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人的歷史
-
2 # 船伕
袁紹算得上英雄,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當初極力貶低袁紹的曹操一定想不到自己的名聲比他還不如。
庶出子的逆襲嫡長子繼承製源於商朝,在商朝女性地位極高,最典型的就是在祭祀上女子享受男子一樣的待遇,中國第一位女元帥——婦好(注意不是將軍,而是指揮將軍的元帥),就是商朝時期的人物。那個時候子憑母貴,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有繼承權。商朝被滅後,女性社會地位被極力打壓,但嫡長子繼承製被保留了下來,從原先的子憑母貴變為母憑子貴,沿用千年。
袁紹作為其父袁逢的庶出子,從他後來被過繼給早卒的伯父袁成,就可以看出來很不受家裡人待見,因為袁成早卒,官位只做到了左中郎將,說白了沒有啥政治遺產。但即使是這樣,袁紹憑藉著自身努力,獲取了在官場的寶貴人脈,也積累起不可忽視的聲望!即使大家都有一個誤解,認為袁術是嫡子,在袁氏家族中地位要比袁紹高很多,其實他倆差不多,半斤對八兩吧。
真正袁氏第五代的領軍人物是他們的哥哥——袁基,他不僅承襲的父親袁逢的爵位,而且官至太僕,為九卿之一,只比三公低了一級。如果不是後來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導致董卓一目之下屠了袁氏滿門!袁紹和袁術根本就很難有出頭之日,袁基憑藉官位和在氏族中的地為,只要一句話,他倆就要乖乖聽著。
而董卓進京,袁紹和袁術逃走起兵,為何袁氏一門沒有人逃走,原因也值得深思,好的話是成就一門忠烈的美名,腹黑一點的就是袁紹和袁術借董卓之手“黑死”了一直壓著他們的大哥!用心觀察一下,在起兵討伐董卓之初,袁紹和袁術可是一夥的,袁紹是盟主,袁術負責後勤,不是信得過的人,怎麼會讓他負責糧草。
袁術兄弟反目恰恰就在袁基死後,因為此時袁術成為了嫡長子,他應該自認為鹹魚翻身,取代袁基號令袁氏一族,可惜袁紹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兩兄弟最後才會鬧的那麼僵,甚至反目成仇!但不管怎樣,袁紹最終完成了庶出子的逆襲,成為亂世中的霸主之一。所以說袁紹沒心機,呵呵了。
應不應該管天子袁紹另外一個被詬病的地方就是沒有去挾天子,給了曹操機會。其實關於應不應該挾天子這點本身就值得推敲!一千多年後的元末,朱元璋就曾面臨和袁紹相似的問題,到底救不救出於水深火熱的小明王呢?當時朱元璋最信任的謀士之一劉伯溫就勸道:“幹嘛要救,該自己請回個領導夠你頭痛的!”(後來朱元璋果然頭痛的要命,不得不私下解決了小明王)
發現了麼,這句話和袁紹當初反駁謀士去救漢獻帝是不是驚人的相似!你可以說袁紹無謀,但你總不能說劉伯溫白痴吧?所以挾天子有好處也有壞處,當時對於袁紹來說很雞肋,因為袁紹實力最強,只要穩紮穩打,統一北方,天下指日可待。他應該巴不得其他諸侯搶來搶去把漢獻帝搞死才好呢!
官渡之戰大意了這點沒啥好反駁的,袁紹從發動這場戰爭就是個錯誤!而且是戰略錯誤,因此給了本來註定失敗的曹操翻盤機會,至於後來的燒糧草,都是戰術上的問題,這種錯誤就連諸葛亮也犯過!曹操後來在赤壁也犯了和袁紹一樣的戰略錯誤!
所以說在整個三國時期,袁紹雖然很難說是頂尖的梟雄霸主,但至少也是中人偏上之資!
