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樓蘭都護
-
2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就是個人性格和戰略眼光的差別了。李密的家世、能力都不在李淵之下,年齡優勢明顯、起步更早,本來應該是隋末最有機會登頂的一個。但李密與李淵相比,性格有缺陷,戰略眼光不足,在這場世家子弟的競技當中落敗。
性格方面,李淵能容人、沉穩,李密急躁、狂妄李淵在史書上明確有記載,“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舊唐書》),而李密在史書上只說聰明、好學。這說明李淵是個世家子弟中的異類,而李密是個標準的世家子弟,性格方面沒有任何特點。
什麼是世家子弟?有能力、有人脈、有野心,能讓周圍人以他為中心開展活動,他會付出你意想不到的代價讓你感動,雖然這些代價對他來說可能一文不值。這些人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所有人都是被他所利用的物件,除了他自己所有人都是可以被犧牲的,內心深處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被踩在自己腳下。
李密就是這樣的人,他根本就沒瞧得起隨同他起兵的瓦崗諸人。李淵骨子裡可能也是這樣的人,但李淵至少比李密要能夠忍耐的多,也更加具有欺騙性。
另外,李淵遠遠比李密沉得住氣。
李淵起兵之時已經五十有三,雖然早有預謀準備做些什麼,但一直能夠等到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具備,楊廣被困江都、中原烽火處處是天時,太原位置良好,周邊沒有強大勢力,到長安一路暢通,這是地利;多年生聚,大批人才被李淵招攬,這是人和。
另外,李淵起兵之前還藉著劉武周反叛和突厥入侵得以就地募兵,召回了李建成、李元吉、柴紹等兒女親屬,安排劉文靜出使突厥安撫並借兵買馬,最後才一舉誅殺忠於隋王朝的太原守將,這些準備工作細緻、複雜,大事面前李淵能夠沉住氣。
而李密自從輔助楊玄感造反失敗之後,就已經變得急躁、狂妄,勝驕敗餒。急躁的接受了翟讓的讓位,當了瓦崗軍的一把手。又急躁的殺了翟讓,使尚未被安撫的瓦崗軍對李密離心離德。又急於擴大實力,對新招附的手下厚賞卻忽略了瓦崗舊部,在瓦崗軍中更是聲望大減。最後敗於王世充手下後,又莫名其妙的心灰意冷放棄一切去投降李淵,最後叛唐被殺,年三十七。
綜合來看,性格上的缺陷,是李密失敗的原因之一。
準備完善、戰略清晰,李淵沒有浪費任何機會,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這是李淵和李密在能力方面最大的不同。當李密吭哧吭哧率領瓦崗軍招降多路義軍、攻克金堤關和滎陽城、擊殺了隋王朝最後一位名將張須陀、攻克興洛倉、大敗隋軍大將劉長恭、攻打王世充鎮守的洛陽城已經長達半年以上時,李密才剛剛在太原起兵反隋。
李淵起兵造反並當上皇帝,整個過程簡直容易的令人髮指,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沒有走任何冤枉路。從太原起兵到攻下長安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然後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以關中為中心四處攻略,又在第二年得到楊廣死訊後立刻稱帝建立大唐,“一尺之水,一躍而過。”
而這幾個月中,李密仍然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率領的隋王朝最後精銳死磕,號稱不打下洛陽不稱帝,中間還接受了王世充的冊封,弄得手下將領更是無所適從。最後,李密雖然擊敗了宇文化及,但卻敗在王世充手下。
李密此時仍然有徐世績控制著大片地區,但擔心徐世績對自己不利,畢竟當年殺翟讓的時候徐世績險些死在李密手中,於是,都沒敢面對徐世績,直接率領手下投降了李淵,“從入關者尚二萬人”。當年李密單人獨騎進入瓦崗,兩年經營就有百萬之眾,這時一次戰敗就心灰意冷,身邊有兩萬人竟然不敢面對徐世績,僅憑這一點,李密就算不上英雄好漢。後來徐世績投降了李淵,李密這些家底兒都便宜了李淵。
