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期已經誅殺大宦官王守澄等人,為何在除掉仇士良時會失敗?
5
回覆列表
  • 1 # 山虎嗅薔薇

    甘露之變是唐文宗和宦官集團的一次決戰,結果以宦官集團的獲勝結束。

    先介紹下甘露之變的前前後後:

    1.唐朝中後期,宦官因掌握神策軍而權力膨脹,文宗即位後一心剷除宦官勢力,但苦無進展。當時大宦官王守澄因掌握神策軍且擁立文宗有功,行事專橫跋扈,文宗命翰林學士宋申錫為相,命其策劃除去王守澄及其心腹鄭注,後因人告密而落敗。

    2. 事後,王守澄深感不安,為監視文宗特地安排親信李訓、鄭注二人分別以講書、治病為由常伴文宗身邊。文宗將計就計,以高官厚祿相許,收買二人,先後任李訓為相,鄭注為鳳翔節度使,再重用另一宦官仇士良牽制王守澄,逐步消滅了王守澄等人勢力。

    3.除去王守澄後,按照計劃,除去仇士良的重擔本應由鄭注擔當。文宗計劃將王守澄厚葬於鳳翔,並命所有宦官前去送葬,待到鳳翔時,再利用鄭注將宦官一舉殲滅。而李訓並不願將建功的機會讓給鄭注。他聯絡宰相舒元輿、金吾衛將軍韓約等人變更原有計劃在宮內動手。(金吾衛屬南司,雖實力不及北司神策軍,但也是皇帝唯一可用於制衡宦官的軍事力量了)

    4.李訓命韓約謊稱金吾衛後院石榴樹夜降甘露,讓文宗召集大臣及仇士良等宦官前去檢視,待進入金吾衛院內時,由提前埋伏好的金吾衛士卒擊殺仇士良。

    5.韓約誘騙仇士良至金吾衛左帳時,仇士良發現韓約緊張冒汗、又發覺院內士兵異動,便迅速奪路而逃,回到含元殿劫持文宗,一路廝殺至宣政門內,回到北司勢力範圍。

    6.仇士良回宮後,迅Superb出神策軍清理兵變勢力,大閉城門對涉事官員和家眷大肆屠殺,史載先後1000餘人被殺,而後上朝時臣工竟然班列不齊,缺少近半,文宗也被軟禁,甘露之變宣告徹底失敗。

    其實無論是選擇在鳳翔送葬上時動手還是於金吾衛院內觀甘露時動手都有一定的成功率,宮變失敗的直接原因可歸咎於關鍵執行者李訓的急躁和韓約的不靠譜。

    1.李訓為私心臨時變更計劃,導致諸事準備欠妥。韓約上任不久,諸事不熟,處處存漏;仇士良宮中多年,老奸巨猾,對其明顯低估;李訓招募金吾衛士卒訓練不足,在事變時毫無章法,不久即陷入混亂,讓仇士良攜文宗逃掉;事關重大竟無備用方案以致宮變後參與者皆數被殺。

    2. 李訓所用非人,韓約臨陣露餡,心理素質差,以致錯失良機;與宦官廝殺時又臨陣退縮,讓金吾衛陷入混亂之中,待神策軍趕到,敗局已定。

    3.當時朝堂形勢也很緊張,牛李黨爭致使多人安心自保,置身事外。皇帝勢單力薄,沒有更多的力量支援,失敗了便沒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 2 # 達摩院一姐

    “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安史之亂後,文宗不滿宦官專權,大臣李訓、鄭注便與文宗密謀誅滅宦官。大和九年,文宗以李訓之謀,杖殺曾參與殺害唐憲宗的宦官陳弘志,不久又以李、鄭之謀賜王守澄死。

    仇士良歷事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干涉朝政20餘年,先後殺害二王、一妃、四宰相,委實兇悍無比。仇士良一生作惡多端。在設計除掉仇士良的時候出現意外,文宗剷除仇士良未果,反而受到他的挾持!

