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81703450698

    所謂表達力好、文筆很棒最終的目的無外乎是引起讀者共鳴,如果沒有這個效果,會被人認為辭藻華麗或虛假不實。當然,大部分都是平淡無奇。

    比如:

    當你被人拋棄你想表達你很痛苦時,你可能會用“泣不成聲”“痛不欲生”這些詞,或者乾脆來一句,我痛苦死了。

    這樣的描述充分地展現了你的感情,但是切記《廣告狂人》裡的一句話:

    有感情的因素在裡面不一定能喚起共鳴

    因為人們對這種直白的描述早已司空見慣。

    那麼,怎樣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

    讓讀者跟你一起痛苦。

    想讓讀者跟你一起痛苦,你的表達就必須營造出一種畫面感,讓他身臨其境。這樣他自然會感同身受。

    比如:“我感覺就像有人用一根燒紅的鐵絲穿過我的心臟。”

    讀者在讀這句話時,眼前立刻會浮現一根燒紅的鐵絲向他湧來,然後迅速插入他的心臟,他的大腦會產生一種痛苦的感覺。

    痛苦的感覺來了,自然就感同身受了。讀者也就跟著主人公的思緒走了。很多人會覺得你的文章:很觸動人心、很有畫面感。

    因為他和主人公發生了共情,也就是自我代入。

    “共情”是心理諮詢的一個專業術語,是指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感受。你可以去好好研究研究這個詞,非常有用。

    再舉一個例子,相信你平常在讀書看劇看電影的時候,一些臺詞或情節總能讓你淚流滿面,而一些滾燙熱血的言語你卻無動於衷。這種差異其實就是告訴你什麼是好的表達,什麼是壞的表達。

    比如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裡面有這樣一個段落:

    “回想起我二十歲的時候,浮現在我腦海裡的都是孤獨和寂寞。我既沒有可以溫暖自己身體和內心的戀人,也沒有可以推心置腹的好友。每天都是在無所事事中度過,對於未來沒有任何憧憬。”

    這段話就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是因為它把當代年輕人的困境描寫了出來:

    一個二十歲的大學男生最需要的是什麼?社交關係、性、愛與歸屬的需要。如果這些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那麼產生的必然是一個孤獨寂寞的男人。這個男人很立體,很形象,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讀者自然容易產生共鳴。即便讀者不是這樣的人,也會對這樣的人產生同情。

    因為孤獨的形式不勝列舉,但孤獨的感覺都是相同的。

    電影《暹羅之戀》是這麼形容孤獨的:

    真的很難。時間過得越久,我就越想她。我於是問我自己,有可能嗎?愛一個人卻不擔心失去她;另一個聲音又問我,不愛誰,一個人生活下去。

    兩個自問,把孤單的感覺形容得淋漓盡致。這句臺詞很厲害的一點在於,它把觀眾置於了一個選擇難題,是選擇和一個你以後可能會失去的人在一起,還是因為害怕失去所以選擇一個人過。

    而當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我們已經掉入了“孤獨”的漩渦。

    因為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對待親密關係的小心思呀。我們一邊渴望“甜甜的愛情”,一邊又害怕遭受背叛和分手帶來的痛苦所以選擇孤身一人……

    我們不就是在兩者之間徘徊麼,不斷地權衡利弊,而這不就是深深的孤獨感麼。

    現在你知道什麼是好的表達,什麼是不好的表達之後,你就知道你的前進方向了。

    2.如何訓練這種表達?

    很簡單,那就是前面提到的“共情”——不僅要和別人共情,還要學會與自己共情。不再用“痛苦”“快樂”這樣簡單直白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而是像寫日記一樣細緻地表達出來。

    同時去認真感受你在閱讀和看電影中那些觸動人心的話,加以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注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而這,就不僅僅是提升文筆提高表達力這麼簡單了。你會開始自我反思,並對自己有一個更好的瞭解和理解。

    作家伊薩克·迪內森曾說過:

    我既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每天寫上一點點。

    這句話很棒,因為耐心是美德。對當下所做的事不要抱有太大希望,而是像蝸牛一樣每天前進一點點,永不後退。這樣笨笨的努力日積月累,就能看到了不起的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別人死在我家裡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