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思今朝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荒淫殘暴,朝政崩壞,民不聊生,群雄四起。瓦崗寨李密揮師河洛,圍攻東都;唐國公李淵起兵太原,佔據西京。星火燎原之勢,愈演愈烈,烽火燃遍九州。

    魏州曲城人魏徵,字玄成,自幼是個孤兒,落魄失意,拋棄資產不去經營,然而心有大志,滿腹經綸。當此亂世之際,魏徵裝扮成一個道士,遊歷天下。

    瓦崗寨李密聲勢浩大,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李密,讓魏徵寫檄文。李密誇讚檄文寫的好,於是將魏徵招攬至麾下。魏徵獻策,而李密等人不用。後來李密敗於王世充,損兵折將,落魄之下帶魏徵等人歸降了唐高祖李淵。

    其後,魏徵效力於太子李建成,為太子洗馬,頗受器重。魏徵見秦王李世民功高,勸李建成及早謀劃,排擠李世民。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鬥日益激烈,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世民搶先下手,發動玄武門政變誅殺了李建成等人。

    事後,李世民責備魏徵說:“你為何離間我們兄弟的關係?”魏徵答:“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死於今日之禍了。”李世民欣賞魏徵的耿直,不恨他,就沒有追究魏徵的罪過,並授予他官職。

    其後,李世民越來越器重和親信魏徵,有時候領魏徵進入臥室,談論天下事。魏徵也自認為受到明主的厚遇,於是盡展才能,直言不諱,前後兩百多次上奏,無不切中李世民的心病。

    有人誹謗魏徵阿附權貴,結黨營私,李世民讓溫彥博調查,查無實據。溫彥博說:“魏徵不維護自己的形跡,遠離嫌疑,而遭受誹謗,應該批評他。”李世民於是讓溫彥博去批評魏徵。魏徵去見李世民,謝罪說:“臣聽說君臣同心,榮辱一體,豈能為了至公無私,而刻意修飾形跡?若上下都這樣做,國家興亡難以預料。”李世民聞言,頓時驚悟。

    李世民宴請群臣,說:“貞觀以前,助我平定天下,房玄齡有大功。貞觀之後,盡忠勸諫,糾正朕的過失,魏徵而已。就算古代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李世民解下佩刀,賜給他們二人。

    李世民曾經問群臣:“魏徵與諸葛亮誰更賢?”大臣岑文字說:“諸葛亮的才能既可當宰相也能做大將軍,不是魏徵能比的。”李世民說:“魏徵堅持不懈的以仁義教導輔佐朕,想讓朕成為堯、舜那樣的聖君,即使諸葛亮也比不上他。”李世民是覺得諸葛亮沒有盡力將劉禪輔佐成明君,所以不如魏徵。

    魏徵膽壯,敢當面指出李世民的過錯,讓李世民顏面盡失,雷霆大怒,但魏徵神色不改,而李世民因此也有些畏懼他。

    後來,魏徵身染重病。李世民賞賜魏徵被褥,藥膳等不計其數,令中郎將去魏徵家守夜,報告魏徵病情變化。李世民親自去魏徵家看望,屏退左右,一起聊天。李世民帶著衡山公主去看望魏徵,將公主下嫁給魏徵之子魏叔玉,對魏徵說:“愛卿勉強看看新媳婦!”魏徵已經病的不能說話了。當夜,李世民夢見魏徵,第二天早上,魏徵死了,李世民去弔喪痛哭,親自寫碑文,罷朝五日。

    後來李世民在朝堂上感嘆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曾經保有這三鑑,防止犯錯。如今魏徵已逝,一鑑沒了。”

    當初,魏徵舉薦說杜正倫、侯君集的才能可以當宰相,但後來杜正倫獲罪被罷官,侯君集謀反被殺。有奸人以此誹謗魏徵阿附權貴,結黨營私。又有人舉報說魏徵記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更加不高興,於是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徵之子魏叔玉的婚約,並推倒了魏徵的墓碑,冷落魏家。

