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沂藍書院趙月光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想說,澶淵之盟真的不是壞條約。
首先,宋軍在此戰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雖然遼國深入宋境,都打到黃河邊上了,但是宋軍成功擋住了遼軍,並且射死蕭撻凜,蕭撻凜可不是遼兵甲,他出身顯赫,戰功卓著,並且是當時的遼軍統帥。統帥一死,雖然還有蕭太后和遼聖宗坐鎮,但是遼軍計程車氣一定大不如前,而且遼軍過於深入,已經被宋軍劫了糧道。此消彼長,雙方反而勢均力敵。在這種不敗的情況下,宋朝就算再窩囊,簽訂的條約也不會太劣勢,況且還有寇準在呢。
《澶淵之盟》規定,宋給遼歲幣,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樣的數目對於遼國來說是夠多了,但是對於當時富的流油的北宋,也就是兩個州的年稅收。
有人說給歲幣是奇恥大辱,是一種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體現,守仁君想說先別急,還有一條,宋遼約為兄弟國,宋真宗是遼聖宗他哥,但是宋真宗必須要認蕭太后為叔母,這一條很說明問題,宋朝雖然給錢了,但我家皇帝是你家皇帝的哥哥呀,這錢就等於每年給你的壓歲錢。既然都當哥了,叫蕭太后叔母按輩份也是應該的。
其實上面那段話是守仁君的戲說。後晉將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後周和北宋兩朝拼命往回找補,後周比較給力,收回了兩個州。當然當時遼國攤上個活寶皇帝,沒部比較動盪,沒多少功夫注意這事。到北宋時宋太宗兩次北伐都失敗了。但是後周拿下的這兩個州還在宋朝手裡,這次議和,遼國又拿出這兩個州說事,兩方爭執不下,各有各的理。
宋朝說:“整個燕雲十六州都應該是我們的,不讓你還燕雲十六州就不錯了,況且這兩州是後周打下來的,憑什麼讓我還,你找周世宗要呀。”
遼國說:“燕雲十六州是好兒子石敬瑭孝敬我們的,和你有什麼關係,後周沒了,我還在呀。你憑什麼不還。”
雙方爭執不下,但是總歸是要談判的,於是就折中了一下,宋朝每年給的歲幣就代表著兩個州的稅收,遼國承認這兩個州的主權屬於宋朝,雙方不改變疆域,不在邊境增兵。
就相對於宋遼來說,,澶淵之盟還是比較公平的,因為燕雲十六州不是宋朝割的,那兩個州也不是宋朝奪的,遼都把主權給你了,給點錢安慰一下也很正常。
而且澶淵之盟也很有效,簽訂條約後的差不多百年時間,宋遼一直沒怎麼打仗,雙方互相開通榷場,貿易往來。直到宋徽宗腦子抽了非得聯金滅遼,就事論事,宋朝其實還有點對不起遼國。
-
3 # 一枚明粉
和平比戰爭更重要,適當讓步的和平並不算侮辱。從這個角度看《檀淵之盟》並不是壞的條約。
1、宋遼戰爭帶來了什麼宋朝建國後,執行先南後北的戰略,完成了南方統一,並平定北方的北漢。之後開始漫長的戰爭。
幽州之戰,宋太宗都受了傷;雍熙北伐,三路大軍慘敗,損失慘重。
(第一次幽州之戰)
之後宋軍進入守勢,遼軍長年南下,雙方在滿城、君子館多次作戰,勝負相當。
持續的戰爭對於宋朝而言:物資大量消耗、財政壓力巨大;軍隊大量損失,下層士兵不滿,上層將軍權力加大;河北破壞,難民遍地,治理困難。
遼朝也有面臨很多問題:兵力被牽制,耽誤放牧;宋朝在半島、幽燕的滲透,難以防備;必要物資缺乏,上下不滿。
(雍熙北伐)
這樣的戰爭誰也不願意長時間打下去。但體面的停戰又很重要。
2、檀淵之戰再次僵持澶淵之戰前遼軍在戰略戰術上都做了充分準備。走河北平原,發揮騎兵優勢,長驅直入,直接打到汴梁。
但在執行中,宋軍沿線城池堅守,北方駐屯大軍騷擾側翼。更關鍵是在檀州城下形成對峙,遼軍重要統帥陣亡。
雙方在都疲敝之下,談判和平。
(檀淵之戰)
3、和平帶來了什麼?和平帶來的好處確實很多,按照《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所說,和平條約簽訂後,宋朝在河北駐防軍隊的數量降低,河北生產安穩,士兵也可以屯田。對朝廷財政增收與開支減少都有很大幫助。
對於遼國也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當然也進一步漢化,比如天祚皇帝就認為與宋朝“為兄弟,可以歸,亦不失一生富貴”。
(檀淵之盟)
總之:和平的好處遠遠超過戰爭,你說能不是好的條約嗎?
