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舍予書評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後面的句子為“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結合上下文理解此句話的含義為“父與子有什麼親情可言呢,他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母親對孩子有什麼恩德呢,孩子在她肚裡就像是放在瓶子中的一個東西,出來後就分離了,沒有任何關係。”

    孔融這個人大家想必十分熟悉,“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四歲讓梨這個典故一直為後人所稱道,那為何如此有孝心之人會提出“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這一觀點呢,我想這與孔融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東漢時期,儒學禮教成為很多人實現自己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禮教原本的意義,而孔融作為長期耳濡目染的名士,他對儒學禮教的不利一面更是瞭解,對那些以“孝”為名,殺害老實人表不平,故而不信禮教,反對禮教,這段話便是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的。

    在中國古代,儒學禮教是統治者治天下的重要理論武器,而“孝”更是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令人諷刺的是,孔融雖提出反抗儒學禮教,但在他任北海相時,為穩定社會秩序,曾以“父喪而不哀者”殺掉他人。結果他自己也被曹操借這段話按上不孝罪名誅殺之。其實從孔融誅殺他人以及被曹操所誅殺便可看出儒學禮教在當時已然變質,淪為了他人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

    孔融的這種觀點只是對當時所處時代的儒學禮教提出的反抗,在古代其實是遭到很多人批判的。且這種的觀點放在現代其實也是為中國主流價值觀所不能接受。中國是個宗族觀念比較濃厚的國家,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崛起慢慢沖淡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自我,但傳統的孝文化依然為人們的行為樹立了一個道德標準。無論如何,生你養你的是父母,是他們將愛無私的奉獻給你們,容忍你們的無知與任性,教你為人處世,陪伴你成長。究其原因,是他們對你的愛,將你當作他們生命的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揚帆遠航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