    李世民自然是希望自己在後人的記憶裡面是個明君,自然也就不敢殺魏徵,只能在他死後的墳墓上動動手腳。

  • 2 # 搖滾九天

    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魏徵在死之前曾經向唐太宗秘密推薦當時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有當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徵死後,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候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李世民開始就懷疑魏徵在朝廷有因私營黨的嫌疑,後來唐太宗又得知訊息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唐太宗懷疑魏徵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很不高興,親自砸掉魏徵的墓碑。

  • 3 # 斷眉CC

    我並沒有否定魏徵的意思,只是就著問答客觀的分析一下唐太宗推倒魏徵碑的原因。

    魏徵歷史留名是因為他是諫臣,給他留名的是司馬光,歐陽修這些大家,他們記載的關於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被後世熟知,在他們的記載中,魏徵成為忠臣賢臣的典範,為天下蒼生不惜得罪皇帝,鐵骨錚錚以利社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子的終身追求,我從不否認這些高貴品質帶來的正能量意義。古人留名不外乎兩點,一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二是立身留名,獨善其身。

    對推碑的事分析一下幾點:

    第一、魏徵做過道士,當過土匪,起過義,打過仗,早期跟隨過不同的領導。數次易主,可以說是為展抱負而擇明主,也可以說是惟利而不長忠。

    第二、輔佐李建成時,曾建議李建成提早殺了李世民。這件事他向唐太宗承認了,唐太宗不殺他的原因難道是因為知道魏徵以後會是個諫臣嗎?是因為他提供了李建成先想殺李世民的念頭,說明了什麼?李世民殺兄為自救而迫不得已。不殺魏徵也是為了證明給天下人看皇帝大度,只要歸順就既往不咎。

    第三、屢次直諫,當眾犯顏確是體現出他不懼上,只為蒼生計的品質。難道這種讓皇帝當眾下不了臺面的話不能換個方式,換個地方來進諫嗎?自己留下清名而駁皇帝的面子,真的就能達到目的?古人有為留清名而不顧生死的行為,魏徵絕對算是一個。就拿現在來說,你屢次在單位當著眾人的面駁斥你的領導,你覺得他會怎麼對待你?

    第四、魏徵生前支援太子李承乾,並大力舉薦

    杜正倫為相,侯君集為將,這兩人都是太子黨,均參與了李承乾的冒險舉事,事敗後,你認為皇帝會怎麼想魏徵?黨爭,為歷代帝王最防備痛恨之事,殺頭都算是處罰輕的了。

    第五、魏徵生前將自己的諫言全部記下,並歸整合冊,交給了褚遂良。都已經過去的事情,自己私底下寫寫日記也就完了,還非得交給國家正式出版發行,這就過分了,誰都知道,諫臣留名就是因為不僅指出了皇帝的錯誤,還讓皇帝承認了。千古善言留於己,萬世罵名贈予帝。你是皇帝你能忍?

    我是站在為什麼唐太宗推倒魏徵碑的原因來分析,並不是否定魏徵在歷史下留下的英名。設身處地的想想,有以上那些事,你是唐太宗,你能忍?

    後來說是唐太宗又給重修了魏徵碑,暫且信了吧,咱不能把美好都給打破了啊!

  • 4 # 平安才俊

    第一件事,就是李世民剛殺兄逼父得到皇位以後,由於河北原屬李建成舊部,而河北如若起兵造反,勢必會天下動盪。而李世民就叫來了已經投降魏徵,問他為什麼要勸李自成殺掉自己。魏徵卻很肯定地說,就是因為李世民你雄才大略,沒提前殺掉你才有了今日太子被殺的慘禍。這一下李世民就高興了,因為魏徵不僅僅強調了自己為李建成出謀劃策,更強掉了李建成密謀殺害他。那麼自己就不是殺兄逼父,那自己就是正當防衛了,這就順理成章不是自己無情無義了,是李建成他無情無義在先。而任用魏徵當尚書左丞,更是可以告訴天下的李建成舊部,自己想殺的只有不忠不義的李建成,和大反派魏徵以及大家都無關,所以讓魏徵出馬遊說各個李建成舊部,很快大家就相安無事,天下太平了。