    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在這場大變故中,四位宰相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同時遇難,其他遇難的公卿及被株連之人,數目竟多達一千餘人,使得朝堂為之一空, 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李訓浮躁寡謀,鄭注斬斬小人,王涯暗沓,舒元輿險而輕,邀幸天功,寧不殆哉!涯、安高位,飽重祿;訓、注小人,窮奸究險,為取將相。涯、與之比肩,不以為恥;國家危殆,不以為憂。偷合苟容,日復一日,自謂得保身之良策,莫我如也。若使人人如此而無禍,則奸臣孰不願之哉!一旦禍生不虞,足折刑,蓋天誅之也,士良安能族之哉!

    唐朝的宦官勢力,直到朱溫在唐昭宗天覆三年大殺宦官後,才終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溫建後梁篡位而滅亡。

    甘露之變,為中國歷史的第二次宦官時代的開始,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君主的廢立、生殺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

  • 3 # 田宗連

    歷史上宦官權力大了對朝廷都是極大隱患,東漢十常侍,把漢朝毀了。唐朝宦官掌兵權是為監視文武大臣,怕他們造反。結果連皇帝自已也受制。宦官和有些官員串通一氣,皇帝被架空,加上計劃不密,怎能不失敗呢?

  • 4 # a阿澤1

    我感覺可能是因為這個計劃太二的原因,殺宦官用這麼蹩腳的理由也是醉了,而且反對宦官的勢利在中央太弱小,宦官調500人就可以殺掉所有的宰相所有的文臣廢殺皇帝,可想而知皇帝和官員的勢利有多小了。

  • 5 # 執手踏菁

    甘露之變是發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宦官勢力獲勝,造成了朝廷中很多重要官員被殺,這次失敗原因很多,主要是唐文宗是由藩王登基,只有很少心腹忠臣,在加上沒有兵權,還有就是執行計劃的人求功心切,急於動手,在有就是準備不足,這也是導致甘露之變的失敗的主要原因吧!謝邀!

  • 6 # 雅識怡趣

    首先說唐朝於文宗時期“甘露之變”失敗後,宦官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此朝官和宦官之間更日益對立,唐王朝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甘露之變”失敗的呢?

    究其原因就是宦官手握軍權,且謀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唐文宗深惡宦官專權亂政,以“刷君父之仇恥”勵精圖治決心剪除驕橫的宦官。

    在其手無軍權的情況下,以李訓為宰相,以鄭注為鳳翔節度使,謀內外結合而除之。然而李訓與鄭注發生了分歧。鄭注策劃“滻水計劃”,李訓則密謀“甘露之變”,而且趕在滻水計劃之前實行了。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之變”開始實施,目的引誘諸宦官到金吾院內,圍而殺之。

    以仇士良為首的諸宦官,由韓約陪同前往金吾院。恰巧一陣風吹過,吹動布幕,露出伏兵。事情敗露,隨即宦官裹脅文宗入宮,後所有參與者均遭到誅殺,“甘露之變”徹底失敗。

    以上為簡述“甘露之變”的過程,喜歡歷史想一探究竟的朋友可閱讀以下書籍。

  • 7 # 春先生的世界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主要操作的兩個人李訓和鄭注意見不一。本來商量好由鄭注在宦官王守澄的葬禮上派出精兵動手,結果李訓為了搶功,私自招募人員搶先動手,以石榴樹上出甘露為名,引百官和宦官前往觀看,結果有個叫韓約的神色緊張,被宦官頭子仇士良看出破綻並發現伏兵,就以皇帝為人質保命,最後殺死宦官的行動失敗,李訓和鄭注全家被殺,還有很多官員被牽連。

