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主天安

    遊牧民族,兵強馬壯,自然可以橫掃天下!

    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消滅其兵。滅其兵須滅其兵源,兵源來自遊牧族群!

    滿清釆用滅門絕戶計,將遊牧民族強者蒙古族實行滅絕策略!

    蒙古族頓時從千萬人口,驟降為二百萬!

    滿清採用的策略就是,任何一個家庭,除一名男丁傳宗接代外,其餘全部削髮為僧!‘

    滿清借蒙古信仰的佛,不露聲色地將蒙古族推向滅絕的境地!

    滿清使用的是滅門絕戶計,將蒙古從根本上解決了!

  • 2 # 鳴地

    其實不輕鬆呀,他為了解決這個遊牧問題,幾乎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發展,終於把自己變成了東方不敗,用揮刀自宮的方式練就葵花寶典,他贏了一時,卻輸了一世。

  • 3 # 和不同

    簡單說幾句:

    首先,所謂的“遊牧問題”就是來自遊牧民族的掠奪問題。這一問題貫穿整個冷兵器時代。這一問題的存在,有兩大基礎:

    1. 冷兵器時代

    2. 遊牧民族有“草原深處”這一戰略縱深

    而清王朝存續期間:

    1. 冷兵器時代走向結束,遊牧民族不再具備天然的攻擊力優勢

    2. 遊牧民族的“草原深處”逐步被俄羅斯帝國所佔有

    再加上清王朝本身就是遊牧+漁獵為核心的軍事集團(滿蒙八旗),本身就在制度化的持續掠奪農耕民族。就像電腦被某強大流氓軟體佔領後,其它流氓軟體就很難再有機會一樣。

    自然,以前的冷兵器版遊牧問題就解決了。

    而升級版的“遊牧問題”,即俄羅斯帝國,可沒有解決。割地賠款一點也不少。

  • 4 # 風吹下的洛夜

    為什麼清朝能駕馭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而以前的漢族王朝卻不能。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比一下清朝與之前各漢族王朝,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

    一、清朝之前各漢族朝代對待遊牧民族政策。

    1.和親

    典型代表:西漢初期,漢高祖親帥25萬大軍攻擊匈奴,卻造成“白馬”之圍,從此開始對待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2.軍事打擊

    典型代表:秦始皇派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木馬。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封狼居胥,“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3.設立行政機構:唐太宗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在打敗突厥人後,設立了“安北都護府”,在遊牧民族的土地上首次建立行政機構,可惜到了時,突厥人就推翻了唐朝的統治,安北都護府南遷到內地,名存實亡了。

    清朝之前各漢王朝,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手段較為單一。即使透過軍事手段掃清北方威脅,但留下的真空地段卻又放置不管,其他遊牧民族又趁機崛起。所以中原漢族王朝經常出於與北方遊牧民族對抗之中。

    二、清朝對待北方遊牧民族政策

    1.軍事征服

    後金建立與明朝開戰後,蒙古各部便成了雙方都想拉攏的物件。當時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勢力最強,與明聯合抗金。

    皇太極曾三次率領後金及歸順的蒙古各部遠征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給察哈爾部帶來了很大的打擊,林丹汗因此敗逃至青海並死在了那裡,其子投降皇太極。

    同時蒙古各部更是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由此,清朝皇帝在法統上也成為了蒙古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自此以後,只要蒙古各部出現不利於統一的叛亂,清廷都會堅決的進行打擊,如康雍乾三朝對漠西準噶爾部的軍事打擊。

    2.盟旗制

    清朝發祥於東北,明白一旦蒙古各部聯合起來,其實力不容小覷,之前統治中原就是證明。於是,為了扼殺這種潛在的威脅,盟旗制應運而生。

    清朝將原本的蒙古各部劃分出了兩百多個旗。

    旗是集領主領土和軍事、行政為一體的基層單位,分為內屬蒙古61旗,外藩蒙古201旗,前者由朝廷派滿族官員進行管理,後者則由朝廷任命蒙古各旗領主為札薩克(蒙語執政官之意)。