    從此,魏徵開始了和李世民的契約關係,不斷的告訴李世民,如果你聽從我的良苦建議,那你就是明君,如果你殺了我,後人只會記住我魏徵是大忠臣,慘死在了昏君的手下。所以魏徵越是功勞大,史書上記載的功勞越是多,李世民聽從的建議越是苦澀,李世民就越不敢殺他,因為如果殺了他,自己的千古美名就毀了,盛世皇帝最在乎的無非就是天下和名聲。

    但是魏徵死前,卻把自己所有的諫詞備份給了當時的史官褚遂良。這就不得了了,雖然唐太宗說過,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是這也僅僅是得失,而不是對錯。千古帝王怎麼能允許別人得到了諫詞,知道了他這得失根本不是得失,而是失誤,說白了就是錯誤,你魏徵原來目的是要讓後世知道我李世民犯過無數錯,而你才是那個天下最大的功臣,讓我改掉了那些錯,這怎麼可以呢,這當然不行。所以盛怒之下,就把自己給魏徵立的碑文給推翻了。

    但是,李世民後來想想,自己已經採納了他的建議。現在,褚遂良那邊也已經搞定了,後世也不會知道自己犯過哪些錯了,也不知道魏徵有多少功勞了,但是我說出去的話不能收回來,自己還是千古帝王,魏徵還是千古功臣,自己沒瞎了眼看錯人,自己也沒有犯錯誤,所以還是給魏徵重新立碑吧,於是就又給魏徵立了碑。

    於是就明白了,魏徵與唐太宗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魏徵既不能明確的說李世民哪裡錯了要改正,也要讓他知道自己真的錯了確實該改,而魏徵也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如履薄冰十七年都沒掉下去淹死,後來也流芳於世。

  • 5 # 風正輕搖雨自飄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的墓碑?

    在《新唐書》中,唐太宗李世民把魏徵比作一面看清自己得失的鏡子,魏徵雖屢次犯顏進諫,太宗總能欣然接納。那又為何會發生推到魏徵墓碑的事情呢,這是多方原因綜合在一起導致的。

    首先,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謀反,讓當時的唐太宗震驚不已。魏徵曾經做過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太師,而且在太宗面前曾推薦侯君集有宰相之能。這不得不使唐太宗懷疑魏徵是否曾參與其中。

    其二,魏徵舉薦的杜正倫,也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太子謀反當然也牽扯其中,這必然引起唐太宗對魏徵舉薦不力而心生怨恨。

    其三,唐太宗獲知,魏徵把原來對皇帝進諫的話抄錄下來,並拿給當時的史官褚遂良觀看,想以此在青史中博取諫臣之名,這讓太宗更是不悅。

    其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難免有嫉妒魏徵的同僚,在太宗面前多次詆譭魏徵。

    綜合上面各方原因,太子和侯君集的謀反成了導火索,導致太宗失去理智推到魏徵的墓碑。但在兩年後,太宗征討高句麗不盡如意時,不禁懷念魏徵之功,又為他重立墓碑。

  • 6 # 兔牙傳說

    我並沒有否定魏徵的意思,只是就著問答客觀的分析一下唐太宗推倒魏徵碑的原因。

    魏徵歷史留名是因為他是諫臣,給他留名的是司馬光,歐陽修這些大家,他們記載的關於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被後世熟知,在他們的記載中,魏徵成為忠臣賢臣的典範,為天下蒼生不惜得罪皇帝,鐵骨錚錚以利社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士子的終身追求,我從不否認這些高貴品質帶來的正能量意義。古人留名不外乎兩點,一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二是立身留名,獨善其身。

