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句《江雪》是柳宗元詩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前人範?(音同希)文評價:“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一首之外,極少佳者。”顧?(音同林)評點:“絕唱,雪景如在目前。”朱子荊認為:“千、萬、孤、獨,兩兩對說,亦妙。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如可得魚,釣豈獨翁哉!”當代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此詩作了深入探討。有的認為“寒江獨釣”代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有的認為“《江雪》整首詩都表現出擺脫障礙的空靈自在”,“呈現一種不可言喻的禪說”。 我們先了解一下《江雪》的寫作背景。《江雪》寫於永州,而永州地處湘南,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無霜期300多天,平均氣溫17.8℃,可見,能使“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大雪是罕見的。筆者生在永州,長在永州,從未見過瀟水結冰的情景。且湘南根本無雪中垂釣之事。永州歷史上旱災水災較多,也有地震記載。柳宗元貶永前後的氣象情況,據《零陵要鑑》(中共零陵地委政策研究室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零陵地區歷史大事年表”(公元前214年——1949年)記載,805年(貞元六年)“永州大旱”,806年“境內地震。翌年,暴雨成災。”808年“大旱成災”。據該書“建國以來災害性氣象資料”,永州除旱澇災害頻繁外,冰凍嚴重。如1969年“出現建國以來最強的冰凍,極端最低溫度零下7.1度”。“1972年2月上旬發生中等強度冰凍。”“1974年冰凍乾旱年”。“1977年強冰凍年。元月至2月,由於強寒潮頻頻入侵……全區凍死耕牛6300多頭,柑桔和林木遭受嚴重損失”。“1982年2月上旬,出現強冰凍,壓倒大量樹木、楠竹和電杆,造成公路塌方,交通阻塞 ,通訊中斷,損失嚴重”。這說明由於寒潮的入侵,永州的氣候有時也十分寒冷。2003年春節前後,江南下過兩場大雪,波及福建、廣東等地,永州更不例外,連桂林的秀峰也是白雪皚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做過報道。站在高處,眺望永州之野,一片白茫茫;佇立岸邊,凝視瀟水寒流,縷縷白霧瀰漫。我們彷彿看到了柳宗元筆下的雪景。據柳宗元自述,元和二年(807)永州下了一場大雪,“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這大自然的奇景,很可能是《江雪》構思的觸發點、導火索。 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道貶永州司馬”,十一月到達永州。這對33歲正當盛年的改革志士來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元和元年(806)正月,八司馬之一凌準因憤卒,柳母盧氏來到永州不到半年就病逝,柳的住所連遭火災,真是集國憂、家禍、身愁於一起。政治上的暴風雪使他“煢煢孤立”,激憤感傷,這是構思《江雪》的關鍵。 《江雪》僅20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曉暢,樸實無華。然而,正是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開闊、冷氣透骨的寒江獨釣圖,渲染了一種蕭索荒寂的氣氛,造成一種孤獨不屈的情緒,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乍讀,這首詩似乎是“詠江鄉雪景”,情繫勞苦人民。其實,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那抗寒鬥雪的漁翁形象,寄託著詩人的理想、抱負,映照著詩人自己的影子。首先,前兩句用“千山”、“萬徑”形容山多路重,極言背景的廣闊。放眼一望,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飛鳥的影子,每一條小路上都沒有行人的蹤跡,南方的丘陵處於極端幽靜、沉寂的背景之下,主宰世界的似乎是漫天冰雪。