奉獻的作戰陣圖和收復幽燕的具體計策還未上報,就病死在屯所定州(河北定縣)。   從平張海(一○四三年)至病卒定州(一○七四年),《宋史》共載文廣活動三十年左右。他一生值得肯定的只是抗擊西夏入侵有功和至死不忘收復幽燕這兩點。   附帶作一個小推算,據《宋史》載,楊延昭死,楊文廣被朝廷錄官,估計當時(一○一四年)文廣至少十五歲。由此往上推,文廣約生於九九九年,正是延昭堅守遂城之時,由此往下算,文廣死時約七十五歲。

  • 2 # 使用者1639113973614

     楊文廣,北宋名將。字仲容,祖籍麟州(今陝西神木北)。楊延昭子,曾為范仲淹所擢用。   楊文廣的妻子,姓慕容。慕容,屬鮮卑族。據《保德州志》載,“楊文廣娶慕容氏,善戰。”據北宋楊棋墓誌銘,與文廣同輩的楊棋,亦娶慕容氏為妻。至於楊文廣所娶的這位善戰的慕容氏,其實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穆桂英(惟穆氏的夫婿成了傳說人物楊宗保,而原本的夫婿楊文廣則成了她的兒子)。穆為慕容之誤。   在民間小說中,楊文廣是楊家將第四代人物,父母是正史上不存在的楊宗保、穆桂英。   楊文廣的歷史材料獨見《宋史‧楊業傳》,記載疏漏,諸事大都不繫年。總的看來,楊延昭的歷史材料不如楊業詳細,楊文廣的歷史材料又不如楊延昭詳細。   楊文廣是楊延昭第二子,餘二子史書不載。   但《燼餘錄》卻說:「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觀察。」這是今見最早提到「宗保」名字的文字材料。這個官職相同,而名字不同的楊文廣與楊宗保,究竟是什麼關係?我認為,楊文廣與楊宗保實為一人。   《宋史》載:「文廣字仲容」。仲與宗字音相近,容與寶字形相似,而寶與保讀音相同。大概在口頭傳說與文字記錄的過程中,仲容與宗保相訛。   後代戲曲小說卻把楊文廣演化為楊宗保、楊文廣二人:楊宗保成了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忽而是宗保之弟,忽而是宗保之子,輩分似乎十分混亂。   楊文廣生活在西夏崛起的時代。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邊境約有三十年基本處於和緩狀態。仁宗明道元年(一○三二年),西夏趙元昊自立為王,從此隴上多事。景佑元年(一○三四年)夏王反。寶元元年(一○三八年)夏王稱帝,建都興慶(甘肅艮川)。康定元年(一○四○年),西夏入寇。慶曆四年(一○四四年),由於宋夏經歷長期交戰,雙方疲憊,終於達成和議,宋封趙元昊為夏國王。神宗朝(一○六八年——一○八五年),宋夏發生兩次大戰,直至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年)再次達成和議,自此再沒用兵。   《宋史》載楊文廣最早一段事蹟,是「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援殿直。」據《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載韓琦宣撫陝西時,有「討群盜張海、郭邈山」事。對照《宋史》卷十《仁宗本紀》得知慶曆三年「八月,韓琦代范仲淹宣撫陝西」,故推文廣平張海授殿直約在宋仁宗慶曆三年(一○四三)。   《宋史》又載:「范仲淹宣撫陝西,與語奇之,置麾下。」   按《仁宗本紀》載,慶曆四年(一○四四年),范仲淹宣撫陝西、河東,揚文廣置范仲淹麾下蓋在此時。   其後,文廣曾「從狄青南征」,據《宋史》卷二九○〈狄青傳〉:   「皇佑中,廣源州蠻儂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圍廣州,嶺外騷動。楊畋等安撫經制略蠻事,師久無功。又命孫沔、餘靖為安撫使討賊,仁宗猶以為憂,青上表請行。」   查對《宋史》卷三○○〈楊畋傳〉得知,這個徵智高無功的楊畋,就是楊業弟重勳的曾孫,「及用之嶺南,以無功斥,名稱遂衰。」   又對照《仁宗本記》:皇佑元年(一○四九年)智高反;四年智高陷邕州、圍廣州,狄青出征;五年(一○五三年)狄青平智高。由此可知,文廣從耿青南征在四年(一○五二年)。   南征後,「知德順軍」,為廣西鈐轄,知宜、邕二州,累遷左藏庫使、帶御器械。」   治平中(一○六四年——一○六七年),議宿衛將,英宗認為「文廣,名將後,且有功」,乃擢成州團練、龍神衛四廂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   《宋史》以比較完整的一段文字,記述文廣抵禦西夏入侵的事蹟:   「秦鳳副都總管韓琦使築篳篥城,文廣聲言城噴珠,率眾急趣篳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遲明,敵騎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遺書曰:「『當白國王,以數萬精騎逐汝。』」文廣遣將襲之,斬獲甚眾。或間其故,文廣曰:『先人有奪人之氣。此必爭之地,彼若知而據之,則未可圖也。』」篳篥、噴珠,可能是臨時駐軍的寨、堡或小城。「國王」就指西夏王。   文廣因破西夏有功,知涇州鎮戎軍,為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候。   《宋史》載:「遷人爭代州地界,文廣獻陣圖並取幽燕策,未報而卒,贈同州觀察使。」   《宋史》卷十五《神宗本紀》載熙寧七年(一○七四年)「遼遣樞密付吏肖索議疆界於代州境上。」   《契丹國志》卷九《道宗紀》亦載是年「春三月遼遣使肖禧詣宋爭河東地界圖書,大略言:『河東路沿邊增修戍壘、起鋪舍,侵入彼國蔚應朔三州界內,乞行毀撤,別立界址。』」「秋九月,遼使肖索再詣宋議疆事,宋遣劉忱、呂大忠與之爭議於代州。……相持久之不決。」   由上知楊文廣死於神宗熙寧七年,當時宋在晉北沿邊修築工事,契丹藉故尋釁,向宋施加壓力,逼宋拆除工事,修改疆界。晉北邊防,是楊文廣祖父楊業與契丹戰鬥三十餘年最終不幸兵敗的地方。祖父、父親未能實現的恢復失地、統一國家的願望,楊文廣至死也不能釋懷。遺憾的是,他向朝廷奉獻的作戰陣圖和收復幽燕的具體計策還未上報,就病死在屯所定州(河北定縣)。   從平張海(一○四三年)至病卒定州(一○七四年),《宋史》共載文廣活動三十年左右。他一生值得肯定的只是抗擊西夏入侵有功和至死不忘收復幽燕這兩點。   附帶作一個小推算,據《宋史》載,楊延昭死,楊文廣被朝廷錄官,估計當時(一○一四年)文廣至少十五歲。由此往上推,文廣約生於九九九年,正是延昭堅守遂城之時,由此往下算,文廣死時約七十五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電動車電線用幾年開始老化,充電易起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