參考文獻:《北宋澶淵之盟前的河北軍事防禦區域》
《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
《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
4 # 步武堂
關於《檀淵之盟》,歷史上的評價負面的很多,大體上是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簽了一個屈辱的“條約”。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奇怪,後世的很多人眼裡的這個“屈辱”的條約,帶來的卻是北宋近一百年的和平。
所以,從結果看,這個條約似乎並不是那麼的不堪。畢竟,一紙條約帶來百年和平的事,在中國歷史上好像是“絕無僅有”。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條約?為什麼要籤這樣一個條約?簽訂條約之後,為什麼會有百年的和平?
我們還是先看看,宋遼之間為什麼會打仗。
宋遼之間的矛盾,根源來自於“燕雲十六州”。
地點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一代的“燕雲十六州”,是後晉時期的那個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石敬瑭此舉,幾乎是把後來的大宋整個的北大門打開了。
到了後周世宗時期,後周從遼那裡奪回了燕雲十六州當中的兩個州,這引起了遼國的不滿——石敬瑭割讓給我的,你後周憑什麼要搶啊!而趙匡胤就是取代後周自立的,於是,這個帳就算到北宋頭上了。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之後,很快就統中原的割據局面,形成了大一統的北宋王朝,但是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當時的朝野也對此抱有極大的遺憾,俗稱“金甌缺”,燕雲十六州不能回來,大宋的江山是缺了一個邊的。
趙匡胤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想用錢來“贖回”燕雲十六州。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基金會,時不時的查查帳看看基金會讚了多少錢,常常感嘆:快了!再有XXX兩就夠贖回燕雲十六州的贖金了。
但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之後,對於如何收復燕雲十六州,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想透過戰爭來達到目的。
幽州之戰,宋太宗親自掛帥,衝鋒陷陣,並未取得任何戰果,自己卻掛了彩。
太宗時期的兩次爭戰,成全了“楊家將”滿門忠烈的美名,也成就了楊繼業,楊宗保,穆桂英,佘太君,甚至是燒火的丫鬟楊排風。當然只是在文學作品和舞臺上。
但是,兩次戰爭的結果,實際上已經證明北宋基本上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能保住後周世宗收復的兩州已經很不錯了。
到了宋真宗時期,遼國和北宋的戰爭,還是圍繞燕雲十六州的爭奪展開的,只不過這一次遼國是攻方,北宋是守方。
宋真宗也御駕親征了,這基本上是拜寇準所賜。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打了一個平手,完全算不得“勝仗”,無論對哪一方而言都是如此。
當戰爭打成“消耗戰”的時候,談判肯定是最佳選擇。
於是就有了《檀淵之盟》。
所以,《檀淵之盟》並不是打了“勝仗”後簽訂的合同。
從內容上看,《檀淵之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一個基本平等的條約。
首先,宋遼兩國互為兄弟國家,其中遼為弟,宋為兄。這是符合當時兩國的實力對比的。遼國雖然武力值不錯,但是經濟文化水平和大宋還是有差距的。
第二,大宋的皇帝稱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也就是嬸子)。這種輩分關係也挺正常的。
第三,宋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歲幣和納貢肯定不是一回事,讓大哥的每年給兄弟一個大紅包,想必也沒什麼過分的。
更重要的是,宋遼之間約定了互不侵犯,互不招降的條件,對於大宋來講,幾乎就等於整個北方得以安定,每年因為整軍備戰節省下來的銀兩絕不止十萬之數。
和平帶來的是大宋的繁榮和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問題是,為什麼會有人詬病這個《檀淵之盟》呢?
實際上詬病《檀淵之盟》並非《檀淵之盟》本身,而是整個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這個國策帶來的極端後果,就是兩次滅國。
後人是希望大宋能夠再血性一些,再像大漢一些,這樣,也許就不會出現被滅國的恥辱。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兩宋時期朝野上下不約而同的選擇“重文輕武”,肯定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集權治理得需要。
歷史,肯定是有其必然性的。
-
5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檀淵之盟確實不是壞的協議啊,之後雙方維持了百年的和平,而且出了面子上有損失實際上這個對宋朝是有利的,遼宋和平百年,一直是以宋朝的經濟主導,到了後期遼國漢人的不行不行的,考科舉的熱情非常高漲,兩朝關係並不是很緊張,可以說此後百年裡遼國基本上是沒有對不起宋朝的事情,就是雙方矛盾的地方燕雲也不是遼國自己搶宋朝的,這是石敬瑭送給他們的。
宋遼和平,基本上宋朝主導了遼國的經濟,遼國用的都是宋錢,所以後來宋金聯合攻遼真的是昏招,背棄盟約,把和平相處了百年的老鄰居幹掉,弄上了一個吃人的惡鄰。
到了南宋也是一樣,同樣的蠢事又幹了一次聯合蒙古幹掉金國,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要知道金國的靖康恥和皇室蒙難可都是那些沒下限的無恥文人幹出來的,為了金華人滿意他們居然自己花錢買首飾打扮女人然後給他們送過去。。
-
6 # 一九金
宋朝人來現代城市沒見過這麼高的樓,就想數數多少層。
一遼華人假裝保安過來吼幹嘛呢?