    對推碑的事分析一下幾點:

    第一、魏徵做過道士,當過土匪,起過義,打過仗,早期跟隨過不同的領導。數次易主,可以說是為展抱負而擇明主,也可以說是惟利而不長忠。

    第二、輔佐李建成時,曾建議李建成提早殺了李世民。這件事他向唐太宗承認了,唐太宗不殺他的原因難道是因為知道魏徵以後會是個諫臣嗎?是因為他提供了李建成先想殺李世民的念頭,說明了什麼?李世民殺兄為自救而迫不得已。不殺魏徵也是為了證明給天下人看皇帝大度,只要歸順就既往不咎。

    第三、屢次直諫,當眾犯顏確是體現出他不懼上,只為蒼生計的品質。難道這種讓皇帝當眾下不了臺面的話不能換個方式,換個地方來進諫嗎?自己留下清名而駁皇帝的面子,真的就能達到目的?古人有為留清名而不顧生死的行為,魏徵絕對算是一個。就拿現在來說,你屢次在單位當著眾人的面駁斥你的領導,你覺得他會怎麼對待你?

    第四、魏徵生前支援太子李承乾,並大力舉薦

    杜正倫為相,侯君集為將,這兩人都是太子黨,均參與了李承乾的冒險舉事,事敗後,你認為皇帝會怎麼想魏徵?黨爭,為歷代帝王最防備痛恨之事,殺頭都算是處罰輕的了。

    第五、魏徵生前將自己的諫言全部記下,並歸整合冊,交給了褚遂良。都已經過去的事情,自己私底下寫寫日記也就完了,還非得交給國家正式出版發行,這就過分了,誰都知道,諫臣留名就是因為不僅指出了皇帝的錯誤,還讓皇帝承認了。千古善言留於己,萬世罵名贈予帝。你是皇帝你能忍?

    我是站在為什麼唐太宗推倒魏徵碑的原因來分析,並不是否定魏徵在歷史下留下的英名。設身處地的想想,有以上那些事,你是唐太宗,你能忍?

    後來說是唐太宗又給重修了魏徵碑,暫且信了吧,咱不能把美好都給打破了啊!

  • 7 # 北辰飛雪

    唐太宗和魏徵,一直一來都被作為明君賢臣的標杆。魏徵在世期間,前後勸諫200多次,大都被唐太宗採納。等到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給魏徵的碑上“作文”。唐太宗還曾悲痛地說道:“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教科書上一般也就寫道這裡,算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是後來唐太宗卻又下令推倒魏徵墓碑,使得魏徵後人的家業直接衰落了。

    魏徵成長經歷

    魏徵字玄成,今晉州市人。“少孤,落魄”,然而魏徵有很大的志向。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魏徵曾用道士的身份做過掩護。後來魏徵投奔瓦崗首領李密,只是李密並沒有重視他。等到李密投奔李淵時,魏徵也跟著一起來。只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魏徵在李淵集團內也並沒有顯露名聲,魏徵自請到東部區域去做招撫工作。此時,李勣(徐懋功)還打著李密的旗號固守一方,在魏徵的勸說下投靠李淵。

    只是魏徵運氣不怎麼好,正好碰上竇建德前來攻打,把魏徵俘獲,讓他做起居舍人的官職。等到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和裴矩一起逃回關中,遇到當時的太子李建成,魏徵被任命為太子洗馬。魏徵作為李建成的謀士,認為秦王李世民的勢力太大,曾勸李建成早對李世民動手。等到“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登基為帝,責備魏徵:“你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你說我怎麼處置你吧!”魏徵的回道也很硬氣:“如果太子早聽從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了。”“王器其直,無恨意。”從此,魏徵便被李世民逐步重用,以大膽進諫著稱。

