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now陳陳

    健身其實可以嚴格規劃為健美運動跟力量舉運動。

    健美指的是將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塑造成最完美,最有比例和最有細節。

    力量舉則不會去在意身體肌肉的飽滿度和線條比,他們只會追求更重的重量,把身體的極限發揮到最大。

    因此,透過這兩種目標就可以塑造成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訓練效果。

    為了塑造身體的全部肌肉群,讓每個肌肉群都發揮到最好看,最完美的比例。所以大重量是完全不適合,他們只會做中低重量,去不斷刺激肌肉。

    而為了激發身體的最大潛能和最大力量,力量舉就必須不斷做超級重的重量。所以你會經常看到力量舉比賽,他們深蹲三四百公斤,臥推兩三百公斤,硬拉將近一噸,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你會發現,即使力量舉能做這麼重的重量,他們的肌肉還是不夠健美的大。

    而健美的人,雖然肌肉很好看,很大。到他們力量是肯定不夠力量舉的大。

    因此,肌肉大的人,他們的力量也許不是很大。但力量很大的人,他們的肌肉肯定是不小的。

  • 2 # 滄海人間
    在健身運動裡,肌肉塊頭大等於力量大嗎?在健身運動裡,肌肉塊頭大不等於力量大。具體說到肌肉和力量,我們有必要知道健美術語“RM”是什麼,“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的縮寫,意思為最大重量的重複次數。健美運動裡,增加肌肉和和力量強調“大重量,少次數”訓練,但是具體到增加肌肉力量和增加肌肉體積,二者又有著不同。1-4RM的訓練,更多偏向絕對的肌力,然後才是肌肉體積,而6-12RM的訓練,更多肌肉體積,然後才是肌力。就同樣身高/體重的健美運動員與舉重運動員相比,舉重運動員在力量方面要遠大於健美運動員,因為二者訓練的目的和訓練方法不一樣。從生理方面來說,同一肌群的不同肌纖維力量相差很大,力量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較強壯的肌纖維的力量,而全部的肌纖維對於肌肉圍度都有影響。即使是同一肌纖維,力量和圍度也不成正比,力量取決於肌纖維內橫橋的多少,而圍度取決於肌纖維的肥大程度。之外,力量的大小還取決於各大肌群協調發力的能力。

  • 3 # 福州禪武

    肌肉面積大力量也大這是因素之一。

    力量大小有四個因素;

    ①肌肉生理橫斷面積、

    ②神經調節功能的改善、

    ④肌纖維的組成。

    這是現代體育學對力量大小的解釋,一般來說健身房裡練習的人,大多是把肌肉面積練大,這也就必然使用大重量,使肌肉變粗。而如舉重和拳擊類專案,也要增加打擊力量,但是不能增加體重,因為他們比賽是按體劃分,增重了就要打誇級別不划算,因此只能動作神經功能改善,加強肌肉彼此的協調。槓桿效率,就是很多的動作技能。

  • 4 # jianxing2000

    一般來說,肌肉塊頭越大表現出的力量就越強,但也並非是絕對的。肌肉力量大小除了與肌肉塊頭有關外,還與參與發力的肌纖維比例、發力技巧及訓練方式等因素有關。

    因此,肌肉塊頭較大的人並不總是比肌肉塊頭較小的人力量大。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力量是指身體某一部位在多肌群配合下表現出的綜合力,而非單塊肌肉孤立收縮時表現出的力量。關於影響力量大小的因素,詳細介紹如下:

    發力的肌纖維比例

    肌肉力量的大小和參與發力的肌纖維數量有很大關係,而肌肉圍度大小取決於肌纖維總量。也就是說,力量大的人能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發力。

    肌纖維內橫橋的數量

    肌肉是否飽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肌纖維的肥大程度,而肌纖維是否肥大與肌纖維內橫橋的數量並不總是相關的。雖然橫橋數目的增多會使肌纖維增粗,但肌纖維增粗卻不一定會使橫橋數目增加。

    橫橋特指肌原纖維內的橫橋或交聯橋,是骨骼肌肌原纖維的微細結構,它由肌球蛋白分子排列而成,呈粗絲桿狀和球狀,其桿狀部排列朝向暗帶中央的M線,相互聚合在一起形成粗絲主幹部;球狀部裸露在粗肌絲表面,形成橫橋。