宋說數樓,
遼說不行罰款,數幾層了?
宋說數了十層。
遼說一層十塊,罰一百。
宋就給了。
一路人好心問宋,你怎麼這麼傻呀,他說罰款你就給?
宋說,遼才傻呢,我都數到三十層了。
一歷史系副教授過來說,嗯,宋做的並不是那麼壞,還算便宜了呢。
-
7 # 阿龍95724416
我要是宋人的話,我會覺得這個合約真是他媽的太合算了!只花了不到百分之一的開銷就養了一條幫我鎮守北方的狗,而且還可以透過邊境貿易把錢賺回來。這同盟期間是漢人最幸福最安居樂業的時代,沒有戰爭,商業發達,比起漢唐那些雄才大志的君主,宋確實沒有野心,但我們就願意過好我們的好日子,難道不對嗎?
-
8 # 吳鉤的鉤沉
我贊同趙冬梅女士的觀點,澶淵之盟是一個並不壞的條約。甚至,可以說,澶淵之盟是很好的和平條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澶淵之盟的內容與效果。
澶盟以及宋遼兩國立盟之後形成之後續協議的主要內容有六點:一、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二、宋朝每年給予遼朝歲幣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三、雙方大致按佔領現狀劃清領土邊界,在國境線立下界碑;四、約定兩國互不單方面增加邊防武裝;五、約定雙邊司法上的合作;六、兩國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雙邊貿易。這樣的條約有什麼不好?
也許有人說,根據澶盟,宋朝要給遼朝歲幣,這一點就喪權辱國的意味。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歲幣既不是戰敗國的戰爭賠款,也不是藩屬國的納貢,毋寧說,歲幣實際上就是發達國家對經濟落後國家的資助:“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儻歲以金帛濟其不足”,類似於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援助。
澶盟的效果如何呢?宋遼訂立澶淵之盟之後,雙方實現了一百餘年的和平相處,避免了戰爭以及因戰亂造成的生靈塗炭。從這個角度來說,澶淵之盟非常偉大。如果一千年前有諾貝爾和平獎,宋真宗可以當之無愧地獲獎。
-
9 # 瘋狂的日全食
雖然是城下之盟,但是對於大宋來說,每年送點錢可以避免邊境衝突,自然是不錯的事情。可是如果大宋君臣把一紙盟約當做立身之本,不能效仿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試圖一雪前恥,那就太不應該了
-
10 # 山依斜陽
北宋選擇了和金合作滅遼,南宋選擇和蒙古合作滅金。
這兩個戰略選擇都是不對的,也是造成兩宋悲劇不斷的主要原因。
不管歷史上有多少恩怨,宋朝都應該和遼、金合作,抵禦金、蒙古。
在自己不是最強的時候,永遠選擇鋤強扶弱。
在自己最強的時候,永遠選擇扶弱懟強。
-
11 #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目前看來是不錯的,但你不能指望所有協議都有和平,民國跟日本簽訂和平條約,東三省都讓了,結果還是打過來了,中英鴉片戰爭,割讓香港島,結果大家看到了清朝的虛弱,清朝滅亡了,最主要還是看實力,宋朝跟金朝也簽訂了協議,結果金朝滅了北宋
-
12 # 青蓮玉華58465514
從民族情感來講,這是不對的;但是從國家財政層面,有利於國家。
問題是後面有沒有勵精圖治解決問題!唐太宗還有渭水之盟,但人家很快就洗刷了恥辱!不是得過且過
-
13 # 一生回首雙峰山
當然是好事,要知道遼人是遊牧民族,如果沒有條約,不說把北宋打成什麼樣,每年騷擾搶掠是必然的,為對付騷擾搶掠肯定要花十倍的代價
-
14 # 逍遙遊ing
中國的最高學府就出這樣的教授?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是寫給此類教授的。明明是喪權辱國,非得說成曲線救國。年年送錢那叫資敵,以奴顏媚骨求來的和平註定不會長久。溫水煮青蛙,那叫苟延殘喘。今天的華人若不警醒,以史為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後果不堪設想。
-
15 # 青玉水龍吟
分倆方面看,單列出來是不壞,從結果看不好。假如會盟之後臥薪嚐膽,又危機意識,軍事強盛起來,那才是真正的智慧。
-
16 # bianxn
先說幽雲十六州,被割讓後到宋朝也有幾十年了,按照古人的生育,二十年就是一代人,那些人在遼朝的管理下,並不是奴隸一樣的存在,而是遼朝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農牧結合,步騎兼備,冶金戰馬天險都不缺,北宋面臨的國防壓力是前朝都無法比擬的,太祖方面曾經往洛陽和長安遷都的想法又被太宗和部分大臣所阻,在北方邊境維持和平總比常年保持備戰要合適。不過十六州作為漢家傳統領地的丟失,心理難以接受,就好比明朝對遼東的丟失一直耿耿於懷,但是宋朝對於的事情的處理,比明思宗相對理智和成熟長遠的多
-
17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機遇與挑戰的關係而已!對於大宋王朝,沉緬於買來的和平。才是覆滅於挑戰的覆亡前提。居安不思危,高枕無憂的結局都是災難終結的!國家性的短視政策,從根本上造就了國力衰弱!積弱難返,結果迴天乏力!覆亡只是……寫了一個句號而矣!
