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掛羊頭賣狗肉628
-
2 # 大黑黑黑黑黑黑
今天和大家談談自律的心法。
現在「自律」這個詞似乎已經成了當下勵志青年的標配,如果你能堅持做到比如:每天跑步3km,每天早睡早起,每天堅持閱讀。那幾乎就可以秒殺掉周圍90%的同齡人。
百度百科對自律的定義是這樣的:
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透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但是,自律真的僅僅就是,在沒人要求和監督的前提下,堅持做同一件事這麼簡單嗎?如果是,那我有在堅持每天吃飯睡覺呼吸,是不是也非常自律呢?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我看來,如果給自律下一個更貼切的定義的話,應該是:
堅持在同一時間點,做某件真正喜愛,且讓自己某項具體能力持續精進的事情。
這樣就點明瞭自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然後不到3天就放棄了。因為這件事可能並不是他自己真正想做的。
或者說,他堅持自律的這時間,並沒有讓自己的某項核心能力持續提升。
因此,大多數人對自律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偏差的。
畢竟,我也是個被朋友們普遍認為比較自律的那個人,因此,先用我自己的案例來和大家講一下我理解的自律的3層含義。
第一層,為了自律而自律。
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我因為大學時候不學無術,被當時的女朋友劈腿,然後“奮發自律”想著早晚有一天就會後悔的,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100天的計劃,大概是這樣的:
每天跑操場10圈(4公里)
每天100俯臥撐
每天讀書2小時
聽起來近乎自虐的計劃,但是當時硬生生做到了。雖然那段時間讓我現在依然印象深刻,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這哪叫自律啊,明明就是賭氣。
為了賭氣而自律的自律,都是紙老虎。因此,這段“自律”的經歷,隨著我100天后找到了下一個女朋友而告終...
第二層,喜歡自律而自律。
後來,畢業後我,我唯一感激自己的就是,在那個不學無術的二流大學,讓自己養成了一個受用終身的習慣:讀書。
在北漂之後,我的小出租屋裡最多的就是書,而且以每個月4~5本的量增加。每天睡前或者週末有時間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拿起這些書翻一翻。這時候完全沒人逼我,真正就是自己喜歡,或者說是為了打發時間。
這時候的自律是不消耗意志的。甚至是主動的,迫切的,一有空餘時間就想去做的。
還真的有。
每次讀完一本好書,把自己的理解的收穫寫在備忘錄裡然後去集贊,成就感非常強。單不論目的是什麼,過程總是好的,而且這個習慣本身也在慢慢羽翼豐滿,以至於現在我幾天不讀書就覺得少了點什麼。
我慢慢明白,是否有這種感覺,就是和那種“到處找人要書單”“一時興趣要成長要努力”的三分鐘熱度同學的根本差別。
第三層,因為自律而自律。
堅持了2年之後,現在我還養成了一個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11點睡覺,早上5:30起床。然後不洗漱,先坐下來完成今天的日更。
以至於每次朋友聽到我這個訊息之後,會覺得“好厲害”“起床好早啊”,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啊,因為我睡得早唄。現在能在11點左右睡覺的年輕人著實已經不多見了。
但是,這對我來說真的是“習慣使然”,沒有任何“不得不”的感覺,因為到了11點我腦子就轉不動了。而且,大多時候,我都會是在5:30自然醒。
因為我發現人體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同一個時間點去做同一件事情,長此以往進入同頻和“習慣使然”的狀態,這種狀態非常美妙,而且高效。
比如我將來一定會走文字工作者這條路,那每天都把早上這段最寶貴的時間讓出來,給到寫作,身體也會慢慢適應,有時候“健指如飛”,有種手指頭不受大腦控制,在帶動鍵盤運動的感覺。
我突然意識到:“奧,這才是自律的最高境界。”無我,忘我,或者“不知道自己知道”
百般欣慰,經過多年的“上下求索”,終於找到了這份神功秘籍。其實“功夫不在詩外”,也不在他處,都在自己心裡。
你的心是為了自律而自律?或者是喜歡自律而自律?亦或者因為自律而自律?
