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喵好詩詞
-
2 # 西木青良
魏延死於和楊儀的內鬥。這兩人的人際關係都不怎麼樣,但魏延孤傲人際關係更差。在撤軍的時候,魏楊爭軍隊的控制權,兩人都分別上表給後主指責對方。可蔣琬,費褘等人皆願意保楊儀而不是魏延,當時朝堂中也沒人願意出面保魏延。魏延在指揮部分蜀軍燒了棧道斷了楊儀部回漢中的路。這個行動即便是他一時起意,目的是殺楊儀。但在外人看這件事這直接會定性為謀反。魏延的政治頭腦幾乎沒有,如果不是諸葛亮活這麼多年,魏延怕早就被整死了。演義中孔明遺計殺魏延這段,我倒覺得有點黑過了。楊魏兩人一直不和,孔明獨到之處就是將兩人調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工作,反而還安靜了。
-
3 # 柳三先生的學史筆記
我覺得這個不失為一個好問題,看歷史的趣味就在於你能看到幾面或看清幾面!什麼意思,我們一一來聊一聊。
這個問題我們分三個答案來解答分別是:正史、面相玄學、人事關係。
一、正史
在正史裡魏延的死是和楊儀有關,是因為權力的爭鬥,那為什麼在《三國演義》裡魏延不是和楊儀內鬥而死,很可能是羅貫中寫的時候也儘量貼近歷史,死了也儘量找個原因。
二、面相玄學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一直在提到魏延有“反骨”,這個還真不好去評價,畢竟真懂玄學的人或面相的人少之又少,鳳毛麟角。即使懂,魏延又不在跟前,所以這個角度也很難解釋,有“反骨”所以就會反蜀漢政權?
三、上下屬人事關係
從長沙破城後,魏延上去覲見劉備,諸葛亮就令左右推出去斬了?理由就是上面所提及的“反骨”,其實我個人認為但從《三國演義》裡看這段反而覺得把諸葛亮後期蜀中無大將埋下了伏筆。為什麼?你們有工作十年以上經驗的人是否看過或經歷過,一個人明明大家都覺得沒什麼,偏偏上頭就看他不順眼?我就真親眼看過,一個碩士生剛到單位,副總從一開始他幹什麼就看他不順眼,很奇怪?是的這就是眼緣問題吧,沒發解釋。
但這裡可以解釋正正諸葛亮用人是用情感,還會看人不順眼,當然如果真是“反骨”如此神奇,那當我沒說,如果不是隻是隨口找個理由,那麼這個就是後期蜀中無大將的最好證明,諸葛亮看人看心情的。然有人不服,那劉備死了,為什麼不直接殺魏延。問這個問題的人就年輕了。我把上面的事說完,那個碩士生後來幹了半年,各方面都表現不錯,導致這個副總也會用他做事。如果這個魏延沒一點本事,劉備死的那天,基本就是魏延死的那天,所以從這點又恰恰反過來說,魏延沒死是因為自己真有本事。
那為什麼諸葛亮死要殺魏延,這個就更簡單了。一個有本事的人一直給你壓著,你不在了還不幹些想幹的事,我可以負責告訴你,自從副總調任後,這個碩士生在這個地方也算老資格的人了,正因為來的時候陰暗,導致他對後面的人也陰暗。所以羅貫中寫的沒錯,去一個地方上層領導看你不順眼,趕緊換地方吧,因為永無出頭日,即使給你熬過了,你也是變態了!