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詩人用“鳥飛絕”、“人蹤滅”來渲染天地的寥廓,烘托天氣的寒冷。後兩句筆鋒一轉,就象是電影裡的特寫鏡頭,聚焦點落在一葉扁舟、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漁翁,在大雪覆蓋的江面垂釣。用“孤”、“獨”來形容漁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懼寒氣逼人,專心致志垂釣,似乎凜然不可侵犯。漁翁不僅僅釣的是魚,而是“寒江雪”。“寒江雪”象神來之筆,將“江”與“雪”有機聯在一起,虛實結合,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同時,也將漁翁的形象美化了,體現了不屈服於惡劣環境的鬥爭精神。在寫法上,以靜襯動,冰冷死寂的畫面,突出毅然垂釣的漁翁;以冷襯熱,寒氣襲人的環境,反襯出詩人不甘寂寞與惡劣的政治氣候作鬥爭的赤子情懷,那內心世界是熱烈而充滿嚮往的。 詩無達詁。目前,學術界對《江雪》詩的意境做了深入探討,存在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吳小如先生認為:“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唐詩鑑賞辭典》)。此其一,可以稱之為“清高孤傲說”。魯峽認為:“永州時期的作品《江雪》,雖屬短短四句,卻是‘人境俱奪’之絕唱,深深地體現了作者崇儒向佛的思想以及由此構成的禪機理趣”(《從看柳宗元的儒佛思想》)。陳瓊光也認為:“真正代表柳宗元之禪悅水平的山水詩,當推《江雪》”,“在‘千山’、‘萬徑’之中,鳥跡絕了,人蹤也滅了,孤舟孤翁在江雪之下‘獨釣’什麼呢?實在耐人尋味,其‘釣’得的是情味,‘釣’得的是禪趣,這是詩人對‘禪空’的一種詩解”(《柳宗元詩文佛學滲透探析》)。此其二,可稱之為“佛禪說”。日本學者戶崎哲彥分析道:“雖然是因永州朝陽巖附近的雪景而作,但是前二句‘……鳥飛絕。……人蹤滅’暗示的是永貞革新的敗北,同志的流放,並不如同詩句那樣,對實地景色、生活現狀的描寫”。“該詩是寓過去只回顧而萌發信心,詩中所舉之雪,實際上是給當時通俗的讀者暗示了政治批判”(《我讀柳宗元〈江雪〉詩》)。此其三,可稱之為“政治批判說”。林興宅先生在分析《江雪》的藝術方法時,指出:“首先是選用具有定型指意的意象。……自從‘屈原既放,遊於江潭’遭遇到第一個文獻可徵的漁父以後,漁翁便確切變成了‘落泊落拓’的象徵”(《超世拔俗的心靈的〈桃花園〉》)。受此啟發,我認為屈原在《漁父》中說:“舉世皆濁,眾人皆醉我獨醒”,柳也寫過“無限居人送獨醒,可憐寂寞到長亭”的詩句,可見他是以“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漁翁自喻的。需要補充的是,雪中垂釣的漁翁還隱含著當年漢朝嚴子陵垂釣之意,柳宗元也曾寄一線希望於唐憲宗李純——也能象漢光武起用嚴子陵一樣起用自己。這從柳寫的一系列呼籲求援的書簡中可以得到印證。如《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寄許京兆孟容書》、《與楊京兆憑書》等,希望“復起為人”,回到朝廷。他在永州雖然“寄情山水,委廢於世,恆與山水為伍”,但內心仍希望得到為國效勞的機會,以實現“輔時及物”、“利安元元為務”的理想。這是他“行歌坐釣”的夙願,是在冰天雪地中怦怦跳動的一顆赤子之心。此其四,可稱之為“希望援引說”。近讀徐伯鴻先生《柳宗元〈江雪〉詩寓意新解》,他認為《江雪》暗用了“姜太公釣魚”這個典故,並依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將“漁翁獨釣”與“姜太公釣魚”進行對比,認為兩者有許多暗合的地方:“甲、柳詩中的漁翁和太公所作之事都是‘釣’。乙、‘蓑笠’與‘窮困’相暗合。丙、‘翁’與‘年老’相暗合。丁、二者從事垂釣的社會環境相近似。”故認為,“漁翁形象是柳宗元人格的自我象徵”,“更重要的是寄託了詩人希望別人援引擺脫困窘,象姜太公一樣早沐聖主春風以實現‘興堯、舜之道,利安元元’政治理想抱負的思想情感。”此分析細緻且有獨到之處,可作為此說的補充。 按理,對《江雪》詩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回過頭來,我們對該詩的寓意再做一番審視,言猶有未盡之意。《江雪》寫於元和二年,屬貶永前期的作品。此時,柳子居龍興寺,心態十分矛盾,失落感、負罪感、憂恐交加。他想從佛學中尋求寄託,又在出遊中抒發抑鬱,還盼望重返長安故里。至於說寫的是朝陽巖附近的雪景,與《漁翁》以朝陽巖為背景一樣,是永州學人的一種推測,尚無定論。《江雪》是寫實還是寫意?恐怕是以寫意為主,寫實為輔,寫實是鋪墊,是載體,寫意才是主旨,才是精神。