    若干旗為一盟,盟長由朝廷確定,但是權力極其有限,更多的只是進行監督各旗和召集會議處理公共事務而已。盟旗製為各旗領主劃定了牧場邊界,嚴格禁止牧民跨越牧場放牧。

    盟旗制下的蒙古各部被分成了碎片化的各旗,每旗大的不過萬人,小的只有數千人,同時又因嚴格劃分出了各旗的牧場,使得各旗被固定在了各自小塊的牧場上,蒙古各部難以形成合力,自然也就對清朝構成不了什麼威脅了。

    3.聯姻

    中國過去的“和親”都是在被動挨打的時候所採用的無奈之舉,往往在軍事勝利之後就棄之不用,有很強的功利性,不能長期貫徹下去,而清代,在軍事上徹底征服蒙古人的情況下,依然奉行聯姻政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公主都到了蒙古,同時清統治者也娶蒙古王公之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出身蒙古科爾沁部的孝莊皇太后。

    4.宗教策略

    蒙古地區本身就信奉藏傳佛教,於是清朝更是不遺餘力的在蒙區對宗教進行大力扶持。先是鼓勵蒙古王公大量修築寺廟,甚至有時直接由朝廷撥款進行建造,然後對僧侶階層尊寵之,給予他們各種特權和優厚待遇。同時清廷還規定蒙古人家中有兩子者,就要有一人出家做喇嘛。

    透過此舉,一方面讓很多蒙古貧困青年男子為了優越的待遇而捨身佛寺,埋頭於禮佛唸經;另一方面,藏傳佛教的盛行,蒙古地區將大量資源投入其中。同時,宗教的盛行也使得蒙古的民族性格發生了轉變,由原本的尚武轉變成了溫順的性格。宗教上的策略,使得清代的蒙古不再具有以往那麼強的侵略性。

    綜合來看,清朝以軍事征服為基礎,透過盟旗制和聯姻制度對蒙古各部進行管理和控制,又透過宗教在精神層次對其進行約束,且進行文化改造,同時清朝皇帝又是蒙古各族法理上的大汗,透過採取以上的種種方式使得蒙古成功納入到了清朝的王朝管理體系之中,不僅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還使蒙古各部成為了清朝北方的移動長城,以至於康熙曾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

  • 5 # 斷眉CC

    中國在清朝統治期間,中華帝國的領土擴大了近一倍之多,人口數量也增加了一倍,地域的增量主要就是四個地方,滿洲、蒙古、新疆和西藏,這些都是地域寬廣之地,人口的增加主要還是因為經濟的發展,巔峰期間達到5億人口,這個數字在當時世界絕無僅有。

    中國曆代王朝對於遊牧民族問題大都束手無策,但清政府能夠相對輕鬆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大清統治自身帶來原來滿洲地區的融入,自努爾哈赤建立大金開始,就已經統一了滿洲各部,東北三省地區的其他遊牧民族已經被滿洲人同化,成為自己的家事。特別是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在政治、經濟、軍事層面加強集權統治,所有的地方權力全部掌握在旗人手中。

    清朝政府極力保持東北地區的制度,一是為了給自己留後路,清朝政府的統治初期並無絕對把握能掌控天下,這是留給自己的退路。二是滿洲作為清政府的龍脈之處,必須留下不受漢人文化影響,且絕對忠誠的滿人軍隊,這是一支強大的力量,所以東北地區的民族問題都能夠被清政府處理,最後,滿人雖然進而統治中國,沿襲漢人文化,但滿族自身的傳統和習俗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這是所有民族在歷史程序中的自我保護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東北地區的民族問題並不是清政府主要的民族問題,這是自己家的家事。

    第二:

