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圭海四記
“南人飯米,北人飯面”,其根源在於米和麵各自的載體:水稻和小麥在發源地及傳播方向的差異。
水稻原產於中國的長江中下游,而小麥則是源自西亞的外來物種,這兩種糧食作物以其自身的特點及華人遠古祖先的足跡在一南一北造就了二者顯著不同的命運。
水稻,根據考古發現,早在9000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古人便已開始馴化水稻,並且開始批次種植,其碳化稻殼在浙江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湖南玉蟾巖遺址等地被發現,顯然,早在新石器時期,分佈在中國南方的南蠻、東夷,及其引申而出的百越,便已熟練掌握水稻種植技術。
只是,很不幸,這些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的古人類並沒能成為中國曆代中原政權的主導,水稻的種植便難以在北方擴大化,此外受氣候及水資源幾千年來變化的影響,喜水的水稻也確實難以在北方立足。
然而,小麥就幸運的多。
大約七千年前,小麥開始從原產地兩河流域向東西方擴張。那或許是一次規模宏大的人口大遷徙,從目前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看,很多古人類都是在這之後迅速佔領亞歐大陸各地的。
小麥進入中國似乎也和古人類遷移的路線匹配,分三路,一路經西北,一路經海路沿閩浙北上,另一路經西南,而真正引起小麥大面積種植的卻是西北一路,因為氣候差異使得前兩路夭折了。
大概是四五千年前,小麥率先經河西走廊進入黃土高原,當時地處西北的古羌人有一部分已經實現農耕轉變,他們放棄了原生的黍、粟等作物,改以更耐寒、耐旱、高產的小麥。
或許是天賜良機,這批人後來成為中原的主宰,演變成華夏族人,而隨著他們開疆擴土,小麥也開始在西北、中原擴張,只是華夏人在與東夷人、南蠻人抗爭時,尚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雖然勉為其難成為盟主,但卻未能完全同化。
後來佔據人口主體地位的華夏人,慢慢地開始南遷,他們不再受制於和侷限於主糧小麥,而是採取入鄉隨俗的方式,廣泛吸收各種當地物產,加上南北方在氣候上的差異使得南方水稻,北方小麥成為主流。
回覆列表
中國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也是亞熱帶和溫帶分界線,
也是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北方為旱地,種植小麥和雜糧,也就是麵食為主
南方為水田,種植水稻,也就是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