-
3 # 威哥看歷史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至袁紹,五世三公,空前絕後。
曾任西園八校尉首領,反董卓聯合軍盟主,佔據天下十三州中的四州,一度為漢末最強軍閥,官渡之戰敗於曹操大傷元氣,倉亭之戰後一蹶不振,死後諸子內訌均為曹操所滅。 出身名門 深孚眾望 從袁紹爺爺的爺爺袁安開始,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
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雖然袁紹是庶出,但因為過繼給了伯父袁成,就成了袁家這一代的老大哥,在家族中地位飆升。加上他長得很有派頭,從小受到了家族長輩的喜愛。小時候和發小曹操一起調皮搗蛋,十幾歲就做了郎官,不到二十歲就當上了濮陽縣長。做縣長不久,因嫡母病故,服喪三年期滿後想起當年父親去世時自己還小沒能服喪,決定補上。前後共六年的服喪使他名滿天下,朝廷徵召他出來做官,他拒絕,隱居洛陽。 說他是大孝子吧,可她的生母去世他可什麼表示都沒有,雖然按照封建禮法這也合乎規矩(嗯,封建禮教沒人性),可我們還是有理由懷疑他只是為了積累政治聲望在作秀。
再看看他的隱居地點——洛陽!呵呵了啊。冷笑歸冷笑,袁紹在隱居期間始終和被宦官集團狠狠打壓的名士政治犯們來往,即使被族長太傅袁槐嚴重警告也依然故我。無論是出於公義,還是為了自己的進行的政治投機,這份勇氣和眼光都值得敬佩。
謀誅宦官 董卓得利 黃巾之亂爆發,朝廷迫於壓力,名士政治犯們的受到的迫害被解除。袁紹看準機會終於決定出山。憑藉著家族勢力和多年來苦心積累的聲望,袁紹的仕途一帆風順,既有漢靈帝賞識,又有大將軍信任,士族無不稱道。整個京城,和袁紹不對路的,就只剩下了宦官集團。
袁紹很會勸人,能夠把自己想幹的事變成領導想幹的事(記住這個特點),何進哄被他哄得團團轉,既給他當擴音器,又給他當槍使。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立馬帶兵衝進宮去殺了個痛快。 東漢王朝的兩根支柱——外戚、宦官經此一役同歸於盡。按說,此時的形勢對袁紹相當有利,只要把皇帝控制住,天下唾手可得。可袁紹居然光顧著熱火朝天砍沒留鬍子的傢伙,尋找皇帝這事兒壓根兒就沒重視起來。皇帝好死不死的落到了奉何進生前命令進京的西涼軍閥董卓手裡。
董卓剛進京時,有一個明白人叫鮑信的對袁紹說:“董卓帶著這麼多小弟來,居心叵測,再不趕緊收拾他,我們就被動了。如果現在趁他長途行軍,車馬勞頓,攻他個措手不及還來得及。”可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裡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鮑信寒心,抽身而去。 丟了皇帝可以說是意外,丟了時機可以說是謹慎,可袁紹白白在何進手底下混了這麼久,竟然眼睜睜看著何進的原班人馬被董卓拉了過去。 這下董卓太有資本驕橫了,想要廢了劉辯立劉協為帝,以樹立他個人的權威。他牛氣哄哄地對袁紹說:“選天子,應該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劉協看著還不錯,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後裔也就沒有什麼留下的必要了。” 袁紹大怒,針鋒相對地說:“江湖上帶小弟的大哥,難道只有你姓董的嗎!”說完拿著刀,向董卓不客氣地拱了拱手,揚長而去。
看到了吧,袁紹這個人多有意思,人家立足未穩的時候他害怕,人家站穩腳跟了他反倒來了勇氣! 董卓當時就想剁了袁紹,但有人勸董卓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得了的,袁紹這貨不識大體,可畢竟他們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剁了他容易出事兒多麻煩,不如給他個太守噹噹,也就沒事兒了。雖然後來證明這是個餿主意,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董卓剛掌權的時候還是比較聽得進去勸的,就給了袁紹一個渤海太守做。 討伐董卓 攻滅公孫 董卓只是因為佔據了京城就威風八面,擅行廢立。