    蒙古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邊境的巨大威脅,在清政府之前,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妥善的解決蒙古人入侵的問題,或者這麼說,沒有一個朝代能想清朝一樣對蒙古各部能有如此強大的控制能力。當時沒有內外蒙之分,滿人和蒙古人由於都是遊牧民族出身,且相離距離也不遠,生活習慣和部落組織形式存在很多相同之處。經歷了元朝強大的時代之後,經過戰爭的洗禮和生活習慣的變更,蒙古的遊牧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種純遊牧方式,蒙古地區也被各個部落首領統治,分據勢力,沒有形成統一的從上而下的政治統治形式。

    這就給滿人的融合帶來了機會,努爾哈赤建立了滿人文字,滿文也是以蒙文為基礎創立。滿族透過與蒙古人聯姻建立起共同的利益集團,清朝皇室後代都有蒙古人的血統,蒙古女人作為清政府的皇后,貴妃是必須的傳統,所以歷代王公貴族皆有蒙古人血統,著名的孝莊太后就屬於蒙古科爾沁部。清政府在蒙古推行蒙八旗制度,通化蒙古各部,同時把蒙古原始信仰宗教由薩滿信仰改為喇嘛教信仰,對蒙古從思想到文化上給予轉變。蒙古雖然改成八旗制度,但還是以各個部落為基礎實施在大草原上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每個蒙古貴族都會受到清政府爵位賞賜。從血統上、思想上、行政方式和利益分配上,蒙古人已經完全認同清政府的統治,即使偶爾會有反叛,也會在清朝政府和蒙古其他各部聯合下迅速鎮壓下去。

    第三:

    新疆的統治相對於蒙古而言較為嚴厲,因為新疆畢竟不像蒙古那樣親近,新疆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清政府對待新疆的政府還是以安撫為主,但進行駐軍,在消滅準葛爾部的軍事力量後,新疆地區已無大的軍事集團可以挑戰清政府的統治,駐軍首領全部由滿清旗人擔任,分別設立東、南、北區,由清政府任命的伊犁將軍直接管轄,進行滿人的人口向新疆遷移,同時給予新疆地區充分的尊重,大力發展新疆地區水利、人員和糧食發展,清政府投入巨大人、財、物力以保證新疆地區的發展。民生的發展和軍事的強腕控制,使得新疆地區的生活和發展離不開清政府的支助,所以新疆地區對清政府的統治認同也逐漸增強,並最終接受滿清的全面控制。

    第四:

    西藏是一個獨立自主更強的地區,這是由於西藏過於偏遠。歷史上西藏與蒙古聯絡緊密,西藏是個全民信佛、政教合一的地區,蒙古人在歷史上就參與西藏的統治,四世達賴雲丹嘉措就是蒙古人,西藏各個教派都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為了奪取對西藏的統治,往往都會藉助蒙古軍隊參與爭奪。西藏的佛教信仰使得它不像蒙古人,新疆穆斯林那般具有強烈的軍事屬性。蒙古人對西藏的滲透往往在背後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援,清政府透過對西藏佛教信仰的控制來達到統治的目的,活佛的任命需要政府的冊封,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總而言之,對西藏的統治在於佛教信仰的控制,清政府很好做到了這點。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的王朝統治,不管在行政、軍事、精神、思想上都有其自身的優勢,但對於邊境地區遊牧民族的統治遠遠達不到清朝的水平。這與清朝本是遊牧民族有關,也有清朝充分尊重和精明手段的民族政策有關。

  • 6 # 花近高樓1

    鐵打的大草原,流水的草原部落。

    首先要說明的,清朝解決遊牧民族問題並不輕鬆,從天啟5年(1625年)努爾哈赤擊敗蒙古林丹汗一直到乾隆57年(1792年)接受廓爾克人投降,前後用了160多年。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草原民族一直是農耕民族最大的困擾。

    匈奴,鮮卑,突厥,再到後來的党項、契丹,女真、蒙古等等,除了專業的歷史學家,平常人很難說清有多少個草原民族曾經躍馬中原。

    真正徹底解決遊牧民族問題的是蒙古人,得益於軍事天才成吉思汗橫空出世,20年滅40國,丁零、高車、党項,契丹等遊牧民族,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完成統一後的蒙古又迅速的分崩離析,陷入激烈的內鬥中,這給了漢族政權一個絕佳的崛起機會,中原王朝在200多年時間裡,周圍竟然沒有一個強大的對手。

