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銘瀾
-
2 # 德厚致遠
《資治通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是由“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即以歷史的興衰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亦警示後人。
《資治通鑑》的宗旨在於“嘉善矜惡,取是舍非”,“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透過《資治通鑑》這部書藉以熟悉歷史事件,進而探討治亂的因由緣起,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而達到明德、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目的。
《資治通鑑》是一部貫通古今的編年史著作,它的出現是史學上劃時代的豐碑,一直受到歷代人們的關注與愛戴,宋末元初的學者胡三省為《資治通鑑》作注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清朝學者王鳴盛則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
偉人毛主席曾十七次批註過《資治通鑑》,並評價說:“每讀都獲益匪淺”,且指明資治的精髓在於“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
資就是資質(開國,治國,衰弱,中興,沒落時當權者的影響因素),資源(人才,地理,物資),資本(農業,手工業,商業流通),治(治理興亡的過程)的資料(不少是道聽途說和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