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觀歷史
-
2 # 趙日金141
春秋戰國,國都是周的諸候,諸候與諸候之間的關係,不是我們現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華人幫日本人打華人就是賣國賊。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伍子胥的作為個人認為無可非議,並且是血性十足的人,倍加崇尚這樣的人等,為報殺父兄之仇忍辱血食,志復冤毒。當伍子胥挖出楚平王的屍體,鞭打三百下才停手時,他的心志才那樣的舒展,當別人說您這樣報仇太過份了!伍子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這是可以理解的,殺父兄之仇近也,必報,楚國乃是家天下的楚國,楚平王的家天下,說的更近一點是楚平王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庶民共主,報仇,有以也夫。
冤毒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既是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況且地位相同的人啊!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兄一起死去,他又有什麼意義哪?與螻蟻有什麼區別?但是,他放棄小義,關乎大義,洗雪重大的恥辱,昭告父兄在天之靈,人之足矣!他的名聲流傳後世。真是悲壯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乞討野食他的心志難道不是為了報仇雪恨?以天明志?所以,伍子胥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血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這是人中之傑,明志於心,足矣!
-
4 # 西府趙王爺
對於伍子胥的評價,個人最為贊同梁啟超先生: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伍子胥德行,伍家忠心為國,楚王卻聽信奸臣之言,殺他父兄,無情在先。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
有人說他身為楚華人,卻效力敵國,引兵攻打故國,還將楚王屍體從墳墓中挖出來,鞭而斥之。此等行為,太過可惡!
這樣的評價,未免有些過於聖母!先且不說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家認同感本就不如後世,投效他國,施展抱負的人可不止伍子胥一個。
且說楚王這殺父殺兄之仇,不共戴天,堂堂男兒,仇深似海,豈有不報之理。至於他鞭屍楚王,無疑是為了洩私憤。
從旁人角度來看,或許過於殘忍,但如果你是伍子胥,恐怕還嫌不夠。父兄被殺,自己也流亡他國,一路上受盡折磨,幾經生死,這些苦難,放在誰身上,都是仇怨難消。
再說這忠孝二字,伍子胥對於吳國可謂是忠心耿耿。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不過,他沒能逃過父親的命運,遭小人所妒,慘死於自己多年輔佐的主公之手。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縱觀其一生,充滿悲劇色彩,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一夕白頭,輔助吳王成就霸業後,又橫遭猜忌,淚灑蒼天,伏屍宮闕。
不得好生,亦不得好死,令人同情!
-
5 # 小杜笑看風雲
首先,伍子胥談不上背叛楚國,不是伍子胥要背叛,而是楚國要殺他全家,滅他滿門,伍子胥只是為了逃命遠走他鄉而已。伍子胥走後,楚平王殺了他的父親和兄長。
周武王在泰誓中說“撫我者後,虐我者仇。”安撫我的就是我的主人,虐待我的,就是我的仇人。周武王是被孔子稱為聖人的,聖人都這麼說,你還想讓伍子胥怎麼樣?楚國要殺他全家,你讓他以身事仇嗎?
