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踏月留香521

    1.正月十五——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2.七夕(七月初七)——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2 # 吹牛叫上我

    三月初三,上巳節。在漢代以前,三月初三定為少男少女們成人禮之日。

    成人禮舉行完之後可以自由戀愛,故此也稱情人節。

    七月初七,七夕節,現代華人過的農曆情人節。源於古代逐漸對天文認知和紡織技術的提升,由此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流傳開來。

    七和妻的諧音相似,妻是和女性有關,所以也成為女人相關的節日。

  • 3 # 黃山壹踏青

    目前有2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另一個是七夕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 4 # 大上海快訊

    古代的情人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節日,也就是農曆七月七!其實這是一個可悲的節日,沒有愛情自由的日子,代表了一種被封建枷鎖下制約的愛情故事!後人為了紀念把情人節放在這一天!至於國外的2月十四日和後來手機上出現的520節日都是隨著隨著時代的節奏改為新的情人節日!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 5 # 為了明天8866

    古代情人節就是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

    就是七夕節,每年的七月七日,

    傳說牛郎織女會在這天在天河相會。

  • 6 # 百花府

    ◆春節剛剛過半,我望著手機簡訊裡日漸消瘦的銀行卡餘額哀怨不已。就在這“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情境中,手機備忘錄適時地彈出了情人節的提示資訊,OMG!銀行卡餘額和我對視的小眼神裡瞬間充滿了輕視、鄙視、以及蔑視。與此同時,我的腦海中幽幽地飄出了一個經典的選擇題——我到底應該對不起女友(老婆)?還是應該對不起自己的錢包?

    ◆千百種思緒霎時在我眼前閃過,也許是老天爺實在不願欺負像我這樣的可憐人兒。忽然,我靈光乍現,記憶深處模糊地浮現出一行大字:古代人過情人節,講究的是禮輕情意重!這讓我大喜過望,為了有禮(lǐ)有節(jù)的表達對老婆大人的禮輕情意重,我決定將古代人過情人節的全過程一網打盡,大家請隨我一探究竟!

    ◆首先,古人過的肯定不是2月14號“聖瓦倫丁節”(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聖教徒瓦倫丁為正義和純潔的愛犧牲自己而設立的節日)。

    ◆其次,“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鵲橋的悽美愛情故事演化成的愛情節日)雖然被現代人視為中國情人節,但是對封建迷信的古人來說,在悽美的七夕節談情說愛,肯定不是上上之選。事實上也是這樣,“七夕節”換成現代的說法,應該是“女生節”——這是一個女孩拜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的日子。

    ◆最後,“三月三”上巳(sì)節和“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才是待字閨中的古代女子變成半老徐娘的必經之路。因為繁文縟節的規定,古代的年輕女孩們只有在這兩個節日才能名正言順的出外遊玩,當然也就成了年輕男孩們展開“愛情攻堅戰”的最佳時機。又因為“三月三”要外出踏青,光天化日下的男孩們估計只能眉來眼去,暗送秋波。而“正月十五”圓月微醺,燈色斑斕,加之燈謎妙趣,人山人海,情愫必然會在這樣的日子裡從滋生到蔓延再到迸發。

    ◆那麼,古代的痴男怨女們都是怎麼過情人(元宵)節的呢?可想而知,他們必定會藉著鬧元宵的名義早早地準備起來。女孩們定然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精心裝扮一番,想著給對方留下那魂牽夢縈;而男孩們則是挖空心思籌辦各式各樣的煙花和花燈,準備在濃情時刻給對方刻骨銘心的驚喜。

    ◆一切都待到“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拿著約定的信物,到達約定的地點,邂逅於燈火闌珊處……耳鬢廝磨後,纖纖女子會拿出親手縫製的香囊、荷包、手絹贈與對方,翩翩公子則會奉上精緻的簪釵,或解下隨身的玉佩,贈與佳人。古人的定情物,講究的是“情”而不是“物”,一縷青絲、一份紅豆、一串同心結、一把花椒,定情禮物雖輕,內涵情意卻亙古綿長。

    ◆對比古今的情人節,古人重情而輕禮,今人重禮而輕情。為何?除了客觀上的原因——古代男女婚前無法朝朝暮暮,所以情意的鐫骨銘心要比禮物的價值連城更加令人珍惜。更有主觀上的原因——現代人的思想經歷了金錢至上的洗禮,淡忘了傳統文化之精髓,迷失了基礎信仰,而導致禮物的外表遠比內在的含義更加“重要”。

  • 7 # 讀書悟道

    如今西方人的節日在中國很流行,提到情人節,大部分人都比較認同西方情人節2月14日。實際上,我們中國在古代也有類似的情人節,但可不是傳說中的“七夕”,它是現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節,不是古代人認可的情人節。

    那麼“七夕”如何矇混成了中國現代人的情人節,這事兒有必要說一下。關於“七夕”,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西京雜記》,記錄的是漢朝的七夕: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意思是說,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漢代的宮女會在宮裡舉行“穿針引線”的比賽,民間也跟著紛紛效仿。因此原始的“七月初七”和男歡女愛沒有一點關係。只是女孩子們比賽女紅技術的日子,這種風俗也叫“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的意思。

    這個習俗和織女還是有關係的,民間傳說,織女最初就是織布的,三國時就有女子拜織女星以求自己心靈手巧。而傳說的中織女又和牛郎是一對,於是人們便認為七夕這一天織女和牛郎會在鵲橋相見。但這樣的相見僅限於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和現實中大眾男女還扯不上關係。七夕歷經了很多朝代,歷代都會結合實際情況對七夕增加新的內容,但女性乞巧這一內容一直都在,從未明確出“這天是女子和男子約會的日子”。一直趨向於未婚女子互相切磋女紅手藝,聚餐玩耍的日子。所以在古代的七夕,更像是一個“女紅節”、“婦女節”。在封建社會,三綱五常的觀念影響下,大家閨秀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出門也沒那麼隨意,對於未婚女孩子就更是了。

    現代人眼中的七夕情人節,可以說完全是商業催生出來的產物,不過受益者倒是雙贏,商家可以賣特色情人禮,女孩們也可以藉此收到心愛的禮物。

    那麼古人類似的情人節有嗎?這個還真有,歷來愛情都是一個久經不衰的話題,古代男女也一樣。這個節就是元宵節。這個節日在中國的歷史上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這樣算來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元宵節最初被稱為上元節,每到這一天,城裡人張燈結綵,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晚上都會出來觀燈賞月。大唐晚上有宵禁制度,晚上出來會被抓起來,但是上元節可以除外。唐朝上元節開禁三天,大家可以出來觀燈賞月。到宋代,宵禁制取消了,當然女孩子們也沒有天天晚上跑來玩,還是到了上元節,姑娘們都喜歡出來走動了,小夥子們也不示弱。年輕人在街上相見,一見鍾情也是有的,小夥子們平時聽得哪家姑娘好看,也會在這一天晚上特意瞧上幾眼。宋代詩人辛棄疾有詩就是描述上元節這種情況的,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再有北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講得就是上元節男女晚上幽會的情形。所以,在古人眼中,他們更認可的情人節是上元節(元宵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高效召開經營分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