-
4 # 大保哥
魏延一直不是個好管的主,諸葛亮死後,蜀中第一大將就是魏延,是個守個漢中號稱曹操派大將來,能幫劉備滅了曹操的大將,曹操自己來能守到劉備大軍來支援的主。守衛漢中十年,未曾失手,軍中威望極高。如果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能逐漸透過軍中威望控制蜀軍,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希望這麼一個激進的將領來統帥蜀軍。當然三國演義本來就是小說,我們也只是猜想而已。
-
5 # 韶華傾夢
首先區分兩個版本,其一,在正史上,魏延似乎是死於和楊儀等益州集團的政治鬥爭,但和諸葛亮的關係還是蠻好的,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一心輔佐劉禪。
而野史中或者演義中,魏延似乎被刻畫成了“反派”人物,成為諸葛亮或者是劉氏集團前進的一塊礙腳石。
今天,說的是野史(或者演義版本)(不涉及正史),也對應題目中的諸葛亮臨死時為何要殺魏延。
其一,軍事謀略的不合。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軍事謀略,講究的是堂堂正正且穩取,和鳳雛的計謀不同。或許這一方面和諸葛亮的為人有關,另一方面也隱含出了諸葛亮是愛惜名聲的。
而魏延,謀略也是不俗,他軍事講究的是戰役的結果,不管過程。所以在諸葛亮的北伐途中,就有奇兵攻克長安的計劃,但被諸葛亮所否決了。
因此,等諸葛亮北伐時,魏延之謀也不可再圖,魏延也因此對諸葛亮的計謀產生了懷疑,兩人的關係鬧僵了。
其二,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劉備麾下的文臣武將主要有兩大集團,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魏延是站在荊州集團一系的。在後三國中,荊州集團的文臣武將都早亡或犧牲的差不多了,而益州集團卻是依舊鼎盛。而這就造成了利益分配的不均勻,再加上劉備的死亡,諸葛亮已經有點控制不住兩大集團的爭鬥了。而這時,馬謖也就成了犧牲品,再後來魏延便是荊州集團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其自然也就捲入了政治鬥爭中。當然,魏延的武力和軍事都有不凡之處,但是他的政治意識卻是很低。所以,在後三國中,魏延那種被刻畫的性格,很不討喜,當然屬於犧牲品了。
其三,魏延的個人原因較大。在演義中,魏延是一個恃才傲物,囂張而狂妄的一個形象。也正是因為這個性格,使得他在劉備麾下的人緣並不是很好,根本沒有為他出頭或者兩肋插刀的朋友。再加上,他當初投靠劉備時,被諸葛亮定義為“二五仔”(反骨),更是讓他人所遠離,因此,這也是加快魏延死亡的原因。
其四,諸葛亮的斷判。古人都是敬畏鬼神,對神秘事物都是有畏懼之心的。而魏延後腦勺後面的那一塊“枕骨”,在古人看來就是一個不好且奸惡的面相,所以當他殺了韓玄,救黃忠,投靠劉備時,諸葛亮第一眼便厭惡魏延。要知道“首因效應”可是致命的,所以,魏延一直在諸葛亮的眼中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因此,魏延在諸葛亮臨死前也被擺了一道便有理可緣了。
其五,為姜維鋪路。到了後三國中,原有的一大批文臣武將已經死亡的差不多了,那些有才能的人被提拔上來又沒有威望。
而魏延,也算是比較早的跟隨劉備了,另外魏延也得到劉備的重用,比如在漢中太守的人選上,劉備就用魏延代替了張飛,所以,在劉備心中,魏延是有一定才能的。
也就因為這些不俗的才能,讓魏延在後三國中,名氣比較突出。
因此,當諸葛亮選姜維作為他的代理人時,魏延自然就成了姜維的障礙了。所以,為了姜維能很好的繼承自己的大志,諸葛亮自然要為姜維鋪路!
所以,魏延怎麼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死於他的性格和政治鬥爭,。而諸葛亮只不過是明面上比較直接的其中一個“兇手”罷了!