    魏徵多次勸諫唐太宗

    魏徵“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怒,神色不徙”。有位大臣的女兒美貌而有才,皇后想讓她成為唐太宗的妃子,已經開始準備冊封。此時有人說該女子已經許配過人家,魏徵聽說後,把情況告訴了唐太宗,並諫請停止冊封。“帝痛自咎,即詔停冊”。另外一次,唐太宗想要出去遊玩,已經準備好行程又取消了。魏徵對此感到好奇,就問唐太宗原因。唐太宗說:“害怕你(進諫),所以就取消了。”其他諸如此類的勸諫還有很多,在幾千年的歷史上絕對可以稱得上美談。

    但魏徵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哉!”貞觀七年之前,長孫皇后還在世。即使魏徵犯顏直諫,有時得長孫皇后勸解,李世民也能虛心接受。等到魏徵快要去世的時候,唐太宗問他還有什麼心願,魏徵說擔心自己的身後事。此時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幼女衡山公主也在一旁,唐太宗隨機把她許配給魏徵兒子魏叔玉(後來唐太又取消了婚約,另嫁他人,可見魏徵的擔憂是有道理的),以此來安慰魏徵。只是此時的魏徵已經病入膏肓,連謝恩都已經不能。

    魏徵逝世後的情形

    唐太宗帶太子和衡山公主探視魏徵病情,並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兒子,可見恩寵異常。等到魏政去世後,“帝臨哭,為之痛,罷朝五日”。等到魏徵出殯的時候,“帝登西苑西樓,望哭盡哀”。唐太宗還讓晉王李治(後來的唐高宗)親自前去祭奠,“帝作文於碑,遂書之。又賜家封戶九百”。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唐太宗和魏徵的關係到達了最親密的程度,但後來的風向卻是急轉直下。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思念他,常常登凌煙閣裡看魏徵畫像,還作詩悼念他。但是其他大臣嫉妒魏徵的待遇,開始說魏徵的壞話。因為魏徵曾推薦杜正倫、侯君集,認為他們有宰相的才能。但是後來杜正倫因罪被罷免,侯君集因謀逆被誅殺,有人就誣告魏徵和他們結黨。他們又檢舉魏徵曾經把進諫的奏章,給史官褚遂良看,想要博取好名聲(唐太宗不好的行為就可能被史官記下來)。唐太宗非常不高興,取消了女兒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並把魏徵的墓碑推倒,魏家就此衰落了。

    等到後來唐太宗幾次征討高麗,勞民傷財,此時的唐太宗又開始懷念起魏徵。唐太宗悵然地說:“如果魏徵還在,我怎麼會有討伐高麗的舉動呢!”於是唐太宗又把魏家的後人找來,賞賜他們的禮物,隆重地祭奠了魏徵的墳墓,又把原先推倒的墓碑給重新立了起來。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於魏徵的諫言,雖然大多采納,但內心未免沒有芥蒂,否則不會聽到一些讒言便把他的墓碑推倒。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君主之中,唐太宗也被歷來史學家讚美不已。“君臣之際,固不難哉”,這句話道盡了魏徵和唐太宗之間關係如此反覆的原因。

    參考資料:《新唐書》。

  • 8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當時出了侯君集參與太子謀反的案件,侯君集恰恰是魏徵推薦的。魏徵的節操萬里無一那是肯定的,但還達不到神話級,魏徵還是看不破名利關的。魏徵每回給李世民上書言事,都要留下一個副本,直接送到編寫史書的褚遂良那裡。翰林學士的一大任務就是編寫史書,這牽扯到歷史定義和政治正確,歷代中國帝王對此都很看中。魏徵自己家族中有和名門世家聯姻的先例,他的母親、妻子都出身河東裴氏,魏徵自己也對山東高門很是感冒,一門心思要和崔、盧等家聯姻,為此省吃儉用。這種前後不一致的做派,加上侯君集事件的影響,讓李世民一度很反感魏徵。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答案: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失望了,打死也沒有想到,表面憨厚老實的魏徵,竟然有著不老實的那一面。當然,除了這點原因之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李世民實在是被魏徵欺負慣了,好不容易等他死掉了,該報復一把,還是要報復一把的。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對於這件事情的記錄。

