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欲雲談史論今

    周平王東遷,在傳統史料的記載中著墨不多,甚至傳統史書的記載裡太多矛盾之處。現代史學界對此也頗多爭議,有提出所謂的“避秦說”、“氣候惡化說”等等觀點,但並未得到史學界主流認可。

    其實,要了解平王為什麼東遷,必須要認清當時的歷史背景。由於資料的匱乏,要想認清平王東遷的歷史背景,就必須根據現有資料像解數學方程一樣去推斷——根據已知條件去推斷未知史實。

    首先,西申國引犬戎入渭河平原、焚燬鎬京、殺死周幽王,對周王國諸侯而言,無論周王室多麼不得人心,這都是一種大逆不道的叛亂行為。周平王既然參與其中,那麼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當然就得不到周王國諸侯的普遍認可。《竹書紀年》記載只有三四位諸侯擁立周平王,雖然這三四位諸侯到底是誰還存在爭議,但是支援平王政權的諸侯之少,可見一斑。

    犬戎進入渭河平原後,大肆燒殺擄掠,將鎬京城完全摧毀,使得渭河平原上的周人紛紛向中原逃竄。在陝西周原發掘的許多出土青銅器中,很多都證據顯示,這些青銅器是被主人匆忙掩埋之後遺棄的,就可知當時犬戎進入渭河平原的形勢有多危急。周人大部分東遷,使得關內逐漸戎化。

    隨著戎人進入關中,西申國依仗的周王國資源也喪失殆盡。因而,西周滅亡後,平王政權被邊緣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自詡周王政權,卻得不到周王國諸侯的公認,只能呆在西申國(大約在涇河上游一帶)自唱自戲,周平王不東遷,只有死路一條:要麼自生自滅,要麼被戎化。

    然而,平王政權要想東遷中原,首先得解決的問題就是諸侯認可度問題。

    大多數中原諸侯此時更認可東虢公擁立的攜王政權,視平王政權為敵人。因此,平王政權貿然東遷,必然會陷入中原諸侯的包圍圈,無法生存。

    為達到東遷的目的,平王政權開始與周王國諸侯中的叛逆者聯手。

    平王政權首先結盟的物件,就是公元前769年舉國遷至原鄶國舊地的鄭國。鄭國在鄭武公率領下,打著擁立平王的幌子,在洛陽平原周邊大勢擴張領土,從滎陽一路殺向漯河郾城區,將洛陽平原與中原完全隔離開,為周平王東遷創造出了安全的政治、軍事環境。

    平王政權第二個結盟的物件,就是晉國。

    公元前762年,晉文侯姬仇將姬宜臼從西申國少鄂迎入周王國在涇河流域的軍事要地京師,擁立姬宜臼為王。《系年》記載:“晉始啟於京師!”

    此時,雖然中原諸侯大多還是未認可平王政權,但在晉文侯和鄭武公的努力之下,至少洛陽平原之內已極為安全。東遷洛邑,當然要比蝸居在涇河流域一角要好得多。

    因此,公元前759年,平王政權正式東遷。東遷之際,周平王還鼓勵秦人:“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所以,東遷的決策,就是平王政權要生存下來的唯一選擇。作為原本被中原諸侯視作叛逆的“偽政權”,周平王能夠戰勝攜王政權幸存下來並且東遷成功,簡直就是創造了奇蹟!

  • 2 # 暮月山

    首先明確,是否遷都,主要不是因為周平王的個人意願,即是否遷都,周平王說了不算。因為周平王是晉文侯仇殺死周攜王后在晉國所立。西周的豐鎬因為周天王(周平王的前稱號)和周攜王二人及其背後的申國和虢國的長期戰爭而變成廢墟。

    即周平王在晉文侯所立後,3年後才得到晉、秦、衛等諸侯的支援,得以到洛陽稱王。

    這就是說周平王遷都洛陽,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這就是春秋時各諸侯得以稱霸的原因——因為周幽王時候,由於周平王和周攜王正奪周王的合法性。但周攜王得到更多的諸侯支援,因此在周幽王時候十幾年的時間裡,周平王並不被認為是合法的周王。

    周平王遷都洛陽,在事實上被各個諸侯承認為周天子。這和周幽王以前的周天子都是繼承,不存在各諸侯是否承認的情況完全不同。西周時威懾諸侯的周天子,變成了依靠諸侯才得以稱王的周天子,這就是春秋尊王攘夷的五霸來由。

  • 3 # 9527彭184

    平王“東遷”的是與非

    “東遷”無非是西周故地被犬戎攻破,國家殘破;無非是申國作梗,難於重振。這些只是有困難,並不是做不了。所以,“東遷”於周人弊大於利。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比較西周和東周,就能明白為什麼“東遷”之後無法“中興”,就能知道“東遷”這一決策是不是正確。

    一、統治範圍。

    西周故地位西陲,北至河套平原、南及漢中盆地、西達甘隴綠洲、東到涵谷,這一大片地區在今天依然可以支撐數億人口。東遷之後,王室統治地區多大呢?大家可以查一下今天洛陽市(十幾個縣,數萬平方公里),且其中山地眾多,可耕地少。無土地,無人口,談什麼發展興盛。

    二、戰略位置。

    圍棋上有“金邊、銀角、草肚子”之說。西周故地戰略伸縮性極大,周邊盡是文明程度低的部落,可以極大擴充實力。東遷之後,統治中心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周邊各諸侯國文明程度不低於王室,極難擴張。例如:“東遷”不久,鄭人就在鄭州附近崛起,堵死王室東擴之路;秦人失去王室壓制後,盡佔西周故地。晉人南下,楚人北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壓縮王室勢力範圍。

    三、統治階級

    王室內部紛爭不斷,失去了對外擴張的力量。權貴勾心鬥角,任何一點微利均會引發紛爭,在不斷的內耗中國力損耗。如:東周君、西周君之爭;劉公、單公爭權。各諸侯國卻不斷髮展強大,此消彼長,高下立判。

    四、傳統的影響。

    西周傳統的力量太大影響、束縛了東周的發展。尤其既得利益集團為維護自身利益,固化階級,窒息社會活力,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同為受禮樂影響的魯國,也在不斷衰落。

    五、政治眼光。

    東周君臣缺乏政治眼光,多次在重大問題上判斷失誤,導致自身威信、實力損失。例如,鄭莊公時,鄭人擊敗周王軍隊。秦國興起後,周人參加合縱與秦人交惡。

    總之,站在當時的背景下,周人圖一時安逸,避禍東遷,使後代忘記直面困難的勇氣,喪失進取發展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鉛筆人動畫是怎樣製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