-
6 # 胡話壺說
首先正史上的魏延之死,跟諸葛亮沒有關係。魏延最終死在官場爭鬥上。魏延在漢中做過十餘年太守,民間口碑不錯。現在漢中市虎頭橋還存有魏延的碑。
如果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不喜歡才能與自己不相上下甚至超過自己的人,更不喜歡處處與自己掣肘、處處意見與自己相左的人。魏延也是諸葛亮所不喜歡的人,他性格倔強,心直口快,多直爽而少權謀,不可能處處揣摩諸葛亮心理,因此諸葛亮對魏延一直心存不滿。北伐期間,諸葛亮明知魏延才幹超過馬謖卻棄魏用馬,導致滿盤皆輸,明白無誤地表現了諸葛亮喜奴才而不喜人才的用人之道。隨著北伐戰爭的深入,魏延與諸葛亮的矛盾也在不斷惡化。魏延明知諸葛亮不會採納自己的意見,卻屢屢指出諸葛亮在北伐方向上的嚴重錯誤,甚至要請纓出戰,這使諸葛亮十分惱火。由於諸葛亮北伐戰績不佳,無法用事實堵魏延之口,雖懷恨在心也只能隱忍不發。偏偏魏延又是一個不知進退的人,有時不免口出狂言,諸如由我出戰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話,傳入諸葛亮耳中,使諸葛亮產生了魏延卒難制御、終危社稷的印象。到了這種地步,魏延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可悲下場。
-
7 # 風雪夢不逝
從小說《三國演義》來看,魏延這個人性格過於激進,冒失,容易衝動。
“衝動是魔鬼”,時值三國鼎立時期,群雄割據,魏吳兩國虎視眈眈,稍有不慎,蜀國很可能就會被魏或者吳吃掉,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放任魏延衝動行事,因為魏延一旦掌權,憑著他的激進,很可能對蜀國造成滅頂之災。而且魏延生有反骨,是命中克主的人,諸葛亮為蜀漢後世大業計,必須除掉魏延,這樣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從正史《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來看,魏延性格剛毅,也是桀驁不馴之人。史書記載,劉備拿下漢中後,要選一大將鎮守漢中,眾人都以為非張飛莫屬,結果劉備卻選擇了魏延,劉備問魏延如何應對曹操大軍。魏延驕傲的說:“如果曹操率傾國之軍前來,我能據守,如果曹操僅帶十萬兵馬過來,我定能將這十萬兵馬吃掉。"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見魏延此人,有膽魄也很傲氣。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蜀漢軍政大權,魏延自然是唯丞相馬首是瞻。等到諸葛亮北伐一出祁山,魏延自信滿滿的獻計,“給我一萬精兵,出子午谷偷襲,直取長安”。諸葛亮不允,而魏延呢,心裡自然不服氣。魏延心裡肯定是這麼想的:“丞相太膽小了,憑我的才能,早就直下長安了。”想就可以了,他還經常跟身邊人說。魏延還真是個直性子的人。魏延此人直性子,又驕傲,又頗有武功,諸葛亮下面的文官武將,自然有的服他,有的也怕他。可偏偏諸葛亮身邊的長史(秘書之類官職)楊儀不服也不怕,於是這兩人槓上了,而且勢同水火。
公元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於五丈原。臨終前他早已安排好撤軍事宜,諸葛亮信任楊儀,畢竟是自己秘書嘛,並不欣賞魏延,但是並沒有立刻要殺他的意思,也沒有什麼錦囊妙計。諸葛亮臨終命楊儀、費褘為前軍,魏延、姜維斷後,有序撤軍,這事魏延也是並不知情的。
