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爆侃數碼圈
-
2 # 不可洩露天機
因為現代單反還沒有融入AI智慧識別系統。目前的測光系統是一刀切,對於有明有暗亮度差值校大的物體的確無法區別對待,哪怕是你M檔手動操作也難以取捨。
不過等有了AI智慧識別系統,這一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了。人眼畢竟是經歷了千百萬年的進化的。
因為現代單反還沒有融入AI智慧識別系統。目前的測光系統是一刀切,對於有明有暗亮度差值校大的物體的確無法區別對待,哪怕是你M檔手動操作也難以取捨。
不過等有了AI智慧識別系統,這一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了。人眼畢竟是經歷了千百萬年的進化的。
或者我們更準確的來比較“人眼可見範圍和感光元件的感光度範圍比更合理”。
簡單來說,按硬性指標比較,人眼只有幾百萬有效畫素,50mm/f4,三組三片光學結構,光圈超過2.8是瞳孔擴散,死亡,小於F32是中毒;但人的處理器更厲害,大腦指揮眼睛瞬間拍攝N張不同角度、曝光、遠近景照片,瞬間模糊計算方式堆疊合成,各種細節完爆相機,大約相當於相機的5億-12億畫素左右。
人眼看東西是視覺分片獲取資訊後在大腦中合成處理後的結果,是瞳孔、視網膜和大腦迅速做完以不同光圈拍照+拼圖+HDR在短時間內的快速處理了,在移動注意焦點這個過程,人的瞳孔會變化,相當於調光圈。也就是說,你“一次觀看”的動態範圍(大概在7級)並沒有包括完整的“藍天白雲鳥語花香”,你感受到的畫面是後期加工過的。
電子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遠不止7級(黑白負片也有9級呢)用raw拍攝照片後期經過調整,獲得10級以上反差不是問題,但是相機的寬容度太大了,於是就得到了白不白黑不黑的畫面(人眼+腦的厲害點在於看到反差不足的畫面可以"自動色階"拉大反差,所以沒經過訓練的人有時意識不到場景反差低,色反轉片被認為更適合拍攝風光照,因為它的寬容度通常只有5級,因而畫面反差更大。
此外,在感光元件“眼”裡,所有的訊號都是一樣的,無法把感光元件捕捉到所有訊號全部記錄,所以只能在機器內預先壓縮,而人眼則是全方位、多角度處理,所以看上去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