    二是皇帝唐文宗本來就是由一個地方藩王登上皇位,沒有內部宦官的支援,也沒有心腹大臣,當時的朝官之中,黨爭激烈,大臣也沒人樂意來扶持皇帝。因此甘露事變沒能成功。

  • 8 # 目送歲月

    關於這場政治事變,要先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宦官集團日益坐大,尤其自唐德宗任命宦官執掌禁軍並形成定製開始,宦官勢力便不再可控,成為了中晚唐時期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甚至可以廢立皇帝。

    唐文宗,李昂,唐穆宗之子、唐敬宗之弟。李昂在13歲被封為江王,本與皇位無緣,但是命運在其18歲時發生了改變……

    當時在皇位上的是李昂的兄長唐敬宗,敬宗在登基後荒淫無度、不理朝政,還被“假太監”劉克明戴了綠帽子,更作死的是他始終視劉克明為心腹,於是在一次打夜狐(晚上打狐狸)歸來的晚宴上,被心懷鬼胎的劉克明夥同他人殺死在茅廁中。然後劉克明偽造遺旨想要迎立唐憲宗之子李悟為帝,但被宦官王守澄、梁守謙逼宮誅殺,改立李昂繼承大統,是為唐文宗。

    李昂算是晚唐比較有血性的帝王,不情願做傀儡,一心想著剷除宦官勢力,奪權親政,於是提拔了鄭注、李訓作為心腹。文宗採納了鄭注等人建議,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除掉了王守澄,但軍權依然掌握在宦官仇士良等人手中,於是文宗又與李訓定下計策:謊稱在左金吾仗院天降甘露,乃祥瑞之兆,命仇士良等人前去察看,然後在仗院埋伏兵士,一舉殲滅宦官勢力。

    計劃本來進行的比較順利,仇士良帶領黨羽都已進入了左金吾仗院的大門,可是發現帶路的官員神色驚慌、又隱約看到了幕後的伏兵,大驚失色,連忙退出,導致計劃功虧一簣。隨後仇士良等人挾持文宗進入內宮,將文宗軟禁,並派遣軍士屠殺了與此事相關人員上千人,史稱“甘露之變”。

    其實“甘露之變”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軍權不在文宗和朝臣們的手中,誰拿著槍自然誰就會贏,這場事變從開始就註定了不會成功。

    事變之後,國家政事皆由宦官把持,他們威脅天子、藐視朝臣,氣焰極度囂張。唐文宗對此一籌莫展,曾與當值學士周墀感嘆道:“朕身為天子,卻受制於家奴,境遇比之赧王、獻帝更加不堪!”說完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唐文宗雖然在政治上不能實現抱負,但在文化上卻有獨到的見解,他曾御封唐代三絕:裴旻劍舞、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也算是留存史冊的出彩一筆!

  • 9 # 常談老生

    急於求成!籌謀不周!用人不當是甘露之變唐文宗失敗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唐文宗與宋申錫密謀去除大宦官王守澄,卻不料密謀洩露。王守澄等人反誣告宋申錫謀反。宋申錫被貶,死於開州。 第一次去宦雖然失敗,但文宗並沒有因此灰心,相反,他吸取教訓,又開始物色新的人選。這時,經人推薦李訓與鄭注便應運而出。

    李、鄭二人充分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去除了大宦官王守澄。去宦行動已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在此後如何剪除所有宦官的問題上,李訓與鄭注發生了分歧。鄭注本打算利用王守澄出葬滻水,宦官集體送殯的機會,一舉殲滅所有宦官。這便是史上所稱的“滻水計劃”。而李訓則密謀“甘露之變”,而且趕在滻水計劃之前實行了。

    (急於求成壞大事)