    這可是2000多年來從來沒有的大好局面,但朱明王朝積貧積弱,把精力都用在內耗中,沒有把握住這次絕佳的崛起機會。著實讓人感到可惜。

    滿清在東北崛起完全是個偶然,藉助於先進的軍事管理制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代了朱明王朝。速度之快就是他們自己也沒想到。

    拋開狹隘的民族主義觀,滿清政權解決民族矛盾的手段是比較圓滑的,滿清皇族人口太少,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駕馭人口比他們多百倍的農耕民族。

    於是他們創意性的提出“滿蒙一家”,“滿漢共治”的策略。

    滿清開科取士(在整個封建社會,滿清的科舉制度重視程度僅次於兩宋,真正做到了學而優則仕,尤其是開武舉,讓習武之人有了一條步入仕途的途徑,也為軍隊提供了大批高素質的基層軍官),大量選拔使用漢人精英為官,使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漢人,在很短時間內便完成了對滿清政權從反對到認可的轉變。

    區別於對漢人的懷柔政策。滿清對蒙古採用的是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

    當時蒙古部落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分,對漠南的科爾沁部採用和親的方式,皇太極的5位皇妃都來自於科爾沁部。

    對另外兩個蒙古部落,滿清開始也不想採用武力解決,比如說康熙就曾經把女兒嫁給了準噶爾部的葛爾丹。

    但準噶爾部並不賣賬,他們東征西討。不但打敗了漠北喀爾喀部,還出兵西藏,佔領了拉薩。嚴重威脅到滿清的統治。

    為了徹底解決準噶爾部,從康熙到乾隆長達70年時間,對準噶爾持續用兵,到乾隆23年(1758年),中國境內最後一個不服教化的遊牧民族準噶爾部被徹底擊敗。

    這也意味著遊牧民族對農村民族的威脅,從此變為歷史。

  • 7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遊牧民族問題對清朝來說也不輕鬆啊。整整用了三代才擺平,乾隆光為個大小金川土司就砸了七千萬兩銀子進去,光是平大小金川的錢就夠萬曆同時打三四次抗倭援朝的了。

    準確來清朝能擺平遊牧民族大概是有幾個原因!

    當時的真正強大遊牧民族很只能算上蒙古了!對蒙古各部,大棒加蘿蔔,透過聯姻、封王、贈送財務等手段,安撫、聯合為主,實在不行,再往死裡打。

    而且蒙古在明朝的時候,也被明朝搞得七七八八的了,蒙古衰敗這事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有前朝的功勞,當然還有漢唐的功勞(和親政治,又拉又打)。

    所以這個平遊牧民族的光環,不能只扣的滿清一個人頭上,大家都是有功勞的,當然滿清是主角自帶光環。

    先看下蒙古人怎麼衰敗了!

    宗教造成人口減少。

    有說清朝推行什麼減丁大興黃教之類,這是個誤會!

    早在滿清之前蒙古人本來就已經自己選擇了黃教,早在元朝時候蒙古人就開始信仰喇嘛教,而且信的還非常的執著。就連今天留在歐洲的一支蒙古人(卡爾梅克人)仍然信黃教!

    黃教一直要求大規律出家,對人員的減少起了很大作用,這種宗教在漢地或者在儒家思想佔主要文化地方沒有辦法生存的原因就是,無後為大這個儒家根本思想無法接收。

    信黃教的藏族也一直在減丁,吐蕃強盛時候多少人,到了解放前,西藏還剩多少人啊!

    人口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存在的根本,沒有人口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要談了!