晉朝,司馬昭殺了稽康,稽康的兒子稽紹後來做了晉朝的官。司馬昭殺了王儀,王儀的兒子王褒七次徵招而拒絕做晉朝的官。這件事被司馬光寫進資治通鑑,他大罵稽紹而表揚王褒。說稽紹忘記父親被殺,而去做仇人的官,這是大節有虧,後面稽紹為了保護晉惠帝被亂兵所殺,可司馬光還是不依不饒,說他雖是忠臣,但不是孝子,難免還要受到後人的譏諷嘲笑。
伍子胥為報父兄之仇,引吳兵滅了楚國,鞭平王屍,雖有些過頭,連伍子胥自己都說是在倒行逆施,可是卻無可厚非。 羋八子還是楚國的公主,嫁到秦國之後成了宣太后,她後來騙楚懷王,把楚懷王囚禁起來,逼他割地賠款,一直把楚懷王囚禁到死。一個楚國公主都不愛楚國,你讓和楚國有殺父之仇的伍子胥去愛楚國,怎麼可能。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本來都是跑來跑去的,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求官做,孟子周遊列國,也到處求官做。孫武是齊華人,跑到吳國做官,范蠡是楚華人,跑到越國做官,商鞅是魏華人,跑到秦國做官,樂毅是趙華人,跑到燕國做官。他們都可以來回跑,為什麼伍子胥就不可以從楚國跑到吳國呢?有人會說,他是因為跑到吳國領著吳兵把楚國給滅了,所以大逆不道。
伊尹是夏朝人,跑到商國,領著兵把夏朝給滅了。姜子牙是商朝人,跑到周國,領著兵把商朝給滅了。王猛是燕華人,跑到前秦,領著兵把燕國給滅了。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說他們是叛國投敵,沒有一個人說他們是大逆不道,反而讚揚他們棄暗投明,順應天命,功在千古,忠臣賢相。
伍子胥揹負父兄之仇,殺身之危,跑到吳國,怎麼就是不忠不義,怎麼就是背主求榮了?
如果伍子胥是不忠不義,背主求榮,大逆不道,那你將置孔子孟子於何地?將置伊尹姜尚於何地?將置范蠡樂毅於何地?將置孫武王猛於何地?
千古以來,還沒有人說過伍子胥是不忠不義,大逆不道,相反,都是評價他心懷忠義,心存忠孝,成功報仇雪恥的壯烈大丈夫。司馬遷評價他忍小憤,雪大恥,成名天下,留傳後世。如果伍子胥與父兄俱死,死的與螻蟻有什麼不同。伍子胥變姓名,逃虎口,沿街乞討,忍一時之恥,成萬世之名,報父兄之仇,解心頭之恨。後被夫差逼死,殺身殉國,他死之前說,死後把他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城門口,要看著吳國怎麼被越國滅亡的,真是烈丈夫奇男子。
報父兄之仇是孝,以身殉國是忠,如果問我怎麼評價伍子胥,我就四個字:忠臣孝子!
-
6 # 海納百川233699882
春秋時的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誓言滅楚,終於破了楚的首都郢,鞭仇人之屍。題主針對這件歷史事實讓今人給伍子胥定位,確是難予按照現代的愛國觀作出公正評判。
現代的愛國觀:個人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出逃國外,然後出賣國家的機密,為外國政府出謀劃策,達到損害母國利益,和為外國侵犯母國打先鋒,那麼這種人就一定是叛國投敵者。如按照今天的尺度來衡量伍子胥那一定是叛國者。
可是讓我們回到歷史的原點看這件事那就不是這麼回事。首先當時的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其他各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各個諸侯國的臣民是互通有無,人員往來限制很少,我們知道孔子就是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儒家學說,想以此謀個一官半職。有許多才華橫溢的名人在本國不得志,投奔其他國家為這些國家貢獻智慧和才能。如商鞅是衛華人最後在秦國變法成功,
張儀是戰國時期的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卻投奔秦國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立下汗馬功勞。李斯是楚華人,投奔秦國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這些人在歷史上沒有定位叛國者。
