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君年譜》正是茅以升以妻子之名寫成的自傳,背後暗藏了最熾熱的感情。
一、雖是媒妁之言,茅以升有幸一見鍾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於江蘇丹徒,自由好學上進,善於獨立思考。
十歲那年,端午節家鄉舉行賽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摩肩接踵,大家都站在視角最好的文德橋上。當時,茅以升拉肚子,所以沒有去看比賽,沒想到橋上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從小心思細膩的茅以升,很難接受這樣的不幸。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出最大的橋。
自那以後,每當看見橋他都要到橋下看一看。
茅以升的妻子戴傳蕙與其相伴一生,感情繾綣。
茅以升謙遜儒雅、滿腹經綸;戴傳蕙知書達理、氣度嫻雅。
婚事是完全的父母之命,但他們的婚姻卻是封建社會里,開得驚豔眾人的薔薇。
戴家茅家,有親戚關係。
戴傳蕙的三嬸是茅以升的姨媽,算起來二人稱得上是遠親。
正是透過這位姨媽的撮合,二人結下姻緣,攜手一生。
雖是父母之命,戴傳蕙臉龐圓潤甜美,雙眸動人含情,茅以升初次見面就相中了這位姑娘,越看越喜歡,對這門婚事自是正中下懷。
1912年,茅以升18歲,在揚州小東門粉粧巷戴府與戴傳蕙成婚。
《蕙君年譜》中記載:“六月十九日申時,我往戴府,成禮,登堂時燈燭輝煌,賓朋引領,蕙君衣輕縠,曳羅裙,雲髻蛾蛾,容光煥發,我和她行禮時,目眩神移,莫知所措。”
二、雖是父母之命,二人婚姻倒也皆大歡喜
結婚時,茅以升送給妻子一本沈三白的《浮生六記》做禮物。戴傳蕙望著眼前俊朗的男子,眉目清秀,炯炯有神,心裡不勝歡喜,愛慕之情油然而生!
婚後二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不久後便有了長子茅于越。
不久後,茅以升回到唐山路礦學堂繼續完成學業。因成績優異,他被清華學堂官費報送赴美留學,二人不得不再次異地而居。
戴傳蕙孤身一人,帶著長子在婆家過著大院生活。
茅以升沒辜負國家和親人對他的期望。在外求學的日子裡,他一直潛心研讀,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分居兩地的人都為同一件事情幸福和愉悅。
茅以升在美國的時候,戴傳蕙每月與孩子僅用兩元,生活時常窘迫,茅以升也無力接濟。
日子雖是清苦,戴傳蕙毫無怨言。
夫妻二人常以書信往來,互訴思念之情。
一年秋天,戴傳蕙寄給茅以升一封信,內附一張自己身穿羅裙獨坐橋頭的照片。照片背後親筆書寫杜甫詩“月夜”中的兩句:“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此事茅以升在《蕙君年譜》中回憶說:“為之惆悵不已。此照我影印多中貞,以一張懷藏夾中,不時取出對看,紙上溫存。有一次蕙君來書,提到唐詩‘閨中少婦不知愁’,雲‘為何不知?’”夫妻情深,可見感人。
三、茅以升為亡妻寫出十萬字年譜
1967年,戴傳蕙病逝,茅以升傷痛不已,喪妻之痛久久難以平復。
1970年,戴傳蕙離開已有三年,為紀念逝去的妻子,也為留給後人一份紀念,茅以升決定以妻子之名寫有自傳。
《蕙君年譜》編著時長一年有餘,書中從戴傳蕙19歲寫至終年73歲,共十萬字。
著書期間,茅以升每每缺乏寫作材料時,為了避免失誤、保證內容真實,記憶模糊的地方便會向親人確認其中細節。他時常為推敲一個字句冥思苦想,用手指敲打桌子,換來靈感。
茅以升其人,是中國著名的橋樑工程專家。
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樑,是中國土力學科的創始人和倡導人。
可以說,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茅以升背後,少不了戴傳蕙的支援。
