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跳舞

    不是,小李杜”指唐代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小李杜”之於晚唐詩壇的作用,我們總是不禁要拿來與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類比,如果說李白、杜甫共同創造了盛唐詩歌的一個幾乎無可企及的巔峰,那麼李商隱和杜牧則在晚唐業已沒落的詩風中添上瑰麗的一頁.

  • 2 # 1979聼雨観雲

    杜牧出身於世業儒學之家,繼承和發揚了祖父杜佑的經世致用之學,一生滿懷濟世之情,關心國家時局政治,他賦詩明志,著文上書,積極向當權者獻計獻策。但殘酷的現實卻是:知己者不與同志(牛黨),同志者不與相知(李黨),在這種錯位中,杜牧官場困躓,導致他一生情感起伏迭宕。關於他的思想,古今研究者從不同方面多有研析,本文試以詩歌為媒介,探析其一生思想軌跡,並對前人的一些觀點提出不同意見。

    杜牧的憂國憂民,並不僅僅停留在徒傷悲的層面上,他在詩中明確表示“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急切地詢問“誰其為我聽”,豪壯地表示“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徵”。他引賈誼為知己——或者說,他以賈誼自比,委婉地表示:自己有治國之才,願為國效力。

    詩人這種青年時期就樹立的經國濟世的願望,經中年、到老年,雖然中間有過彷徨,但終一生,都是他思想中的主流。

    經國濟世和出世任情這兩種矛盾的思想在開成四年杜牧赴京任左補闕職途中所作詩中表現最為明顯,由於思想的交鋒,情緒湧動,在赴仕途中的這一短暫時期內,詩人所作的有據可考的詩竟多達二十首。 這種起伏迭宕的思想貫穿於整個赴任途中,正是杜牧的經國濟世和出世任情兩種思想此消彼長的結果,此後的《丹水》、《途中作》、《和州絕句》等詩中皆有表現。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7”。歷來文人都十分珍視自己的作品,唐白居易更是在生前就整理自己的詩稿。杜牧卻在臨終時自毀大量詩稿文稿,並自撰墓誌銘,可見其心灰意冷之至。

    “詩言志”,從杜牧的詩作中,我們可以窺見他思想的一些端倪,瞭解他的情感趨向。但僅從其詩歌探其一生思想軌跡,難免有不周之處,若要全面解析杜牧,還需做更多方面的研究。

  • 3 # 水流芳2019

    ————————————————————————

    1.出身高富帥

    ………………………………………………………………………

    在唐詩的朋友圈中,杜牧是個很“高冷”的人。論出身,他可以秒殺其他一眾人等。京兆杜氏從晉到唐都是名門望族,當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說法,他的爺爺杜佑還是宰相。杜牧小時候住什麼樣的房子,“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京城內環豪宅,在市郊還有樊川別墅,頂級奢華裝修,杜牧就在那裡玩大的。

    可惜有高富帥的身子,沒有高富帥的命。杜佑在他十歲時去世了,接著他的父親也過世了。沒了靠山,杜牧只得搬出別墅,生活水準一落千丈,差一點去街頭要飯了。

    ————————————————————————

    2.嫌棄白居易俗氣

    …………………………………………………………………………

    杜牧跟元白都不對路,還公開寫文章罵過他倆。一方面元白文人相輕,給杜牧的朋友下絆子,另一方面他們的“元白體”,杜牧很看不慣,覺得“三俗”。

    晚唐著名詩人杜牧那樣,以晚輩身份而鄙視比自己更有名的詩人白居易的情況,實在不多。

    杜牧不是自負自大、妒賢嫉能的詩人,相反,他是一個頭腦清醒、喜揚人善、心胸寬闊的人。無論是前輩詩人還是同齡詩人,都有多位曾經得到過杜牧的高度讚揚。

    例如,對前輩詩人杜甫、韓愈,他有“杜詩韓文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兩句詩。對稍早於自己的李賀,同齡人李商隱、張祜等詩人,他都曾經毫不吝嗇加以讚美。

    但是,杜牧在《獻詩啟》一文中,表明自己創作詩歌的態度是:

    “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綺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

    明眼人不難看出,其中“習俗”指的是元稹、白居易的“元和體”。

    對於元稹、白居易,時人曾有“元淺白俗”的譏評。好友李戡病死之後,杜牧為其撰寫墓誌銘,其中轉述李戡的觀點,“…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鮮豔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於民間,疏於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這種觀點,既然杜牧鄭重其事將它寫進了墓誌銘,就說明,這不僅是亡友的觀點,也是杜牧本人的觀點。可見,杜牧對元稹、白居易的詩歌是很不感冒的。