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魏延與楊儀勢同水火,肯定不會聽命於他。魏延這時候顯示出他的桀驁不馴了,“憑什麼我要聽楊儀的呢,丞相不喜歡我,可能皇帝會喜歡我。”魏延先發制人,領軍搶先南歸,沿途燒燬棧道,搞得楊儀一行只能逢山開路,非常尷尬。一天之內,這兩人都向朝廷上表,表奏對方謀逆叛變,魏延的人緣太差了,楊儀得到了劉禪的支援,魏延自然也就成了叛變之人。
在南谷口這個地方,魏延人馬等到了楊儀,此時楊儀得到了皇帝的認可,更有優勢。真實的情況是楊儀將皇帝認定魏延謀反的事實告訴了眾軍。魏延的人馬本就是蜀中人士,對諸葛亮敬仰,對蜀漢忠心,誰都不想擔個謀反的罪名。於是大夥一鬨而散,魏延獨木難支,只得溜之大吉。魏延帶著自己的兒子逃亡漢中,楊儀派馬岱前去追趕。結果呢,大家都知道,魏延被馬岱斬了,為什麼呢?兩種情況,一是魏延的武力值並不是很高,不是馬岱對手。第二種情況呢,因為意外情況導致不是馬岱對手,這裡正史並沒有記載,所以羅貫中也看到這一點。《三國演義》諸葛亮的錦囊妙計除魏延就此誕生。我覺得,魏延根本就不是馬岱對手這是極為可能的,魏延並沒有如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那樣,斬過什麼大將,打不過馬岱也很正常。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這裡要說的是楊儀最後踩著魏延的首級大罵庸奴,可見這二人氣量都小的很。
從正史中我們看出,魏延根本沒有反叛的意思,看的出來,他擅自燒燬棧道,堵截南歸的大軍,就是因為不服氣楊儀,如果要造反,魏延大可以投魏或者投吳。魏延就是太過自信了,認為自己是除了諸葛亮之後,蜀漢第二功臣,劉禪會重用他。但是事與願違,魏延的性格葬送了自己,劉禪並不喜歡魏延,也不認同他的本事,劉禪對魏延謀反的認定才是魏延的最終死因。諸葛亮臨死前也沒有覺得一定要殺魏延,如果魏延真的不是馬岱對手的話,魏延是不需要諸葛亮操心的,他也沒有必要留什麼錦囊妙計。
-
8 # 一培淨土
我個人認為魏延雖死於楊議之手,但諸葛亮才是正真的兇手。諸葛亮作為當時一個傑出的縱橫家、政治家早先躬耕荊襄之時就看出天下三分之勢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難道在自己彌留之際就不曾想過自己死後蜀漢的命運?從他死後的人事安排來看他考慮的非常周密,他提拔蔣琬就是考慮到自己死後蜀漢能從進攻轉為防禦的戰略轉型,也必須想到魏延(作為當時北伐的二號人物)在此事上的正、負作用,(所以交代身後事時才沒讓北伐軍二把手魏延參加),更絕的是:(魏延這個能力出類拔萃,脾氣也是出類拔萃一向恃功自傲的牛人),在(權力重新分配際)不當落不到任何實際還明確提出讓他去做斷後的事。最後的事實證明一個姜維就可搞定!所以我認為魏延真正是死於諸葛亮之手,楊儀不過是個(最佳執行人選),藉此平臺我告訴部分被《三國演義》誤導的朋友:魏延忠臣啊!
子午谷之爭,不過是正負統帥之間戰略上的分歧,最後肯定是誰官大聽誰的!唉:《三國》魏延對馬謖哪句話說的太對了:‘兵法之精髓在於奇,若不敢出冒險何來奇’。本來打戰任何一方都存在風險,某人為什麼即發動戰爭又不敢險中涉險...也難怪陳壽對此人的評價......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諸葛亮與魏延的行事風格不一樣,諸葛亮求穩,穩如老狗的穩,他喜歡步步為營,方方面面都算計到,才敢做事,從他的諸多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來。
魏延則是險,險中取勝,不喜歡亦步亦趨,但魏延也是有大才的。
殺魏延主要考慮自己去世後,無人管的住魏延,會造成自己培養的核心團隊被魏延一個個搞掉;再者就是姜維在軍中威望不夠,如果魏延不除,姜維難以立腳,那麼他繼承的諸葛亮的遺志就實現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