各路諸侯都想,你有小弟,我們就沒有嗎?於是便有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由於袁紹被推舉為反董聯合軍盟主的緣故,很多人以為這時的袁紹已經很有實力了,其實袁紹的地盤只有一個渤海郡,還是董卓送他的。他這個盟主,掛名而已,根本誰也管不了(包括他的弟弟袁術)。各路諸侯勾心鬥角、離心離德導致反董聯盟瓦解,讓袁紹負這個責任那可真是抬舉了他。
袁紹當然也有閃光點,他能折節下士,於是吸引了很多人來投奔他。寧死不屈,面對公孫瓚騎兵的衝擊時他親臨一線絕不肯躲避,才有了反敗為勝。只要是順著他的人,他都待之甚厚,所以即便在他死後,誓死效忠於大不如前的袁家的人都不少。可這些優點卻使他沾沾自喜,也使他吸引來的人越多,坑的人就越多。實際上,袁紹的表現在當時的名門子弟中已經是可圈可點,無與倫比的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用在袁紹身上再恰當不過,一個家族安享富貴太久,就會導致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吹捧的人太多,成績被放大,缺陷都被掩蓋,變得只能仰望星空,再也不能腳踏實地了。
-
4 # 以史為鑑
袁紹作為三國時期最有名的富二代、敗家子,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基本上完美體現出了老百姓心中對於當時富二代的種種想象:什麼志大才疏,優柔寡斷,不能容人,不聽諫言。。。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袁紹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來看看史書上記錄的袁紹的一生。
一、年少有為袁紹出生於四世三公之家的汝南袁氏,論家庭背景在整個大漢也是數一數二;論袁紹的身材相貌:“紹有姿貌威容”也是相貌堂堂;有權有勢有相貌也就罷了,袁紹還有才華。
二十歲左右的袁紹就已經稱為濮陽長,做官已經有了清名,前途一片光明。這時候趕上袁紹母親去世,袁紹辭官守孝三年,之後又補父喪三年。在這六年中,袁紹雖然在家不出仕,但暗中結交豪傑,積極準備對付宦官,聲勢很大。
最後被中常侍趙忠知道了,質問袁家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
袁紹叔父袁隗幾次責備袁紹說:“袁家遲早有一天毀在你手裡!”袁紹沒辦法,就乾脆響應大將軍何進的徵召,當了何進的親信。
二、剷除宦官袁紹在何進麾下還是地位很高,而且袁紹也給何進出了許多好主意。
但是何進被皇后所誤導,猶豫不決,當斷不斷,最後被宦官騙進皇宮反而丟了性命。最後袁紹率軍殺進皇宮殺光了宦官替何進報仇。
但是這個時候董卓已經率領大軍進京了,搶先迎接了漢少帝,不然憑藉袁紹的功勞絕對可以稱為首屈一指的大權臣
三、討伐董卓也正是因為袁紹手裡有點兵,而且剷除宦官立下大功。所以在董卓打算廢立皇帝的時候,群臣噤聲,只有袁紹敢和董卓對著幹。
倆人一度鬧到拔劍對峙的局勢。《三國演義》中就把這一段演繹為經典的袁紹對陣董卓。
董卓:我要廢少帝立陳留王,誰有意見?
群臣:呃,不敢有意見……
袁紹:少帝沒犯錯啊,更何況你憑啥廢立皇帝?
董卓大怒,拔劍:你敢質疑我?是嫌我的劍不鋒利嗎?
袁紹亦拔劍:天底下難道只有董公的劍利嗎?
群臣:有話好好說,不要一言不合就單挑啊。
袁紹別看現場牛皮哄哄,一出門馬上腿軟,怕董卓事後算賬,立馬撒丫子就跑了。
跑到外地後袁紹覺得董卓管不了自己於是開始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董卓一氣之下就把留在洛陽的袁家全給砍了。
袁隗:我當年說啥了?袁家果然破滅在這小子手上了。
四、雄霸一方袁家破滅之後,袁紹作為袁家僅存的代表,也是最有名氣的代表,受到大量袁氏門生的人才效忠。
於是在大量人才的幫助下,袁紹入主冀州,從一個逃犯直接稱為雄霸一方的霸主級存在。也是當時除董卓外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可惜袁紹只想著割據一方,甚至自己也想稱帝,對於天下糜爛的局勢壓根沒啥想法。麾下謀士提出迎接漢獻帝的時候,袁紹的第一想法竟然是:我這我說了算過的好好的,憑啥給我找個領導?