前人評價“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柳以屈原精神自勵,作於元和三年(808)的《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寫道:“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在該詩中還有幾處涉及漁翁,如“緬慕鼓?翁,嘯詠哺其糟”,鼓?翁指劃漿的漁翁。《楚辭·漁夫》:“漁夫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漁夫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這兩句的意思是:不由得敬慕那搖槳的漁翁,他長嘯而歌,還能隨眾同醉飲食酒糟。"磻溪迎餘基,阿城連故濠”,磻溪:渭水支流。相傳姜子牙釣魚處。阿城:阿房宮。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西。詩的意思是,故鄉的房舍靠近姜太公遺留的宅基,還連通著阿房宮原先的溝濠。元和四年所寫《酬婁秀才將之淮南見贈之什》的結尾是:“只應西洵水,寂寞但垂綸。”西澗指愚溪,意思是:“往後就在這城西的愚溪邊,獨自垂釣排遣心中的愁悶。這與自述互相印證:在永州“ …… 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日,以此為適。”(《與楊誨之第二書》)這時的柳子心境已適應永州的環境,漁翁的心態趨於平和。《漁 翁》詩更是以 漁翁為歌詠物件,此詩寫於元和七年(812),屬 貶永後期作品。在淡泊雅緻、意曠境遠的畫卷中,渲染了山水綠的亮麗,流溢平淡閒適的情調。結尾特意點出巖上相逐的白雲,隱隱傳達出詩人那孤高中伴隨著孤寂的心境。 綜上所述,作為抒發心靈奧秘的詩來講,往往是各種情緒交織起來 的複合體,它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江雪》詩中的 漁翁形象,是藝術 的 珍品,是詩人人格的化身,呈現多元化的心態:既孤獨寂寞,又清高倔強,既寒氣透骨,又內心熾熱,既感到失望,又充滿希望,既“性又倨野,不能摧折”,又企盼昭雪,得到援引……。千百 年來,她令人贊 嘆不已,令人爭論不休,顯示了藝術的魅力與不朽!
五言絕句《江雪》是柳宗元詩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前人範?(音同希)文評價:“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釣雪》一首之外,極少佳者。”顧?(音同林)評點:“絕唱,雪景如在目前。”朱子荊認為:“千、萬、孤、獨,兩兩對說,亦妙。寒江魚伏,釣豈可得,此翁意不在魚也。如可得魚,釣豈獨翁哉!”當代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此詩作了深入探討。有的認為“寒江獨釣”代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有的認為“《江雪》整首詩都表現出擺脫障礙的空靈自在”,“呈現一種不可言喻的禪說”。 我們先了解一下《江雪》的寫作背景。《江雪》寫於永州,而永州地處湘南,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無霜期300多天,平均氣溫17.8℃,可見,能使“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大雪是罕見的。筆者生在永州,長在永州,從未見過瀟水結冰的情景。且湘南根本無雪中垂釣之事。永州歷史上旱災水災較多,也有地震記載。柳宗元貶永前後的氣象情況,據《零陵要鑑》(中共零陵地委政策研究室主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零陵地區歷史大事年表”(公元前214年——1949年)記載,805年(貞元六年)“永州大旱”,806年“境內地震。翌年,暴雨成災。”808年“大旱成災”。據該書“建國以來災害性氣象資料”,永州除旱澇災害頻繁外,冰凍嚴重。如1969年“出現建國以來最強的冰凍,極端最低溫度零下7.1度”。“1972年2月上旬發生中等強度冰凍。”“1974年冰凍乾旱年”。“1977年強冰凍年。元月至2月,由於強寒潮頻頻入侵……全區凍死耕牛6300多頭,柑桔和林木遭受嚴重損失”。“1982年2月上旬,出現強冰凍,壓倒大量樹木、楠竹和電杆,造成公路塌方,交通阻塞 ,通訊中斷,損失嚴重”。這說明由於寒潮的入侵,永州的氣候有時也十分寒冷。