    在熱武器出現之後,遊牧民族的戰鬥力也不那麼突出了。

    明朝蒙古人的幾次入寇,也是為了搶東西,開互市而己!(這點明朝做的相當的差,互市既能賺到錢也能安撫他們不挺好嗎!非要去打了才開)

    但是明朝和蒙古的互相糾纏互鬥中,其實還是蒙古最吃虧的,戰爭打是國家力量,打的是人口,戰爭是個消耗品,蒙古人就非常吃虧了,慢慢就衰敗。

    看一下清朝平遊牧民族的主要原因和辦法

    1,清朝吸取了前朝的經驗和教訓

    漢唐時期對付漠北從來也都是拉一派打一派,分化後各個擊破,和親用來拉,不過也是緩兵之計,時機一到立馬滅你,滿清乾的輕車熟路,集古代之大成也!

    清朝在入關前,極為重視對漠南蒙古諸部落的征服控制,滿清在那個時候就不斷對漠南蒙古用兵,打垮了林丹汗等蒙古敵對勢力,威懾蒙古諸部。又透過聯姻、建設蒙古八旗的懷柔手段,與蒙古諸部建立利益同盟。

    所以早在清朝入關前,滿情就透過剿撫並用的手段,就此控制了漠南蒙古。

    進關稱帝后,為了防止蒙古坐大,把大大小小的部落裡面的首領全都封成外藩蒙古王公,互不統屬,也不許互相侵佔,統統都代代娶清朝的格格,蒙古王爺全是額駙,跟清廷是直系親屬。

    從這點看,清朝比較按套路出牌!

    不和親的明朝就是蠻幹,全靠打,對各少數民族都這樣,明朝這個套路的結果就是鼎盛時期追著遊牧打,稍微一衰落了就被遊牧堵在關裡出不來,直打到北京城幾次。

    準噶爾也不小↓

    2.不聽話的就打,往死裡打,絕不給東山再起的機會。

    滿清對於準噶爾等漠北蒙古的侵擾,並沒採取消極防禦策略,而是主動出擊,組織軍隊對青海、新疆等地區的蒙古部落進行遠征,決不決不妥協。

    而明廷對蒙古的控制手段和防禦策略也較清朝為消極的多,趕就好,從未想斬草除根。

    準噶爾的興起,一旦準噶爾統一草原,就和會和滿清爭奪天下,而且可以從準噶爾的位置上說,西藏,甘肅,臨夏,東北都是危險。

    當時的準噶爾已裝備從沙俄來的熱武器了,若再和老毛子聯手,威脅不是一般的大!

    準噶爾不光只是遊收牧這麼簡單,請看圖↓

    沙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才使得準噶爾同時被清和沙俄聯合絞殺!

    很多人說這個條約簽了不公平,其實這個是一個公平的條約,正史的評價也是這樣的,就因為這個條約準噶爾玩完了。從而使滿清與老毛子之間有一個緩衝地,不然的話西方可能早就侵犯到中原來了。

    在大唐歸義軍失去西域後一千年,重新在西域的安西都護故地看見中國士兵挺戈躍馬的身影,這難道不是滿清的功勞!

    為了打爛了葛爾丹,那是三代人咬牙切齒不計成本,而來的。

    平準噶爾,為跨越無人區奇襲拿下西藏,進入西藏就要透過青海,侵用和碩特蒙古地盤導致羅卜藏丹津反叛,滅了此貨後青海成為實控。青海不寧則入藏另一條路需要打通,川西的大小金川就得平定。

    一連串反應,一鼓作氣,不計後果,不擇手段,全搞定,並滅了準噶爾的族,震撼了不少不聽話的。

    平西域大小和卓叛亂時,必須要抓到首領才能善罷甘休,這倆貨跑到阿富汗巴達克山,逼著巴達山部落交人,巴達山部落酋長素勒坦沙,看準噶爾的下場,可沒有阿富汗塔利班保護本拉登那麼牛B有骨氣,立馬殺了倆人,快馬冷藏進給滿清。

    平叛大小和卓的圖畫↓

    傾全力犁廷掃穴全滅準噶爾,掃和卓平大小金川,縱觀歷史,也只有劉徹李世民會自己做了決策也敢把它付諸於實際,並傾全力把事情做成!