    甘露之變發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當日早朝之時,百官群集。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金吾左仗院中有甘露夜降石榴樹,請皇帝親往觀看。樹木之上凝有甘露,本來是極其平常的事。如果是在夏秋之季,確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當時是十一月下旬。地處北方的長安已經十分寒冷了,不太可能有甘露。如果偶爾真有甘露降臨,就會被看作是大吉大利的兆頭。因此,當韓約稱甘露降於皇宮之內,百官立即向文宗拜賀,李訓、舒元輿請文宗親觀此祥瑞。金吾左仗院在含元殿左前,文宗與百官到了含元殿內,命宰相李訓及中書、門下兩省官前往核實。李訓去金吾左仗院察看後,報告文宗說:“恐怕不是真的甘露,不敢輕言。”文宗又命左右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等宦官再去驗看。這時,金吾院中早已設下伏兵,其實是引誘諸宦官到金吾院內,圍而殺之。宦官走後,李訓急召守在丹鳳門外的兵士進宮以備接應,但將軍王璠卻因害怕而不敢前行。他手下計程車兵雖然到了含元殿下,但卻嚇得不能正常行走到含元殿。而另一支由郭行餘統領的接應部隊更是連影子也不見。一時間,含元殿下亂成一團。

    仇士良等諸宦官,由韓約陪同前往金吾院。韓約因緊張過度而面色發白,汗流不止。仇士良正覺奇怪.恰巧一陣風吹過,吹動布幕,露出伏兵。仇士良大驚,率諸宦官連忙退出金吾院,奔回含元殿。守門人想要把殿門關上,被仇士良一聲厲喝,吃了一驚,竟來不及把殿門關上。李訓急呼衛士上殿保駕,已經來不及了。宦官對文宗說:“事急矣,請陛下還宮!”即把文宗扶上軟輿,準備回宮。李訓上前阻止,仇士良大呼李訓造反!文宗卻說李訓不是造反。仇士良將李訓擊倒,李訓還是抓住軟輿不放。這時,金吾衛士已到,京兆少尹羅立言率京兆府三百多人從東面來,御史臺中丞李孝本率御史臺從人兩百多人從西面來,三方縱擊,宦官死傷十多人。此時,御駕將入宣政門,李訓仍抓住軟輿阻止宦官把文宗抬進宮。但文宗見大勢已去,便呵斥李訓放手。御駕進了宣政門,宦官把宮門關上,高呼萬歲。百官見文宗落入宦官手中,均知大事不妙,四散而去。李訓知道大勢已去,就穿上隨從小吏的綠色衣服,騎馬逃出長安。

    不久,宦官調集禁軍大殺朝官。李訓、鄭注、王涯、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等17人被殺,其族人也無一倖免,朝中幾乎為之一空。文宗也差點被廢,此後就純粹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最後憂鬱而死。這便是唐代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失敗的主要原因還在於李訓、鄭注二人存在較大的私心。他們大有剪除宦官之後自己一人獨大左右朝廷、隻手遮天的私心!在剷除宦官的道路和行動上時有意見不合、各自行動,不團結導致失敗。

    (籌謀不周,用人不當,必敗。)

    甘露之變以宦官的勝利而告結束。此後,宦官氣焰更為囂張。“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王朝不可逆轉的一天天衰弱下去。

    (朝政的混亂,沒有王者之歸來,唐王朝覆滅是自然而然的)

  • 10 # 明月1218420406

    唐文宗是由宦官王守澄從十六王宅中選出來立為皇帝。文宗的祖先,哥哥均被宦官所殺,為了能夠“刷君父之仇恥”,文宗決定將宦官除盡。

    而文宗是由潘王登基的,少腹忠臣很少,而且沒有掌握軍權,所以對付宦官難上加難。還有就是參與計劃的李訓急於求功,急於動手,而準備不充足,被老謀深算的宦官仇士良看出了破綻,這是導致甘露之變失敗的主要原因。

    當文宗聯合李訓和鄭注將宦官陳弘去,王守澄殺害後,李訓和鄭注原本是約定由鄭注以協助王守澄的葬禮為名,率領數百精兵,想要在宦官參加葬禮時全部殲滅,但是李訓不想讓鄭注以此領功,讓自己親信出馬,暗中招兵買馬,還提前行動,而且準備不足失敗在情裡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築基礎防雷接地系統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