華人在歷史上有“忠孝不兩全。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於是遷怒於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將他們騙到郢都殺害。在殺伍子胥時,幸虧他機智,沉著勇敢躲過追殺才逃到了吳國。伍子胥在吳國受到闔閭的重用,發兵擊敗楚國,破楚首都郢;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包父兄之仇。從這裡可以知道伍子胥主觀是報殺父兄之仇。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符合道義的,無可今非。只有鞭屍的行為有些過,這也是被後代歷史學家所詬病。
-
7 # 野草的沉思
伍子胥是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大軍事家孫武,就是和伍子胥一起伐楚,建立了功業,寫出了《孫子兵法》。
伍子胥原是楚華人。與其父伍奢,哥哥伍尚,以及其祖父伍舉,都是楚國有名望的賢臣。
楚平王無道,聽信奸臣費無忌的讒言,誅殺了伍奢和伍尚。伍子胥為了復仇,歷盡辛苦,輾轉逃到了吳國。
"
在吳國,伍子胥扶立公子光為吳王,是為吳王闔廬。闔廬九年,吳國以伍子胥,孫武為將,率兵大攻楚國。經過五次大戰,攻佔了楚國都郢城。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將其屍體挖出來,狠狠地鞭打了三百下,才罷手。算是為冤死的父兄報了仇。
這之後,吳國強大,一度稱霸於諸侯。其後十一年,闔廬在姑蘇與越國交戰時中箭而死,要其子夫差復仇。夫差打敗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伍子胥勸夫差殺掉勾踐,夫差聽信奸臣伯嚭的話,與越國議和。其後九年,吳王欲伐齊,伍子胥勸諫吳王說,伐齊無用,越國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但不聽,而且還聽信伯嚭的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死後,吳王伐齊。越王勾踐乘虛伐吳並滅之,殺吳王夫差,並殺了大奸臣伯嚭。
古代士人十分重視正統觀念,重視名節。司馬遷更是如此。他即如此稱頌伍子胥,可見伍子胥的行為,是合情合理的。而伍子胥力能扛鼎,勇冠三軍的英雄事蹟,更是歷來為人稱道。
-
8 # 關東俠客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一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出生在楚國,任吳國大夫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吳子胥人生之路比較坎坷。他的父親武奢和哥哥武尚受人誣陷被楚平王殺死。武子胥從此踏上逃亡之路,傳說武子胥走到召關時過不去,急得過不去一夜之間急得頭髮都白了,改變了容顏才矇混過關來到吳國。當時吳國是蠻荒之地,經濟文化各方面都落後於中原各國和南方的楚國。晉國為對付南方的楚國把戰車的製造和使用技術傳給吳國。吳王闔閭重用武子胥為相國。武子胥為闔閭修築了姑蘇城(蘇州)完善了各項制度。公元前506年,武子胥和孫武率吳、唐、蔡聯軍伐楚,攻破楚都郢。這個時侯楚平王以死,武子胥把楚平王掘墓人棺材裡拉出來,腳踩其腹,手挖其目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王夫差時,在武子胥扶佐下北敗齊、魯、徐等國稱霸一時,但在滅越國問題上二人產生矛盾。武子胥主張先滅眼前的越國以除後患,夫差不聽。夫差急欲圖霸中原攻齊,武子胥再次勸諫先滅越國,這時奸臣伯嚭進讒言說武子胥欲重齊滅吳。夫差賜一把劍令武子胥自殺,武子胥死前說把他的眼晴扣出來掛在東門上,他要親眼看到越國滅之吳國。果然,九年之後越國滅亡了吳國。武子胥家族也是夠悲摧的皆亡於小人之手。至於如何評定武子胥的為人,首先他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有很高的治國理政帶兵的才能,只是命運不濟沒有遇到明主。凡是偉大人物也有凡人的弱點,為報父兄之仇伐楚沒有錯,鞭屍楚平王做得過激一點。