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航空戰列艦,顧名思義,就是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兩種大型水面艦艇的混合體,事實上,此型戰艦確實如此,所以才被命名為航空戰列艦。

    作為非常另類的海上戰艦,擁有航空戰列艦的國家,僅日本海軍一家,且只有一型,此外,全球真的別無分店。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確實有些西方國家提出過藍圖,但卻從未真正實施,最後真正成為航空戰列艦,只有日本海軍的2艘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但伊勢級航空戰列艦,只是在原日本最早的超無畏戰列艦扶桑級第3號第4號艦改造而成來,拆除了艦艉350毫米的主炮,前方艦體是戰列艦,而後方卻有闊大的飛行甲板,能停泊直升機或水上飛機。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艦長219米,飛行甲板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排水量3.6萬噸,輸出功率8萬馬力,航速25.3節,續航力16節時,為9500海里。

    平時在彈射機上有2架飛機待命,飛行甲板上再透過繫留裝置停駐11架飛機,彈射器每隔30秒就能射出一架飛機,為了將飛機運上軍艦,在左舷後部設定了一臺4噸起重機。

    機庫長40米,前部寬20米,後部寬11米,高6米,機庫內設有軌道,前部兩舷可以各容納飛機4架,後部的中央再1架,共計可以容納9架飛機,加上甲板上的13架飛機,全艦可搭載飛機22架。

  • 2 # 燃燒島鏈

    顧名思義,“航空戰列艦”就是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結合體。航空戰列艦的概念出現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英國和蘇聯都進行過相關的研究。

    “航空戰列艦”的研製初衷是想使其成為即裝備著戰列艦的巨炮堅甲,又能像航空母艦般靈活地運用航空力量的全能戰艦。蘇聯就曾經委託美國設計過一型“航空戰列艦”,裝備8門457毫米主炮,搭載36架作戰飛機。火炮射程之外,就讓艦載機出動攻擊。射程內,那8門主炮和厚重的裝甲也足以應對所有假想敵的戰列艦。

    雖然當時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航空戰列艦”的研究工作,但是最後卻沒有一型“航空戰列艦”被建造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年還是戰列艦的天下,大艦巨炮才是各海軍強國的追逐目標。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本就不太受重視。誰都不想浪費資源和時間建造這種結合了兩種艦艇的“四不像”的艦艇,唯恐不成功被對手超過。

    世界上唯一的一型“航空戰列艦”是二戰中的日本在“伊勢”級戰列艦的基礎上改裝的。中途島海戰後,充分認識到航母重要性的日本海軍急於補充海戰中損失的艦隊航空兵力。調整了造艦計劃用來建造航母,另外利用現有艦艇改裝成航母的計劃也出爐了。經過一番權衡後,決定利用“伊勢”級戰列艦改裝。

    最初的改裝方案是將伊勢級的上層建築全部拆除,在艦體上構建機庫和飛行甲板,使其成為真正的航空母艦。

    但是這個方案因為工期過長而被急需航母的軍方放棄。最終,伊勢級拆除後面的五、六號炮塔,保留了八門主炮,在騰出的空間上搭載了長四十米、高六米的一層機庫,其上則是長約七十米的飛行甲板。前半段保持著戰艦的高大的艦橋以及主炮。徹底的成為了一型“航空戰列艦”。改裝後的伊勢級,前部違章建築式的桅樓和炮塔,平時看起來威武雄壯,但是當頂風放飛戰鬥機時,這些都會成為擋風的累贅。煙囪的排煙會擋住視線。主炮發射時產生的炮煙、強烈的震動和強勁的氣浪,對航空作業有極大的影響。

    更嚴重的問題是,由於飛機不能在伊勢級窄小的甲板上降落,雖然可以使用水上飛機,要用起重機回收,或落於其他航母上。但是使用效能會大大地降低,活動行動上的限制也會顯著增加。作為戰列艦它的火力降低了三分之一,後部裝甲被削弱。作為航母艦載機無法正常起降,出勤率極低。改裝後的“伊勢”級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大雞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剪輯怎麼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