    平定大小金川↓

    3、直接控制建立政府機構。

    清朝入關以後,摒棄了前朝對蒙古等的羈糜朝貢政策,而是將漠南蒙古像中原各省一樣,直接置於中央政府的管理統轄之下,使得中央對蒙古諸部的控制得到強化,同時也加強了蒙古諸部落尤其是漠南蒙古與中原王朝的經濟、文化、人口交流,主動而不是被動,這點明朝做的慘不忍睹!

    對於西藏,也想辦法控制金瓶掣籤(必須得到中央任命),並派軍隊和官員,第一次實際掌控了西藏。

    並開展改土歸流,是明朝也在搞,但是沒有清朝搞得那麼決絕,杜絕一切地方勢力,毀掉叛亂獨立的土壤,還可以增加財政收入。

    把稅收牢牢掌握在國家手裡,丟掉士紳不納稅明朝的弊端,才有錢,去收拾那些不聽話的遊牧民族。

    並開辦學校,進行經濟和政治上的幫助,讓他們完全融入進中央體系裡面去。

    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統一才是一個穩定國家的基礎,不服氣的可參考緬甸。

    所以到了,西方八侵軍閥混戰抗日戰爭這麼危險的時候,都沒誰敢獨立出去,滿清也是有貢獻的!

    總結下!

    除了佔了明朝削弱蒙古一些便宜外,延續了漢唐的政策,是需要清王朝花費大量心血和堅定不移的毅力才能做到。

  • 8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大清本就是他們的同類,知道他們想什麼,需要什麼,高分別用不同的手段,針對不同的方式對付他們,就事半功倍,解除了外患。

  • 9 # 歷史原來這麼有趣

    對於遊牧民族問題,一直困擾了中原王朝幾千年,漢朝,漢高祖劉邦被匈奴人困在了白登山,後不得不行賄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以脫險。到了唐朝,強大的李世民同志與突厥人簽了城下之盟。時間來到宋朝,宋朝就更加不用說了,無論是西夏,還是遼國,亦或者金國,還是蒙古人,終宋一朝就沒有贏得戰略上的勝利。明朝就更加不用說了,除了前期徐達藍玉,以及朱棣同志能夠壓制住蒙古人之外,連後面的皇帝都被瓦剌人給抓了。

    但是在清朝從來沒有聽說過,亦或者記錄過,遊牧名族南下掠奪中原大地一事。清朝時如何做到的呢?

    明修長城,清修廟

    在明朝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靠的是長城,是九邊重鎮。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樣。清朝在蒙古地區修建的是廟,同時規定:“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從根本上減少蒙古人的人口。當然這個政策蒙古人也是喜歡的緊,因為當了喇嘛就有俸祿拿,還不要交稅。只要信個教而已,不要白不要。於是蒙古人口大幅度的減少。

    建立盟旗制度

    在現如今的內蒙,有很多地方的名字都是某某旗,某某盟,例如錫林郭勒盟。四子王旗等,旗是清廷設在蒙古地區的基層行政單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賜給旗主的世襲領地。

    可以說盟旗制度,就是土司制度,並且是最佳化版本的土司制度,旗主的一切都是皇帝賞賜的,皇帝也可以直接直接派遣旗主來達到控制各個旗的效果。

    由此蒙古人也無法形成明朝時期遊牧民族勢力,例如韃靼與瓦剌

    認同感

    在清朝,很多皇帝的妃子都是蒙古人,例如皇太極的正宮皇后哲哲就是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的女兒。

    同時在清朝只有蒙古人和滿族人能夠封王,清朝自己封的漢人王,除了清初的時候吳三桂,尚可喜,那幾個藩王之後,就沒有了,當然這幾個藩王還被康熙給滅了。

    當然最最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清朝皇帝的身份,清朝皇帝不僅僅是滿洲大汗,漢地十八省皇帝,同時還是蒙古大汗!身為蒙古大汗的子民當然要聽蒙古大汗的話,難道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