    魏徵臨死之前曾經和李世民談了很久,他們兩個人的談話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想再找出幾個像魏徵一樣的能臣,幫助唐朝繼續往前走。

    李世民最開始向魏徵詢問的時候,魏徵還不願意說,只不過耐不住李世民軟磨硬泡,魏徵終於推薦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分別是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

    伴隨著歷史車輪的碾轉,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杜正倫最終因為犯了很多錯誤,被罷免了官職,侯君集更加要命,竟然參與謀反了。

    這一下子讓李世民懷疑起來,魏徵為什麼給自己推薦這兩個人,這兩個又是不是人才呢?

    左思右想之下李世民得出了一個很恐怖的結論,魏徵並不老實,他給自己推薦的這兩個人很有可能就是魏徵這個團伙裡面的人。

    為什麼皇帝非常忌諱這個呢?如果我們把上面那一句話再說得明白一點,這叫做結黨營私。

    可以說自有封建王朝開始,所有的皇帝都非常痛恨結黨營私,因為結黨營私最終受到傷害的只能是皇帝。

    沒錯,這就是事實

    一時之間李世民生氣萬分,直接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也算是狠狠的出了一口氣。

    但真正的歷史是這樣的嗎?一個人舉薦賢才,而這個賢才在仕途的發展過程中,以及舉薦他們身居高位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很多變化,他們可能由好人變成壞人,也有可能由忠臣變成權臣。

    最著名的就是和珅,最開始的時候剛正不阿,可是進入了滿清這個洗衣機裡面轉來轉去,也就染上了顏色,更要命的是變成了一個貪汙腐敗的大臣。

    所以根本沒有辦法,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魏徵推薦這兩個人就有了結黨營私的可能。

    整體來看,還是李世民的小心思在作祟,他對於魏徵是又愛又恨既喜歡又討厭。李世民喜歡魏徵,是因為魏徵一直在給自己提出源源不斷的建議,李世民討厭魏徵是因為魏徵太孤傲了。

    比如在歷史當中,魏徵和李世民為了爭奪一個事情的看法,一件事情的意見,甚至站在了李世民面前大喊大叫,把李世民嚇了好幾條。

    恐怕李世民把魏徵的墓碑推掉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吧。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長期以來,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之間被描繪為了君臣“互信互愛”的楷模、典範!魏徵犯言直諫、唐太宗虛心納諫……這種場景想必也是大多數人心目中對唐太宗與魏徵的印象。在魏徵剛剛去世之後的很短一段時間裡,唐太宗的確曾經幾度公開提及魏徵的犯言直諫,對他甚為懷念、也甚為讚譽!

    可是,不久之後,唐太宗卻又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還下令取消了嫡幼女衡山公主(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將自己這位最小的嫡女另嫁他人……唐太宗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清算魏徵,但是這一些列舉動已經釋放出了濃烈的政治訊號——魏徵倒了!那麼,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為何前後出現了一百八十度轉彎呢?

    李承乾-侯君集謀反案

    貞觀十七年,被胞弟李泰和父親唐太宗逼到牆角的皇太子李承乾最終選擇了鋌而走險,企圖效法唐太宗當年的“玄武門之變”除掉李泰、逼唐太宗下臺!因為當初“玄武門之變”造成的心理陰影,唐太宗對自己兒子這方面的防範是相當嚴格的,不僅其他皇子、就連皇太子李承乾手裡也沒有唐太宗當初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家底!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並最終促成了李承乾的謀反行動,他就是唐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侯君集。