2003年春節前後,江南下過兩場大雪,波及福建、廣東等地,永州更不例外,連桂林的秀峰也是白雪皚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門做過報道。站在高處,眺望永州之野,一片白茫茫;佇立岸邊,凝視瀟水寒流,縷縷白霧瀰漫。我們彷彿看到了柳宗元筆下的雪景。據柳宗元自述,元和二年(807)永州下了一場大雪,“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這大自然的奇景,很可能是《江雪》構思的觸發點、導火索。 柳宗元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九月被貶為邵州刺史,“道貶永州司馬”,十一月到達永州。這對33歲正當盛年的改革志士來講,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元和元年(806)正月,八司馬之一凌準因憤卒,柳母盧氏來到永州不到半年就病逝,柳的住所連遭火災,真是集國憂、家禍、身愁於一起。政治上的暴風雪使他“煢煢孤立”,激憤感傷,這是構思《江雪》的關鍵。 《江雪》僅20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曉暢,樸實無華。然而,正是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開闊、冷氣透骨的寒江獨釣圖,渲染了一種蕭索荒寂的氣氛,造成一種孤獨不屈的情緒,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乍讀,這首詩似乎是“詠江鄉雪景”,情繫勞苦人民。其實,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詩。那抗寒鬥雪的漁翁形象,寄託著詩人的理想、抱負,映照著詩人自己的影子。首先,前兩句用“千山”、“萬徑”形容山多路重,極言背景的廣闊。放眼一望,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見飛鳥的影子,每一條小路上都沒有行人的蹤跡,南方的丘陵處於極端幽靜、沉寂的背景之下,主宰世界的似乎是漫天冰雪。這不由得使我們想起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詩人用“鳥飛絕”、“人蹤滅”來渲染天地的寥廓,烘托天氣的寒冷。後兩句筆鋒一轉,就象是電影裡的特寫鏡頭,聚焦點落在一葉扁舟、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漁翁,在大雪覆蓋的江面垂釣。用“孤”、“獨”來形容漁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懼寒氣逼人,專心致志垂釣,似乎凜然不可侵犯。漁翁不僅僅釣的是魚,而是“寒江雪”。“寒江雪”象神來之筆,將“江”與“雪”有機聯在一起,虛實結合,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同時,也將漁翁的形象美化了,體現了不屈服於惡劣環境的鬥爭精神。在寫法上,以靜襯動,冰冷死寂的畫面,突出毅然垂釣的漁翁;以冷襯熱,寒氣襲人的環境,反襯出詩人不甘寂寞與惡劣的政治氣候作鬥爭的赤子情懷,那內心世界是熱烈而充滿嚮往的。 詩無達詁。目前,學術界對《江雪》詩的意境做了深入探討,存在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吳小如先生認為:“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唐詩鑑賞辭典》)。此其一,可以稱之為“清高孤傲說”。魯峽認為:“永州時期的作品《江雪》,雖屬短短四句,卻是‘人境俱奪’之絕唱,深深地體現了作者崇儒向佛的思想以及由此構成的禪機理趣”(《從看柳宗元的儒佛思想》)。陳瓊光也認為:“真正代表柳宗元之禪悅水平的山水詩,當推《江雪》”,“在‘千山’、‘萬徑’之中,鳥跡絕了,人蹤也滅了,孤舟孤翁在江雪之下‘獨釣’什麼呢?實在耐人尋味,其‘釣’得的是情味,‘釣’得的是禪趣,這是詩人對‘禪空’的一種詩解”(《柳宗元詩文佛學滲透探析》)。此其二,可稱之為“佛禪說”。日本學者戶崎哲彥分析道:“雖然是因永州朝陽巖附近的雪景而作,但是前二句‘……鳥飛絕。……人蹤滅’暗示的是永貞革新的敗北,同志的流放,並不如同詩句那樣,對實地景色、生活現狀的描寫”。“該詩是寓過去只回顧而萌發信心,詩中所舉之雪,實際上是給當時通俗的讀者暗示了政治批判”(《我讀柳宗元〈江雪〉詩》)。此其三,可稱之為“政治批判說”。林興宅先生在分析《江雪》的藝術方法時,指出:“首先是選用具有定型指意的意象。……自從‘屈原既放,遊於江潭’遭遇到第一個文獻可徵的漁父以後,漁翁便確切變成了‘落泊落拓’的象徵”(《超世拔俗的心靈的〈桃花園〉》)。