等到曹操迎接漢獻帝之後,開始打著漢獻帝的旗號分封諸侯,袁紹又嫌給自己封的官太小。
袁紹此時的格局和胸襟狹小可見一斑。
五、身死家滅袁紹雖然看起來很強大,但是在當時還比較弱小的曹操看來,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很不幸,曹操對袁紹的評價還是很正確的。
袁紹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屢屢有高光時刻,佔據冀州有家有室之後反而昏招迭出。袁紹對於孩子各自任命,結果引發內部爭奪繼承權,麾下謀士也紛紛站隊。導致內部嚴重不合。
在對付大敵曹操這一點上,更是把一把好牌給打的稀爛。最後官渡一戰用人極其失敗,慘敗回去之後本來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可惜袁紹心胸狹窄,根本不具備百折不撓這種成大事者必備的品質,最後也只能氣的吐血而亡。
所以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雖然有許多不合史實的地方,但是對於袁紹,《三國演義》說的很對。最後就用羅貫中的詩詞來總結袁紹的一生吧: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
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
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回覆列表
袁紹是當時的風雲人物,他出身於世族大家,在漢朝衰微董卓作亂之際,首倡義兵,成為諸侯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其後經過多年的經營佔有四州之地,身邊的良臣謀士、猛將精兵如雲,可謂盛極一時,大有左右當時政治局面之勢。 然而由於其自身剛愎自用,驕傲自滿的致命弱點,袁紹終於被力量比他小的多的曹操消滅,沒能成就大事。歸根結底還是袁紹自己的能力不夠,格局太低造成的。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善聞而不能納”,“社稷傾覆,非不幸也”,道出了他失敗的根本原因令人信服。
四世三公,剿滅閹黨袁紹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漢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勢力威震天下。袁紹相貌英俊威嚴,能夠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賢士,所以很多士人都來依附於他。曹操少年時代就與他交往,二人關係密切。袁紹從大將軍掾屬升任侍御史,又逐漸升任中軍校尉,官至司隸校尉。 漢靈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長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劃誅滅眾宦官,太后不同意。何進於是徵召董卓進京,想以此脅迫太后同意他的計劃。中常侍、黃門這些宦官聽說後,他都跑到何進那裡去謝罪,說任憑他處置。當時袁紹勸何進就趁這個機會處置掉這些宦官,相勸再三,何進始終沒能聽從。同時何進命令袁紹派遣洛陽富有計謀的武吏監察監督眾宦官,又命令袁紹的弟弟虎賁中郎將袁術挑選溫和忠厚的虎賁衛士兩百人,準備進入宮中,代替手執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門。 於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託太后詔令,召何進入宮議事,趁機殺掉何進,宮中大亂。袁紹袁術兄弟便殺死了所有作亂的太監,無論年紀大小,沒有鬍鬚的人也被當做宦官殺掉,被殺死的有兩千餘人。袁紹又率兵追擊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部跳進黃河自殺,於是漢少帝又返回皇宮。