在李密圍攻洛陽時,本來也有人建議李密西進趁關中空虛奪取長安,當年李密也把先奪長安作為楊玄感造反的上策。但洛陽彷彿有什麼特殊的魔力,楊玄感在洛陽城下失敗,李密也對洛陽念念不忘,竟然以手下都是山東人士不願意遠離故土為由,仍然把全部軍隊都放在洛陽城下,錯過了大好時機。如果李密接受了這個建議,基本上就不會有李淵的機會了。
當然,李密如果西進長安,奪取長安應該問題不大,但也確實會存在後路不穩的問題,這就需要戰略方面的判斷能力了。李淵面臨過同樣的問題,當時是把李元吉留下來鎮守太原,後來山西也被劉武周等人佔據,李淵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選擇,先關中再山西,直到關中後方穩定,才派李世民收復了山西。
因此,戰略方向的判斷能力,是李淵和李密的第二個差別。
總結李密的失敗,至少犯了以下嚴重錯誤:不智,接受翟讓讓位,當上瓦崗一把手;不義,無故暗殺翟讓,瓦崗眾人離心;不仁,對瓦崗舊人沒有刻意籠絡,對新人賞罰不明;不明,戰略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力量在洛陽堅城之下。
總之,李密也算是一代人傑,是隋末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當中最有王者像的一個。但性格方面的缺陷,以及戰略方面的能力不足,決定了李密雖然是消耗隋王朝最嚴重的一個,卻是一個失敗者,連小命都沒保住。
-
3 # 隨風236324708
李密獲得瓦崗領導權之後,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先反隋後投降隋 朝,先得翟讓之位,後又殺翟讓,明顯反覆無常,投機心極其重,導致手下眾將離心離德,沒有穩固的內部權利核心圈,是其一必敗
,李密入瓦崗正值瓦崗勢力強大之時,他去正逢順風順水,所以打仗以多打少,打的都是順風仗,一般勝仗多,遇到強大對手相持不下時,他就沒有信心打下去,一失敗就接受招安投降,自信心明顯不足,是其二必敗,
瓦崗人馬多達幾十萬,多是流民和流寇為主,自己沒有穩固的後方糧倉,為口飯吃造反上山,註定打仗為搶糧為主,哪裡有糧倉就搶哪裡,逼得李密也只能隨大流,搶下屯糧之地就可聚兵,打不下來,手下的人誰跟他幹,散得更快,是其三必敗,
瓦崗軍雖人馬眾多,但成員社會地位是比較低的,對於有著強大經濟基礎計程車族階級,是很大的威脅,李密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贏得士族階層的支援,安撫平衡雙方,得不到正統的認可,是其四必敗
所以,得天下必先得人心,得人心,兵越來越多,哪怕李淵最初三萬,最終一統天下,李密數十萬,最終兵敗身死,
回覆列表
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從山西太原起兵,攻入陝西,佔領長安,最後奪取天下。
有三個很大的優勢:
第一、李淵起事時的三萬人馬,是防備突厥的精稅正規軍,機動力、組織性、正規性不是流民所能比擬的。所謂“兵貴神速”,李淵用了極短的時間,戰領了首都,並沒有在次要目標上做更多的停留。
第二,李淵李世民父子,是北周的“八柱國”之後,在關中、長安地區有著很深的人脈,所謂的“關隴集團”,他們本身就是組織內部的人,攻打長安就等於回趟老家。
第三,從太原到長安,中間沒有太大的割據勢力。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李家父子都佔了。
李淵
反觀李密,雖手握數十萬瓦崗軍,但也有幾個很大的劣勢:
第一,目標不明確。沒有先入關中為王的戰略目標。
第二,浪戰。沒必要的戰爭打了很多,消耗了自己的戰鬥力。
第三,內部不團結,李密起先並非山寨之主,透過政變,殺掉原來的山寨之主翟讓,坐上了關把交椅,手下人口服,心不服。
第四,周圍強敵環視,張須陀、王世充,李密要想進攻長安,首先要拿下洛陽,洛陽是王世充老家,怎肯輕易相讓。
歷史選擇了李淵李世民父子,開創了唐朝,一個讓華人無比驕傲、無比自豪的朝代,我們習慣的稱它為“大唐”。
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