受此啟發,我認為屈原在《漁父》中說:“舉世皆濁,眾人皆醉我獨醒”,柳也寫過“無限居人送獨醒,可憐寂寞到長亭”的詩句,可見他是以“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漁翁自喻的。需要補充的是,雪中垂釣的漁翁還隱含著當年漢朝嚴子陵垂釣之意,柳宗元也曾寄一線希望於唐憲宗李純——也能象漢光武起用嚴子陵一樣起用自己。這從柳寫的一系列呼籲求援的書簡中可以得到印證。如《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寄許京兆孟容書》、《與楊京兆憑書》等,希望“復起為人”,回到朝廷。他在永州雖然“寄情山水,委廢於世,恆與山水為伍”,但內心仍希望得到為國效勞的機會,以實現“輔時及物”、“利安元元為務”的理想。這是他“行歌坐釣”的夙願,是在冰天雪地中怦怦跳動的一顆赤子之心。此其四,可稱之為“希望援引說”。近讀徐伯鴻先生《柳宗元〈江雪〉詩寓意新解》,他認為《江雪》暗用了“姜太公釣魚”這個典故,並依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將“漁翁獨釣”與“姜太公釣魚”進行對比,認為兩者有許多暗合的地方:“甲、柳詩中的漁翁和太公所作之事都是‘釣’。乙、‘蓑笠’與‘窮困’相暗合。丙、‘翁’與‘年老’相暗合。丁、二者從事垂釣的社會環境相近似。”故認為,“漁翁形象是柳宗元人格的自我象徵”,“更重要的是寄託了詩人希望別人援引擺脫困窘,象姜太公一樣早沐聖主春風以實現‘興堯、舜之道,利安元元’政治理想抱負的思想情感。”此分析細緻且有獨到之處,可作為此說的補充。 按理,對《江雪》詩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回過頭來,我們對該詩的寓意再做一番審視,言猶有未盡之意。《江雪》寫於元和二年,屬貶永前期的作品。此時,柳子居龍興寺,心態十分矛盾,失落感、負罪感、憂恐交加。他想從佛學中尋求寄託,又在出遊中抒發抑鬱,還盼望重返長安故里。至於說寫的是朝陽巖附近的雪景,與《漁翁》以朝陽巖為背景一樣,是永州學人的一種推測,尚無定論。《江雪》是寫實還是寫意?恐怕是以寫意為主,寫實為輔,寫實是鋪墊,是載體,寫意才是主旨,才是精神。前人評價“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柳以屈原精神自勵,作於元和三年(808)的《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寫道:“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在該詩中還有幾處涉及漁翁,如“緬慕鼓?翁,嘯詠哺其糟”,鼓?翁指劃漿的漁翁。《楚辭·漁夫》:“漁夫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漁夫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這兩句的意思是:不由得敬慕那搖槳的漁翁,他長嘯而歌,還能隨眾同醉飲食酒糟。"磻溪迎餘基,阿城連故濠”,磻溪:渭水支流。相傳姜子牙釣魚處。阿城:阿房宮。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西。詩的意思是,故鄉的房舍靠近姜太公遺留的宅基,還連通著阿房宮原先的溝濠。元和四年所寫《酬婁秀才將之淮南見贈之什》的結尾是:“只應西洵水,寂寞但垂綸。”西澗指愚溪,意思是:“往後就在這城西的愚溪邊,獨自垂釣排遣心中的愁悶。這與自述互相印證:在永州“ …… 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日,以此為適。”(《與楊誨之第二書》)這時的柳子心境已適應永州的環境,漁翁的心態趨於平和。《漁 翁》詩更是以 漁翁為歌詠物件,此詩寫於元和七年(812),屬 貶永後期作品。在淡泊雅緻、意曠境遠的畫卷中,渲染了山水綠的亮麗,流溢平淡閒適的情調。結尾特意點出巖上相逐的白雲,隱隱傳達出詩人那孤高中伴隨著孤寂的心境。 綜上所述,作為抒發心靈奧秘的詩來講,往往是各種情緒交織起來 的複合體,它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江雪》詩中的 漁翁形象,是藝術 的 珍品,是詩人人格的化身,呈現多元化的心態:既孤獨寂寞,又清高倔強,既寒氣透骨,又內心熾熱,既感到失望,又充滿希望,既“性又倨野,不能摧折”,又企盼昭雪,得到援引……。千百 年來,她令人贊 嘆不已,令人爭論不休,顯示了藝術的魅力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