    彼時的侯君集和後來清朝的年羹堯頗為相似,在平定高昌之後,侯君集非但沒有等來“高官厚祿”,反倒是成了一些文官、言官博取美名的靶子!一些“貪財好貨”的小節被無限放大、上綱上線,最終導致侯君集被唐太宗囚禁……雖然後來侯君集被釋放,但心中與唐太宗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就在這時候,李承乾透過侯君集在東宮任職的女婿賀蘭楚石聯絡上了侯君集,企圖利用侯君集與父親唐太宗之間的矛盾,把侯君集綁上自己的戰車!侯君集到底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根本不屑於小打小鬧,見李承乾性格懦弱、舉棋不定,擔心李承乾重蹈他大爺隱太子李建成的覆轍,索性以自己出面支援為理由、鼓動李承乾先下手為強,再搞一出“玄武門之變”。

    結果,東窗事發,李承乾策劃謀反事敗。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為了撇清自己、爭取寬大處理,居然出賣了自己的岳父侯君集,將侯君集與李承乾的密謀一五一十全部兜給了唐太宗。本來李承乾謀反還只是屬於“動機大於實際行動”,畢竟他手裡沒有兵權。可侯君集捲了進來,等於直接坐實了“李承乾謀反案”!結局可想而知,李承乾被廢、流放黔州,侯君集被殺……同時還牽連到了杜如晦的兒子杜荷等一眾高官顯貴。

    李承乾-侯君集謀反案與魏徵何干

    李承乾-侯君集謀反案發生時,魏徵剛剛去世不久,這件事本來和他一個死人八竿子打不著。可是,因為一個人,魏徵被唐太宗人為地與這件事聯絡到了一起,他就是杜正倫。這個人是魏徵在世時為數不多幾個看得起的人物之一,魏徵曾經多次向唐太宗舉薦,說他有宰輔之才!不巧的是,杜正倫也牽扯進了“李承乾謀反案”之中。聯絡杜正倫之事,唐太宗又聯想起了魏徵與侯君集的關係,魏徵生前也曾經多次在唐太宗面前讚揚過侯君集,同樣是說這人有宰輔之才云云……這就不得不讓唐太宗多心了:“你魏徵本就是皇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一直極力讚揚、舉薦的兩個人又都捲入了李承乾的案子,那麼你魏徵真的乾淨嗎?你就沒有捲入這件案子?”於是,魏徵也成了唐太宗的懷疑物件。

    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唐太宗開始懷疑魏徵之時,已經作古的魏徵也淪入了牆倒眾人推的境地。隨即便有人舉報魏徵生前每次向唐太宗諫言時都會保留副本,事後親自交給彼時的史官褚遂良,並叮囑褚遂良不要遺漏等等。個人甚至認為,這個舉報之人很可能就是褚遂良本人。這一悶棍給唐太宗砸得不輕!唐太宗一直將魏徵視為了諍臣典範併到處宣揚,可這件事至少說明魏徵犯言直諫很可能是為了沽名釣譽!再聯想起當初魏徵從隱太子李建成麾下改換門庭的歷史,同樣是先假意不從、最後又從了,同樣是沽名釣譽!

    這不僅讓唐太宗丟了面子,也丟掉了裡子。一個自己如此信任、如此器重的諍臣,居然是個沽名釣譽之徒!唐太宗已經出離憤怒了……不管魏徵是否牽扯進了“李承乾-侯君集謀反案”,單是沽名釣譽、欺君罔上這八個字,就已經夠魏徵喝一壺的了!因此,盛怒之下的唐太宗命人推倒了魏徵的墓碑並下令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這樣的人不配做我李世民的親家!”

    後來,唐太宗似乎也沒有查出什麼魏徵勾結侯君集的實質性證據,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了,但魏徵也算是倒了……直到兩年之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以極大的代價換去了小勝,最終也沒能滅掉高句麗。事後,唐太宗忽然又想到了魏徵,言及:“要是魏徵還活著,或許這一仗就打不起來了!”於是,唐太宗命人馳驛下旨、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併為其重新立碑,算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為魏徵摘掉了“謀反嫌疑”的帽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看到別人的戀愛會覺得自己的戀愛很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