避禍而逃,渤海起兵董卓叫來袁紹,在朝會上與他商議想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為帝。這時袁紹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紹假裝答應說:“這是大事,應當出去和太傅商議一下。”董卓說:“劉氏種不值得再留下來了。”袁紹沒有回答,持佩刀側身施禮而去,袁紹出去後便逃離洛陽奔向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顒等人,都是一時名士,董卓很信任他們,但他們卻暗中為袁紹出力,於是勸董卓說:“廢立皇帝這樣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紹不識大體心中恐懼,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麼別的想法。現在急著懸賞捉拿他,一定會發生變故,袁氏四代人施人恩德,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們收攬豪傑聚集徒眾,各地英雄再趁勢而起,那崤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就不是您所擁有的了。不如赦免他,並任命他做一個郡守,那袁紹就會因免於罪責而高興,就一定不會有什麼憂患了。” 董卓認為他們說的很對,於是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它為邟鄉侯。袁紹於是憑藉渤海郡起兵,準備用這支軍隊誅滅董卓。
沮授之謀,天下之主從事沮授勸袁紹說:“將軍您二十歲入朝為官,很快就名聲傳遍海內;值君主廢立之際,便迸發出忠義之心;從洛陽單寄出奔,則是董卓心懷恐懼;渡過黃河北上,則使渤海一郡全部服從。發動一郡的將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區,名聲顯揚天下。雖然黃巾軍奸詐作亂,黑山軍囂張跋扈,但您如果舉兵東向,則青州可以平定;回師討伐黑山,則張燕可以消滅;揮師轉頭北征,則公孫瓚一定敗亡;兵鋒威懾戎狄,則匈奴一定俯首稱臣。縱橫大河以北,全據四州之地,收攬天下英才,手握百萬之眾,到西京長安迎回天子大駕,恢復洛陽的皇家宗廟,號令天下,討伐尚未收復的地區,憑藉這樣的資本與對手一決高下,哪一個能與您匹敵?如此經營幾年,成就這樣的功業不算困難。” 袁紹聽後高興的說:“這正是我的心願。”袁紹立即上表朝廷,奏請沮授為監軍、奮威將軍。
號令天下,威懾天下董卓派遣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帶著獻帝的詔書勸說袁紹歸順,袁紹讓河內太守王匡將他們殺掉。董卓聽說袁紹佔據了關東地區,便把袁紹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殺掉。在這個時候,天下豪傑之士大多歸附袁紹,都想要為他報仇,各州郡蜂擁而起,沒有一個不是藉著袁紹的名義起兵。 這時韓馥心生畏懼,去見袁紹請求讓他離開冀州,然後便去依附張邈。後來袁紹派使者到張邈那裡,由於商議一些重要事情時,使者與張邈貼近耳語。當時韓馥在座,認為他們在算計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廁所自殺了。
先機已失,禍患早藏當初天子的廢立,不是袁紹的意思,等到獻帝在河東的時候,袁紹派穎川人郭圖為使者去朝見獻帝,郭圖回來後勸袁紹將獻帝迎到鄴縣,袁紹沒有同意。正好趕上曹操奉迎獻帝,建都許縣,收復黃河以南地區,關中眾將全都歸附。袁紹後悔沒把獻帝控制在手中,想讓曹操把獻帝遷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曹操拒絕了袁紹的要求。 於是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又轉為大將軍,袁紹辭讓掉侯爵沒有接受。不久袁紹在易京滅掉公孫瓚,吞併了他的部眾。又讓長子袁譚出去擔任青州刺史,沮授勸諫袁紹說:“這樣做一定會引發禍亂。”袁紹不聽說:“我想讓幾個兒子各自佔據一個州。”於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兒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