    ————————————————————————

    3.看不上白居易人品

    …………………………………………………………………………

    杜牧之所以那樣極力排斥元稹、白居易的詩歌,除了不欣賞他們過於淺顯、通俗的語言風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元稹、白居易為人處事的強烈不滿。具體地說,主要是元稹、白居易曾經壓抑過杜牧所欣賞的詩人張祜。

    長慶年間,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時,張祜到杭州,希望白居易能貢舉自己去參加進士考試。不料,白居易在經過一番考試之後,取另一個舉子徐凝為解元,並沒有取當時已經名滿江南的張祜為解元,以至於張祜日後未能考中進士。因此,張祜一無所獲,黯然離開京城,過他寄人籬下的生活,一生都以白衣身份四處漂泊。

    杜牧雖然直到做池州刺史時,才跟張祜第一次會面。但是,他對張祜的詩歌才華,早已心生敬佩。見面後,複意氣相投,很快成為好朋友。因此,杜牧對元稹、白居易非常不滿,感情的天平始終向張祜一邊傾斜。

    杜牧《寓懷寄蘇州劉郎中》詩,就遭元稹阻撓一事,為張祜鳴不平,“天子好文才自薄,諸侯力薦命猶奇。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登池州九峰寄張祜》詩,則是就遭白居易壓抑事,對張祜進行安慰:“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當然,杜牧之所以為張祜打抱不平,除了他的確欣賞張祜的詩歌才華之外,也跟他與張祜有著相似的遭遇和命運有關,都遭人壓抑,懷才不遇。他們的友情中,應該有惺惺相惜、同病相憐的成分。元稹、白居易這一對“情逾骨肉”的好朋友,竟然聯手緊緊扼住張祜命運的咽喉。

    人品太差了。

  • 4 # 潮打的空城

    杜牧與白居易都是唐朝優秀的詩人,對後世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但二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杜牧比白居易小了三十多歲,兩個人按理來說不應該有太多的交集,為何杜牧會對自己的前輩看不順眼呢?這主要還是與唐朝另外兩名詩人元稹和張祜有關。

    元稹與與白居易在歷史上引導過新樂府運動,在當時可以說是文壇霸主級的人物。而且他們兩個人還是鐵哥們兒。但是這倆鐵哥們兒合夥兒坑了一個叫做張祜的人。

    導火索——張祜

    張祜是何人?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他的一首《宮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這首詩可以說是描寫宮女生活最負盛名的詩之一,張祜也憑藉著這首詩名垂青史。

    那麼杜牧與白居易的過節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還要從元稹說起。

    元稹與張祜

    唐穆宗剛剛繼位的時候,朝堂正缺人才,已經退休的丞相令狐楚向唐穆宗推薦了一個人:張祜。

    唐穆宗不知道此人的底細,於是便詢問宰相元稹。元稹與令狐楚交惡,二人有黨爭,當然不會提拔令狐楚了,於是對唐穆宗說道:

    張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若獎激太過,恐變陛下風教。

    就是這麼一句話斷送了張祜的前程,唐穆宗不再考慮任用他了。

    張祜與白居易

    張祜走後門兒入仕不成,就只能憑自己的真本事了。於是他參加了科舉考試。當時他人在杭州,而杭州刺史正是大名鼎鼎的白居易。張祜與徐凝二人同為榜首,白居易便為二人出題《長劍倚天外賦》和《餘霞散成綺詩》,結果判張祜第一。張祜感到羞恥,於是離開了。事實上白居易對張祜的詩文還是非常欣賞的,曾經讚賞張祜詩文寫的好。但是因為元稹的原因,白居易還是把張祜壓下來了。

    這不得不說是白居易人生當中的一個汙點,惹來了很多的非議,其中就包括杜牧。

    張祜與杜牧

    張祜自從被白居易算計之後就斷絕了入仕的念頭,四處漂泊。而當他見到杜牧時已經劉十多歲了。

    當時杜牧擔任池州太守,張祜前去拜訪。面對當年的才子如今碌碌無為、白髮蒼蒼、如此狼狽,杜牧不禁心生憐憫之心。同時也把自己對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怨氣撒到了白居易的身上。這在《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中就可以看出來。

    這首詩主要就是表達了對不能識人盡用的白居易的不滿和對張祜的安慰。

    在頸聯,前半句杜牧就表達了對白居易的諷刺。眼睫毛就在眼前可總是看不見,就像如張祜這樣的人才在他眼前他卻不知道重用。這簡直就是在罵白居易有眼無珠了。而後半句則是在安慰張祜,大道本非身外還有什麼可求的?

    最後尾聯則是杜牧表達了自己對張祜的高度讚揚,憑藉他的千首詩詞就能藐視那萬戶侯。

    總結:杜牧與白居易交惡還是因為白居易沒有提拔張祜,令杜牧不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週年”用英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