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狀態。
希望你也能早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自律。
-
3 # qq飛車大臉貓
自律,是指生活中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的遵循法度,用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受外界拘束和情感支配,完全由自己的意志來行事的道德原則,往大了說是一種人格信仰,往小了說是自覺自發的行動。這種行為在古代就已經被前人總結出來並加以實行,一直流傳至今,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其實真正做起來要難得多,而能夠堅持下來的人,多是受人敬佩的成功人士 那麼如何自律呢,首先第一點:要從外界的規則上開始,在規則繁多的社會上,我們首先要自覺遵守,比如排隊買票,過馬路等紅燈這些基本的行為準則,先從小事上做起,在慢慢延伸到社會上的大事上,一點點的按照已定的規則去行事,這樣在有紀律的協助下,我們能夠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第二點: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每個人人格的重要組成,世間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因為自己不同的思想才會組成這個繽紛的世界的,那麼自我意思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是自己的想法,對一件事物的不同想法能夠活躍自己的思維,如果隨大流去看待事物的話,思想就會被帶走,那麼自我意識也不復存在了。在我們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的時候,我們的意志力也會得到提升,在專注一件事的時候能夠一心一意 第三點:身體上的好基礎,良好的自律也同樣可以得到一個好身體,我們可以制定一個良好的作息運動時間,每天堅持鍛鍊,在養成習慣的時候,鍛鍊了身體,也達成了自律,何況自律是需要體力的,如果一時間給自己定下了太多事情,身體也是吃不消的,雖說做事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是一個好辦法,但是也要注意過程的危險 第四點:不可過度也不可不控,一些走極端的人喜歡用強迫的手段來進行自己進行自我的自律,比如會在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使用一些暴力手段來使自己清醒,但這樣做只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有用,過了這段時間之後身體就會做出排斥反應,只會適得其反;也有在努力得到成果之後就陷入甜蜜的陷阱之中無法自拔的,這些反應都是很常見的,但是如果任其蔓延不行, 過度自控也不好,所以這一點也要注意
-
4 # 朱丹老師
我研究過各種有效的個人管理方案,全力把拖延,焦慮,精力不足趕走,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
但是最近我發現:長期自律,真正牛逼的人,從來不靠這些。
靠什麼?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用於衡量你對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能力的信念強度。
就是說,如果你對一項任務有這種【能達成】【我能行】的心理預期,ok,你的自我效能非常高。
你身邊從小到大一定也有很多這類人:非常自信,又容易成功。
這群人就很符合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的精準的定義:
自我效能直接影響人的處世態度,做事結果,並對事情的結果預期,人際關係和心理狀態有相當大的影響。
這是個很淺明的例子,自我效能在這類人身上,就呈現出一個很高的值:
以不斷的成功,積累經驗和信心;
有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對更多的領域保有正面的心理預期。
說到底,你擁有多少次成功的經歷;就有多強的底氣和動力去做後面的事,這是個積極的正向閉環。
從最容易的,最好做的事開始,順著事情的難易程度一件一件做下去。
用小的成功經歷,一點點聚沙成塔,喚醒你對自己價值的認同,勾起你對成功的上癮感。
試著做些細小的改變,比如抽時間每週健身三次,就算這周計劃完成。
一開始肯定很痛苦,總會有別的事情打斷。
但當你適應了一週,告訴自己:本週的計劃已經實現了!那麼下一週再去健身時,就不會猶豫不決,更有可能換上衣服立刻跑去健身房。
總會有一天,你會甩開雞湯,自律地做好每一件事。
-
5 # shi太狼的情感日常
1、
有人說,自律就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真正自律的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刻意地要求自己去自律,因為那種自律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一個日常習慣根本不用冠上自律的名頭。
前華人首富李嘉誠以勤奮自律著稱。他的作息時間非常有名:不論幾點睡覺,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後起床;隨後,讀新聞,打一個半小時Golf;然後,去辦公室,開始工作。
早起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他自然不會每天起床前還提醒自己要自律。
上班族都有那麼一種體會,就是平時都是七點左右起床去上班,好不容易等到休息日,想睡個懶覺,可卻總是能準時醒過來。即使強迫自己再睡一會,醒來的狀態也不會比立即就起床好。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許衡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曆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飢渴難耐。
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於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於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裡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自律已經在他心中,已經融入了他的行為觀念之中,所以即使沒有自律的想法,他也不會做出超出底線的事。
就像我們經過一個紅綠燈路口,即使四個方向都沒有人,我們也會按照紅綠燈的指示走,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自律。
2、但是,想要把自律養成習慣談何容易。
我們幾乎隨時都能從身邊看到賭咒發誓下定決心讓自己自律的人。
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聽課的學生;
發誓要不吃零食瘦身減肥的女生;
懺悔要戒掉遊戲的男生;
保證要早睡早起的夜貓子;
承諾一定會按時交稿的作家。
想一想,寒冷的冬天,你睜開眼睛,感受著被窩的溫暖,呼吸著空氣中的寒冷,同時還遭受著睡意的侵襲,這個時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才能讓你毫不拖沓地起床穿衣?
所以對於剛剛開始決定開啟自律生活的人,習慣還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東西。
先要做的,是培養起說服自己爬出溫暖被窩的能力,也就是跳出舒適區的能力。
3、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又稱為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比如說,一個習慣了九點起床的人,突然讓他六點起,他肯定會覺得非常難受;一個習慣懶散的人,突然用很嚴苛的條件約束他,那他肯定很難適應;一個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突然讓他每天清湯淡水,肯定會感覺痛苦萬分。
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地走出舒適區呢?
我的方法是,尋找一個外在的“力”,讓它持續不間斷地拉著你,直到把你完全拉出舒適區,達成自律的目的。
這個“力”,可以是培養一個興趣愛好,可以是一個個小獎勵,可以是一個個小目標,可以是任何一個能夠激起你興致的東西。
每個人可以用到的“力”都可能不一樣,但只要能用好,每個人都能慢慢走出舒適區,慢慢自律起來,慢慢形成習慣,直到有一天,發現所謂的自律,對自己來說已經成為了習慣。
-
6 # 吳小呉
首先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第二要有明確的目標,第三要有對事很強的慾望,第四,堅持是很費心力和體力的事,要把自律變成習慣,習慣的東西就是下意識的,做起來就不會痛苦
回覆列表
悟空,自從石頭裡爆出以來。從來不問自己的出處,只曉得問仙成仙,一門心思能成為一代猴王。當猴欲(嚮往)膨脹到一定程度又想與天帝同日語並座齊,猴急摁奈不住就打上天庭,被佛祖刑困五百年。刑滿釋放後為“不死肉身”一路護駕充當保鏢,悟空生自於誰無人可知,所以生性無忌無束活蹦亂跳的樣子,只好弄個緊箍咒來控制它。想想看,猴子都有想與天並齊的慾望,所謂的無毛猴又如何摁住自己的慾望,自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