《蕙君年譜》的完成,不僅為家人,更為中國科學史,為後來茅以升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歷史資料。
《蕙君年譜》正是茅以升以妻子之名寫成的自傳,背後暗藏了最熾熱的感情。
一、雖是媒妁之言,茅以升有幸一見鍾情
1896年,茅以升出生於江蘇丹徒,自由好學上進,善於獨立思考。
十歲那年,端午節家鄉舉行賽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摩肩接踵,大家都站在視角最好的文德橋上。當時,茅以升拉肚子,所以沒有去看比賽,沒想到橋上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從小心思細膩的茅以升,很難接受這樣的不幸。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出最大的橋。
自那以後,每當看見橋他都要到橋下看一看。
茅以升的妻子戴傳蕙與其相伴一生,感情繾綣。
茅以升謙遜儒雅、滿腹經綸;戴傳蕙知書達理、氣度嫻雅。
婚事是完全的父母之命,但他們的婚姻卻是封建社會里,開得驚豔眾人的薔薇。
戴家茅家,有親戚關係。
戴傳蕙的三嬸是茅以升的姨媽,算起來二人稱得上是遠親。
正是透過這位姨媽的撮合,二人結下姻緣,攜手一生。
雖是父母之命,戴傳蕙臉龐圓潤甜美,雙眸動人含情,茅以升初次見面就相中了這位姑娘,越看越喜歡,對這門婚事自是正中下懷。
1912年,茅以升18歲,在揚州小東門粉粧巷戴府與戴傳蕙成婚。
《蕙君年譜》中記載:“六月十九日申時,我往戴府,成禮,登堂時燈燭輝煌,賓朋引領,蕙君衣輕縠,曳羅裙,雲髻蛾蛾,容光煥發,我和她行禮時,目眩神移,莫知所措。”
二、雖是父母之命,二人婚姻倒也皆大歡喜
結婚時,茅以升送給妻子一本沈三白的《浮生六記》做禮物。戴傳蕙望著眼前俊朗的男子,眉目清秀,炯炯有神,心裡不勝歡喜,愛慕之情油然而生!
婚後二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不久後便有了長子茅于越。
不久後,茅以升回到唐山路礦學堂繼續完成學業。因成績優異,他被清華學堂官費報送赴美留學,二人不得不再次異地而居。
戴傳蕙孤身一人,帶著長子在婆家過著大院生活。
茅以升沒辜負國家和親人對他的期望。在外求學的日子裡,他一直潛心研讀,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分居兩地的人都為同一件事情幸福和愉悅。
茅以升在美國的時候,戴傳蕙每月與孩子僅用兩元,生活時常窘迫,茅以升也無力接濟。
日子雖是清苦,戴傳蕙毫無怨言。
夫妻二人常以書信往來,互訴思念之情。
一年秋天,戴傳蕙寄給茅以升一封信,內附一張自己身穿羅裙獨坐橋頭的照片。照片背後親筆書寫杜甫詩“月夜”中的兩句:“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此事茅以升在《蕙君年譜》中回憶說:“為之惆悵不已。此照我影印多中貞,以一張懷藏夾中,不時取出對看,紙上溫存。有一次蕙君來書,提到唐詩‘閨中少婦不知愁’,雲‘為何不知?’”夫妻情深,可見感人。
三、茅以升為亡妻寫出十萬字年譜
1967年,戴傳蕙病逝,茅以升傷痛不已,喪妻之痛久久難以平復。
1970年,戴傳蕙離開已有三年,為紀念逝去的妻子,也為留給後人一份紀念,茅以升決定以妻子之名寫有自傳。
《蕙君年譜》編著時長一年有餘,書中從戴傳蕙19歲寫至終年73歲,共十萬字。
著書期間,茅以升每每缺乏寫作材料時,為了避免失誤、保證內容真實,記憶模糊的地方便會向親人確認其中細節。他時常為推敲一個字句冥思苦想,用手指敲打桌子,換來靈感。
茅以升其人,是中國著名的橋樑工程專家。
他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樑,是中國土力學科的創始人和倡導人。
可以說,事業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茅以升背後,少不了戴傳蕙的支援。
《蕙君年譜》的完成,不僅為家人,更為中國科學史,為後來茅以升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