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中心的飼養員

    這首詞抒寫離人相思之情.上片著意描寫春景.樓臺影動,鴛鴦驚起.杏花出牆,斜陽掩映,溪山如畫,春色滿眼. 下片借景抒情.每日在溪頭路邊徘徊,雖已三見柳絮紛飛,而離人猶未歸來.對此良辰美景,不禁觸動。

    上下片聯成一氣,融景入情,不著痕跡

  • 2 # 不二菇涼耶

    詞的上下闕的聯絡,並沒有特別的要求。蘇幕遮的和其它的詞自然也是共同的。詞的上下闕是透過邏輯關係相聯絡的,但是往往利用對比的手法,例如欲揚先抑,古今對比,物是人非之類的反差。當然無論什麼樣的聯絡,大多數的詞都是按照先寫景烘托氛圍,然後再抒情。

    既然樓主專門問蘇幕遮,我就以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舉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所謂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上闋主要寫景,但是卻把情感和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作者的所有情緒都瀰漫在景物之間。碧雲黃葉,秋色煙波,形成反差,看起來很美,但作者的惆悵已經孕育其中。而上闋的最後一句,則是起承轉合的關鍵,如果上闋前半句是朦朧含蓄的烘托氛圍,那麼後半句則是直接借景抒情,作者說是芳草無情,卻更在斜陽之外,這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暗語。

    緊接著下闋的上半句便對此做出瞭解釋,也就是【黯鄉魂,追旅思。】緊緊和【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連結,使得作品渾然一體,直接從寫景轉折到了敘事式的抒情上面,下闋的最後句則又迴歸到作者當下的狀態【借酒澆愁】,使得本詞迴歸到了作者本身,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最後的相思淚悠遠深刻,讓人浮想聯翩。

    所以這首詞的連結關係大約是這樣的:

    上闋上半段:對比寫景【眼中的景】

    上闋下半段:寓情於景【景的聯想】

    下闋上半段:借情敘事【感嘆自身】

    下闋下半段:情景交融【抒發惆悵】

    其實寫詞,上下闕並沒有嚴格規定,主要根據邏輯關係而來,只不過古人寫詞都寫景,後人自然從中摸索出了規律。學習的時候自然可以按照諸如這首蘇幕遮這樣的邏輯來寫,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春天的兒歌有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