至於說武子胥背叛楚國談不上,春秋戰國時期人材流動比楚頻繁,齊國孟嘗君曾做過齊、秦,魏三國相邦,蘇秦掛過六國相印,秦相李斯為楚華人。商鞅魏華人秦孝公用之變法,秦宣太后孃家是楚國,卻讓白起把楚國王陵給燒了。春秋戰國時期,人材流動比較頻繁,哪國能重用自己施展政治報復就在哪國任職從來沒有叛國一說。有個成語叫楚材晉用。說是楚國大臣聲子出使晉國回來後,令尹子木問他楚晉兩國的人材哪國比較賢能。子聲說,楚國高階管理人才強於晉國,但中下級人材不如晉國。晉國中下級人材都是楚國培養的,楚國賞罰不明造成人才流失。“楚雖有才,晉實用之。"這給楚國造成很大的危害,因為例次戰爭楚國都敗在流失出去的人才手裡。令尹子木聽取了大臣子聲的意見,想方設法把逃出去的人才請回來許以高官俸祿。這其中請回來一個大臣武舉。武舉的兒子武奢和孫子武尚被楚平王殺死,武舉的另一個孫子武子胥逃到吳國。後來武子胥為報父兄之仇率吳軍伐楚,攻破楚都郢鞭屍楚平王三百,一切皆有因果。
-
9 # ww3721王建文
伍子胥是報仇雪恨的英雄。在吳國是軍事家謀略家。在春秋時代楚國國家動亂中,逃出死亡之地。創造新的人生的卓越英雄,應該除暴君扶持正義清除黑暗,統一大國優秀人物,是歷史英雄人物。
但伍子胥率軍屠城殺人民,掘楚王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反映伍子胥有狹隘個人英雄主義者,為報仇,極度倒行逆施,當然不合民意民情,違反常理辦事,作事缺德少理。違背常情常理,必然會得報應,最後他還在眾怒憤濤中自盡。
傳說中卻沒有把楚華人民對他仇恨,化作利劍和正義精神,要必然致他於死地,不管他有最高爵位,是吳國相公,還是軍事統帥大將軍。多行不義必自斃。是歷史長河中公正懲罰惡人的定律。他在眾斥怒濤聲中,必被賜劍令其自盡。
是正義之劍必斬邪惡,當然是要把人民憤怒得到化解。傳說更有天怒人怨,每年形成特定的大海狂濤,要衝毀吳華人犯下滔天罪惡,捲起百丈怒濤,直衝吳王江山。可見天理難容暴行,不論何時何地何人。都不許狂妄暴行。正義自在公理。
-
10 # 94310417小云
吳子胥和越王勾踐及吳王夫差是同一時代的名人雅士,又以吳子胥全家三百餘口,被楚王滅族最令人不恥,,,吳氏祖孫幾代皆楚國名門世家,位高權重,,,不想為奸人所害,,吳子胥在部將幫助下才反出楚國,力誓亡楚以報滅門慘案之痛,,,他投向明君,夫差之父,與孫武一齊,一文一武上演了春秋戰國,最為令人心碎的幾次驚天偉戰,,,在攻下楚國後,令人挖出楚懷王鞭屍三百下,,其暴也令人髮指,,,其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足見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非同一般,,,,然而這一幕被同為一朝之臣的申報胥而見,,,對言吳子胥,,楚國是汝祖國,,楚王縱有錯,也不至於如此行事吧,,你不德好死,,吾必復楚國,,,乃出走強秦哭拜七日而感動秦王,發兵二十萬,助楚復國,,,從此楚國形同於秦邦兇,為禍一方,,果如申報胥言,越王勾踐使美人以西施為誘,令雄霸天下的吳王花天酒地,軟於豐胸細腰,樂不思蜀,終被覆滅,,,然子胥旋己身於國門,力勸夫差仍不改其惡,,,一代戰國大將名將,死於奸寧小人之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周朝建立後,分封諸侯,各諸侯國同奉周天子,都是在華夏民族文化圈內,因此諸侯國之間人才的流動很正常,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更頻繁,商鞅是衛華人,先到魏國,後又到秦國變法,並且還率領秦師攻打過魏國,范雎是魏華人,在魏國受辱後也是到了秦國,為秦王效力。李斯是楚華人,也是到秦國去,幫助秦始皇一統華夏。因此對於伍子胥是楚華人而到吳國去效力無可厚非,這就像韓信走楚投漢並不能說他是叛國者一樣。
楚王無道,冤殺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揹負著家仇,歷盡艱辛,逃脫追殺才到了吳國,最終率領吳軍差點讓楚國滅了國,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士人憤怒的威力,不過伍子胥的性子太烈了,鞭屍楚王就有點太過了。他的烈性子也最終害了他,最終被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