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綻
-
2 # 川上漂
三臺在歷史上還是很輝煌的。據三臺宣傳片介紹“三臺,古稱潼川、梓州,盛唐時期作為東川節度使治所與西川節度使治所‘成都’齊名並重,素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而今,作為一個有148萬人的人口大縣,為什麼不能成市呢?根據我對三臺的瞭解,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經濟不行。三臺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縣,工業發展落後,三臺本地人在本地找工作困難,工資低。所以,三臺成為了一個勞動力輸出大縣,三臺經濟成了一種打工經濟。三臺工業發展的落後嚴重製約了三臺的經濟發展。
2.基礎設施不完善,基礎公共服務不達標。三臺的基礎設施很少,基礎公共服務也沒能跟上,招商引資困難,這遠遠沒有達到一個縣級市的要求。
3.三臺的現代產業體系還沒有構建完成,經濟發展水平,城鎮發展水平不高。三臺基本上沒有什麼著名的企業,工業發展的也主要是輕工業,賺錢能力太弱,滿足不了三臺城市的發展需求。
4.三臺離綿陽太近,綿陽與三臺存在搶資源的現象。綿陽作為市,三臺作為縣,在招商引資方面,三臺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三臺是很難搶過綿陽的。
這裡還有更官方的理由,據三臺縣民政局統一回復網友的說法是“我縣依據統計資料對照國家撤縣設市標準各項指標進行了初步分析評估,由於三臺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三大產業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特別是工業產值總量不大,且城鎮化水平較低,與國家撤縣設市標準差距較大,目前還不完全具備撤縣設市條件。”
-
3 # 範登文
三臺地理優勢怠慢了對發展工業的渴望度,他憑藉自己的大農業也可以富足養活更多人口,滿足GDP的適度需要,形成可觀的商業氛圍。多平壩的涪江流域地理環境影響了三臺人的心理和行事態度,才造就成全了三臺發展動力不足的核心因素,其它都是次生因素,完全可以克服的。
三臺歷史上還是很強大的,基本上是涪江流域或川北的中心。直到解放前,三臺都是川北一帶比較有影響力的區域。
三臺的衰落是伴隨著綿陽的崛起形成的。在那個年代,尤其是交通,對一個地方的興衰有決定性的影響。
三臺原本有一條成都通往漢口(武漢)的出川大通道,100年前稱之為“川中大道”,是成都陸路出川的必經之地。後來新修的出川大通道改道走簡陽、遂寧一線,川中大道開始廢棄,三臺及下游的射洪的城市地位至此開始衰落。而三臺北面的綿陽此時卻不斷地鞏固了成都的北出道路,並逐漸成長為川北及涪江流域新的區域中心。
解放後,綿陽先後成為寶成鐵路及川陝路的必經之地,成為四川重要的客貨商貿集散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也日益穩固。以綿陽縣為中心建立的綿陽專區、綿陽地區,即開始了對三臺的管轄。不過此時,三臺依然是一個人口大縣、教育大縣、文化大縣,在周邊的影響力依然比較大。但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一些優質發展資源已經與三臺失之交臂了。
等到地級綿陽市建立以後,隨著30多年的發展,三臺在各方面已經非常不凸出了,與綿陽的差距已經非常巨大,甚至與南邊的射洪相比,都呈現了很大的劣勢,尤其是產業、商業等方面更是全面落後射洪。
值得一提的是,三臺過去的發展目標都是建設成為一個縣級市,但是目前三臺已經明確放棄了撤縣建市。未來向著綿陽市轄區發展的線路已經比較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