    橫橋能扭動,並具有三磷酸腺苷酶(ATP酶)的活性,可部分分解三磷酸腺苷。橫橋能與細絲肌動蛋白上的結合點結合,並激活其上的ATP酶。根據肌內收縮的滑行學說,橫橋是肌原纖維收縮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橫橋能量的儲存與釋放

    橫橋具有ATP的結合位點及ATP酶的活性,在結合並分解ATP後釋放的能量可使橫橋垂直於粗肌絲主體的桿狀部,這時橫橋就獲得了能量(處於高勢能狀態),可供肌肉收縮時橫橋扭動所用。橫橋與細胞絲上的肌動蛋白有結合位點,二者結合後橫橋分解ATP產生的勢能可轉化為動能,橫橋向M線方向扭動後,能拉動細肌絲向粗肌絲內滑入。

    骨骼肌收縮有一個最適初長度,在最適初長度下承受的前負荷稱為最適前負荷。這時粗肌絲和細肌絲處於最大程度的重疊狀態,粗肌絲上的橫橋與細肌絲結合位點的數量也達到最多,所以此時骨骼肌等長收縮時產生的張力也最大。

    與發力技巧有關

    在實際運動中,我們表現出的力量大小與參與發力的肌群數量有很大關係,參與發力的肌群越多,最終表現出的力量就越大。而是否能調動更多肌群參與發力,與平時的訓練方式有很大關係。

    如果訓練中經常對單塊肌肉、單個關節進行孤立訓練,那麼神經系統就會逐漸習慣這種單一的發力方式,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肌肉協調發力的效果。

    當我們習慣了這種單一發力模式後,在進行體育比賽、引體向上等複雜的運動時,大腦就無法迅速協調各個肌群的發力順序,會使神經系統的反應及相關運動肌群的發力出現卡頓,這樣一來最終表現出的力量也會大打折扣。

    發力技巧對競技體育的影響

    在拳擊等競技比賽中,對肌肉協調發力的能力要求很高。專業拳擊運動員打出一拳的力,要比普通人大很多,除了肌肉力量本身的差距外,發力技巧也至關重要。未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在出拳時很難藉助於全身力量,大多數人僅能做到上臂發力,稍好些的還能用到肩背力量。

    因此,身體的最大力量是不能與最終的打擊力直接劃等號的。比如,一個人的綜合力量值為100,那他的一拳能造成100的打擊力嗎?對於發力技巧不足的人而言,僅僅依靠上肢力量打出的力可能還不到50,甚至只有20。但對於專業格鬥運動員來說,這個值要高得多,優秀選手幾乎可以接近100。

    怎樣提高協調發力效果

    避免訓練方式過於單一,加強自由力量及身體協調性訓練,是防止肌肉發力模式固化的重要手段。另外,進行最大重複次數不超過6次的大重量訓練,也可提高身體協調發力的效果。

    當訓練重量增加至6次以下時,就很難精準刺激目標肌群了,因為除了目標肌群外,其它相關肌群也會大量參與發力,這自然就能起到增強全身肌肉協調發力的效果了。需要指出的是,超大強度的力量訓練,每週進行1~2次就可以了。

    訓練方式決定肌肉質量

    訓練方式不同,鍛煉出的肌肉質量也有很大區別。從細胞層面看,健美運動員和力量型運動員的肌纖維在收縮速度、力量及體積方面有一定差別。健美運動員的肌細胞與普通人相比,體積要大很多,但力量相對較小。力量型運動員經過高阻抗及動作速度的訓練後,其肌肉細胞的力量和體積與普通人相同,但收縮速度更快。

    塑造肌肉不等於提高力量

    對健美運動員及大多數健身愛好者來說,他們最關心肌肉是否飽滿、線條是否流暢,而非肌肉力量及耐力的提升效果。所以,對很多健身者來說確實沒必要糾結於力量問題,更沒有必要去對比“誰更能打”。

    在體育競技中,增強肌肉力量是提高比賽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對肌肉力量依賴很大的舉重比賽更是如此。因此,雖然舉重運動員的肌肉飽滿度比不上健美運動員,但其肌肉力量要比健美運動員強得多。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大多數情況下肌肉塊頭與力量都呈正相關,但也並非是絕對的。單就肌肉力量而言,神經系統與肌肉的聯絡越緊密、調動的發力肌纖維越多,肌肉力量就越大。因此,經常進行跑跳類的功能性訓練,可使神經系統更加敏銳協調,更有助於提高肌肉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有些剩女是不是沒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