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普叟1
-
2 # 知白守黑60047619
應該在深厚的基礎之上(包括書法功底、文學修養)再來自然流露真性情,具體比例難以量化,熟能生巧後的隨性而為
-
3 # 書法功課
“創新”和“繼承”的兩派意見
面對這個問題,有兩派非常相反的意見。一派認為新時代就應該以創新為主,這一派的藝術家往往是保留了書法的工具使用方法,但是卻運用了當代美學的一些思緒作為思想指引,借鑑了很多裝置藝術和繪畫的技巧,把書寫誇張,變形,放大。甚至已經不依賴漢字的固定形態,將其扭曲變形,增加感官刺激。這一派認為這個是書法創新的方向和出路。
另一派則是相對保守,以繼承傳承為旗號。用一些固定方法當做書寫的金科玉律,形成固定的套招,認為應該沉浸在反覆臨寫之中體會,不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字如守戒律般,恪守點畫的很多“規矩”。
應該說,這兩派說法都是極端片面理解的書法的內涵本質。書法本身是漢字書寫的形式,表達了內在的文人氣質和修養,所以書法是有概念邊界的,第一,是要書寫漢字。第二,是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和思想。第三,是要表達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
現代人的創新,更重要的是瞭解書法的本質
第一種的“創新”是一種形式上的拓展,但是已經背離了書法的概念本質,這也許引起的真正的爭論,應該是書法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用書法的用具就還算書法的概念裡嗎?如果我用擀麵杖練武,那擀麵杖是否算是兵刃?這涉及到工具是否為本質定義的問題
第二種的“繼承”其實是對外化形式的僵硬理解,書法家對書法並非牢牢恪守形式,反而是對內在的氣質有更多要求。書法技術在古代,是建立在一種文人書寫本能之上的,而文人之文氣也是透過常用的書寫方式自然流露出來。
現代人寫書法,與其說要刻苦研習書法技術,不如說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文化內涵,文人氣質。而現代人在當今環境中,對書法技術的學習,還要考慮空間和時間的合理分配,畢竟這點和古人很不相同。
現代人的書法創新,更關鍵的是深入本質,而後外化在形式上。在字的氣質上體現出來新意,或者是在書法的運用場景中發揮作用,比如用於文化交流,教學,文化啟發等等。
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形式,是現代人理解傳統文化本質的方便法門。
“創新”與“繼承”本質是相同的
“創新”和“繼承”看似是兩個相反的概念,其實二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同義詞。時代在變,環境在變,繼承的應該是內在的本質規律,而形式則應該“因時而變,因地而變”。
鄭杓、劉有定《衍極並注》中說:
若夫執筆之妙,書道之玄,則鍾、王不能變乎蔡邕,蔡邕不能變乎古。今古雖殊。其理則一,故鍾、王雖變新奇,而不失隸古意。
這段話的意思是,創新並未離開內在的核心規律,而是在內在核心的繼承上去發展新的形式。所以真正的創新其實是繼承。只有新的形式才能與新的環境對接,產生新的適應性與教化方式。
清代書法理論家劉熙載在《書概》中談到:
東坡論吳道子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推之於書,但尚法度與豪放,而無新意妙理,末矣。
這段話是說如果只是死守形式上的正確,雖然沒有離開正統,卻沒有新環境下的新意,無法真正的感動人,作為藝術來說,也沒有了其本來應該具有的功能性。而這種無法繼續感動人的形式,也無法有更多的受眾,也繼承不下去。
只有不違背核心規律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傳承。而新形式的產生,並不是聚焦關注在形式上,而是根據內在核心的繼承去加深理解,靈活運化,乃至體現在形式上。
只在形式上創新,不是真的創造,創造是由內而外的。
創新的真正落腳點,不在形式,而在核心
創新是在更深的維度中開啟橫向的延展局面,而不是在同一維度增加多樣性。所以,創新要做的是提升思維或者深入理解。與此同時,還要有開拓的延展思維。藝術規律,乃至所有創新事物的本質都是如此。
武術中的內家拳其實是一個創新系統,與外家拳不同,他讓人聚焦在一個外表簡單其實內涵深刻的形式上(站樁),不斷地在一個形式上找到其中蘊含的“層疊資訊”,再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對照重組,建立新的模式而傳承。
所以內家拳不聚焦招式的創新,而是講究對武學規律以及人體功能上增強體認,即在一個點上做出無窮的可能,這時候千變萬化的招式是根據不同境況自然產生的,關注的不是千變萬化,而是變化的起始點,更新最佳化那個點才是創新的關鍵。
既不能死磕一個單一形式,因為這個單一形式未必就有“層疊資訊”,這涉及到“單一形式”的辨別和選擇;也不能眼花繚亂的進行多種形式的嘗試,那樣會浮光掠影,滑入“淺嘗輒止”的迴圈,即使有了新的形式,也都有拼湊之嫌。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還是老老實實臨帖為好,以古帖入手,不要今人書帖。臨帖因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個性特點,用筆習慣等因素,造成對書帖的識知上的區別,最後使每個人臨帖的結果不一樣,一百個人一百個樣,這就是個性風咯。蘭亭序成千上百個人臨習,有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