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54188383803

      致變因素

      引起蛋白質變性的原因可分為物理和化學因素兩類。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熱、加壓、脫水、攪拌、振盪、紫外線照射、超聲波的作用等;化學因素有強酸、強鹼、尿素、重金屬鹽、十二烷基磺酸鈉(SDS)等。在臨床醫學上,變性因素常被應用於消毒及滅菌。反之,注意防止蛋白質變性就能有效地儲存蛋白質製劑。蛋白質的變性很複雜,要判斷變性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有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就是化學變化;如果沒有化學鍵的斷裂和生成就是物理變化。

      變性結果

      生物活性喪失:蛋白質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質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與抗體、血紅蛋白的載氧能力等生物學功能。生物活性喪失是蛋白質變性的主要特徵。有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只要輕微變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喪失。

      某些理化性質的改變:蛋白質變性後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如溶解度降低而產生沉澱,因為有些原來在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由於結構鬆散而暴露出來,分子的不對稱性增加。

      應用價值

      1、雞蛋、肉類等經加溫後蛋白質變性,熟後更易消化。

      2、細菌、病毒加熱,加酸、加重金屬(汞)因蛋白質變性而滅活(滅菌、消毒)。

      3、動物、昆蟲標本固定儲存、防腐。

      4、很多毒素是蛋白質,加甲醛固定,減毒、封閉毒性鹼基團作類毒素抗原,製作抗毒素。

      5、用於蛋白純化中雜蛋白的沉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寫幾句祝福老師的簡訊(7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