有謀無斷,錯失良機這時袁紹擁有將士幾十萬,以審配、逢紀掌管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主要謀士,顏良、文丑為將帥,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準備進攻許縣。 在此之前,曹操派遣劉備到徐州抵禦袁術。袁術死後,劉備殺掉徐州刺史車胄,率軍駐紮在沛縣,袁紹派遣騎兵去幫助他。太祖派遣劉岱、王忠率軍進攻劉備,沒能取勝。建安五年,曹操親自東征劉備。這時田豐勸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推辭說兒子正在生病,沒有答應。田豐舉手杖敲著地面說:“遇到這樣難得的機會,卻因為嬰兒的病而失掉,可惜呀!”曹操到沛縣大敗劉備,劉備逃走投奔袁紹。
官渡交兵,不納良謀袁紹進軍黎陽,派遣顏良到白馬攻打劉延,沮授又勸諫袁紹說:“顏良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雖然驍勇,但不能讓他獨當一面。”袁紹不聽。曹操率軍救援劉延,與顏良交戰,打敗其軍,斬殺顏良。袁紹率大軍渡過黃河,在延津以南修築壁壘,派遣劉備、文丑前來挑戰。曹操擊敗他們,斬殺文丑,曹操兩次戰鬥都殺掉袁紹大將,袁軍上下大為震動。曹操回軍官渡,沮授又建議袁紹說:“我軍人數眾多而果敢強勁不如敵軍,敵軍糧食缺少而物資儲備不如我軍,敵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穩重持久。我們應當慢慢的與他相持拖延時間。” 袁紹不肯聽從,於是袁軍連線營寨漸漸向前推進,逼近官渡,雙方交戰,曹操軍失利,又退回壁壘堅守。袁紹命將士修建樓櫓,推起土山,居高臨下向敵營中發射弓箭,曹操營的將士全要用盾牌遮掩,心中非常恐懼。 曹操於是命令將士製造發石車,用石頭攻擊袁軍的樓櫓,將它們全部摧毀。袁軍將它稱之為霹靂車。袁紹命令將士挖掘地道,想從地下襲擊曹操的軍營。曹操便命將士在營內挖掘長溝抵禦,又派出奇兵襲擊袁紹的運糧車隊,大敗押運部隊,把糧食全部燒掉。
烏巢之敗,單騎而逃曹操與袁紹長時間相持,百姓疲憊睏乏,很多人背叛響應袁紹,軍糧缺乏。正好這時袁紹派遣將軍淳于瓊等人率領兵眾一萬餘人向北去接應運糧車隊,沮授勸袁紹說:“可以再派遣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在運糧車隊的外圍護衛,以阻斷曹操的抄掠。”袁紹仍然不聽從。淳于瓊與運糧車隊匯合後駐紮在烏巢,距離袁紹大軍四十里。 曹操於是留下曹洪守衛大營,親自率領步騎兵五千人,趁夜偷襲淳于瓊。袁紹派遣騎兵救援,被曹操的軍隊擊敗逃走。曹操擊潰淳于瓊等人的軍隊,將他們全部斬殺,曹操率軍返回,還沒到大營,袁紹將領高覽、張郃等人率部眾投降。袁紹的軍隊全線潰敗,袁紹與袁譚單騎乘馬逃走,渡過黃河。袁紹殘留下來的部隊假裝投降,曹操將他們全部活埋。沮授沒有來得及隨袁紹渡過黃河,被曹操軍抓住送到曹操面前,曹操給予他優厚的待遇,沮授後來謀劃逃回袁紹那裡,因此被曹操殺死。
田豐之死,袁紹之妒當初袁紹率大軍南下,田豐勸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沒有規律可循,他的兵眾雖少,但不能輕視。不如用打持久戰的策略對付他,將軍您佔據著山河之固,又有四個州的人眾。對外交結天下英雄,對內發展農耕、訓練軍隊,然後挑選精銳將士,分頭組成騎兵,針對敵人的薄弱之處輪番出擊,以騷擾他的黃河以南地區。如果他救援右邊就襲擊他的左邊,救援左邊就襲擊他的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能安居,這樣做我們沒費什麼力氣,而敵人已經睏乏,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坐收勝利。現在你放棄穩妥的廟勝之策不用,想透過一次戰鬥來定勝敗,假如不能成功,後悔就來不及了。” 袁紹不肯聽從,田豐又懇切直諫,袁紹大怒認為他是動搖軍心,便將田豐用刑具索上關押起來。袁紹軍隊戰敗以後,有人對田豐說:“這下您一定會被重用。”田豐苦笑道:“我軍如果取得勝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現在我軍失敗,我恐怕要被殺了。”袁紹回來後對左右說:“我沒有采納田豐的建議,果然被他恥笑。”於是將田豐殺掉。 袁紹表面寬容優雅,有才幹氣度,喜怒不形於色,而內心很愛猜忌,都像這件事情一樣。
盛世難復,有始無終冀州許多城邑都背叛袁紹,袁紹又進軍攻擊平定了他們。自從兵敗官渡之後,袁紹便患病不愈,建安七年,憂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