-
18 # 道心23
縱觀歷史,這類群的文人每個年代都有。好比人被強姦了還感謝他人,因為給了錢又多活了幾年,而且到處宣說。不禁讓人想秦朝時期為什麼要對文人這麼做。"
-
19 # 影色儘量
宋遼都相當是唐帝國身後的延伸,東亞漢文化圈裡的一員。民族成分講宋更正統。澶淵之盟當時促進和平避免戰爭,宋人眼光看對於文治的宋來說再好不過。對於今天人看未必是好,因為宋被元滅,東亞文明被破壞,本土文明之後就慢慢和西方文明發展速度有了差距最後被替代。今天看如果宋臥薪嚐膽不簽訂盟約舉百年武力統一北方,從而封蒙古於蒙古高原也就不會有蘇聯什麼事情,更何況俄羅斯什麼事情,一戰二戰歷史都要改變。
-
20 # 使用者5857875852
唐後,天下大亂。大唐北方的契丹族崛起,首先建國。50多年後,在他南面的宋也建國。後西北的,投奔宋的党項族也脫離宋獨自建國。中華大地上,又一次形成了以‘遼、宋、夏’三國為主要國家的局面。由於三國相對穩定,遼、夏都採用一樣的制度,積極漢化(主要指官僚階層,民間大多為漢人),與宋有戰爭有交流也有妥協(澶淵之盟)。由於相對穩定,才有宋的燦爛文化,經濟繁榮,科技進步。
回覆列表
趙冬梅,1971年出生,北京大學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修宋史,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她在百家講壇講過《寇準》,澶淵之盟確實是一個不太壞的條約。
澶淵之盟基本上是一個平等和平條約,對北宋來說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條約。和議主要有三條內容:
一、遼主尊宋帝為兄,宋帝尊蕭太后為叔母。
二、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三、尊重雙方目前的邊界線,雙方不招納降附,不沿邊境增築城寨。
雙方都做了一些讓步,不可能只達到一方的目的。
澶淵之盟使遼宋稱為兄弟之國,從此雙方保持和平近百年。
其實,遼宋關係與後來的金宋關係完全不一樣,遼宋之間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金宋之間的靖康之恥可以說是深仇大恨(所以金宋之間不可能有什麼平等條約)。
遼宋之間的主要問題是:燕雲十六州。但這個問題也不是宋朝時期產生的,而是以前五代的後晉割讓給遼國的,然後是後周世宗趁著遼國睡王當政時,奪回了瀛、莫二州。
遼國的要求其實不高,只是要求北宋把瀛、莫二州還給遼國。
北宋開始的要求還比較高,目的是想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經過宋太宗的兩次敗戰,第一次在高粱河大敗,宋太宗差點送命,坐驢車狼狽而回;第二次失敗,損失了大將楊繼業。遼國侵奪了北宋易州的部分地區。這時,北宋實際已沒有力量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了,也不作這個指望了,只要能守住瀛、莫二州就行了。
澶淵之盟時,遼國大軍已經侵入宋國一千多里(可以說是百年後金國入侵的預演),到達黃河岸邊。雖然北宋軍堅守黃河,並用床子弩射死了遼國統帥,遼國的糧草後路被北宋軍威脅,但雙方在軍事上仍然是均勢。
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只是在邊境交割,並不是派人進貢。實際上這些歲幣相當於瀛、莫二州的稅收,北宋把二州的稅收給了遼國,遼國不再要求歸還瀛、莫二州。當前兩者的邊界基本是過去後晉、後周的歷史遺留問題,雙方不再糾結就可以了。
宋給遼歲幣,其實僅佔宋財政收入的幾百分之一,宋真宗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並且北宋的開國皇帝和將領都參與了收復瀛、莫二州,北宋太宗兩次伐遼,理稍虧一些,給遼國一點補償,也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