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濱孫先生,有名滬劇表演藝術家,滬劇不老松,滬劇“邵派”創始人,滬劇大師、宗師、滬劇界泰斗級人物,他將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滬劇事業。去年2019年是邵濱孫先生誕辰100週年,而就在同年的6月21日,邵濱孫紀念館在太倉瀏河鎮開館。
半個多世紀前,在舊上海大世界五光十色的舞臺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響譽滬上的申曲社團文月社,當時的創始人是申曲泰斗筱文濱,以其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特點開創了著名的文派。韻味醇厚的唱腔,儒雅瀟灑的表演,不僅奠定了筱文濱在滬劇史上的地位,更迷倒臺下年僅十七歲的邵濱孫。
那是1935年,邵濱孫當時在閘北盧濱小學畢業以後,念不起中學,就喜歡逛逛大世界,去玩玩,愛好京劇以及文明戲,難得走走戲曲劇場,他有一次看到他們以前是申曲,現在叫滬劇,是“文月社”,他的老師筱文濱和他的師母筱月珍、楊月英在演《陸雅臣賣娘子》,這是滬劇的傳統劇目,他一看就著了迷,他覺得筱文濱、筱月珍的戲很好,他就託人投拜他們為師,高小畢業的邵濱孫,在當時的滬劇界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秀才。也正因為如此,舞臺上的他,比同輩人有著更多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救場,使得年輕的他得以初露端倪,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因為他學戲的時候,湊巧在大世界,這個大世界,有個屋頂花園,屋頂花園當時有個“芙雲社”,也是一個申曲班子,有一個小生叫張鴻芳,他生了病,就沒人頂替了,他們向他們老師借他,他一上那兒就挑了個大梁,演了當時連臺本戲的一個小生,就是叫《珍珠塔》`《雙珠鳳》、《十美圖》那些戲,實踐出真知。邵濱孫在屋頂花園演戲,就慢慢演得很熟了,也懂得了一些滬劇的曲調以及它的表演。加上他自己,他自認為小聰明很多,人家也蠻喜歡他,觀眾也能喜歡他。他當時的藝名叫邵念慈,因為他三歲死了母親,學名叫念慈,經過那一次《賢惠媳婦》的拍攝以後,已經在上海有些小名氣了。有個觀眾,他是個企業家,叫王大忠先生。這位先生覺得他叫這個名字,吃開口飯,就是唱戲,不好聽,他就幫他改了,因為他的老師叫筱文濱,老師的老師也就是他的師公叫邵文濱,當時在上海灘很有名氣,何不把他的名字改為邵濱孫,就是筱文濱的徒弟,邵文濱的孫子,這樣一樣就叫邵濱孫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40年代的邵濱孫已經是一顆如日中天的藝壇新星,擁有了大批的邵迷。然而,面對著掌聲、鮮花,他並沒有驕傲自滿、停滯不前,因為他深知,藝海無涯苦作舟。為了在藝術上實現對自身的超躍,他又拜京劇名旦周信芳為師,開始了集眾家之長的成功之路。
他曾自言,自己最崇拜的周信芳,也就是麒麟童夫婦,他們是他的觀眾,既然是周信芳先生很喜歡自己,於是他就投拜周信芳為老師,當時,他的大師兄高百歲做了一個冰媒,他正式拜周信芳為師,拜了周信芳為師,就如虎添翼了。他把周信芳的拿手戲,什麼《香妃恨》`《文素臣》`《董小婉》都拿來演,他在《香妃恨》中演大胡卓瑪,後面扮演一個老太后,演旗裝、穿旗鞋、演老太太。他當時因為年紀輕,覺得應該要在舞臺上塑造很多的人物形象,所以他還善演小人戲,《唐壽》一個,《丁郎尋父》中的丁郎,也有老太太,比如《珍珠塔》裡他演過方卿,也演過陳御史,也演過王本、老家人,也演過老太太、方老太太`《白雲庵.母子相會》,之所以這麼做他認為演戲應該博採眾長,所以他喜愛京劇、喜愛評彈,各種戲劇,揚劇、淮劇他都喜歡,這樣一來博採眾長以後,可以揚長避短。
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正是有了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使邵濱孫得以在藝術上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多才多藝的表演藝術家。從40年的《恨海南填》起,他陸續參與、編導,演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其中的《秋海棠》、《叛逆的女性》等,不僅在當時社會上為觀眾耳熟能詳,並且成了以後滬劇院的保留節目。歲月如梭,在他的藝術生涯跨入第十個年頭之際,邵濱孫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舞臺表演,他要以自己的努力,為滬劇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於是,中藝滬劇團誕生了。
中藝滬劇團是1946年開始的,當時他離開文濱劇團,和石筱英、魏明啟、他和筱愛琴,也就是他的第一個愛人,一起參加了中藝滬劇團,他演過西太后,受到田漢、新文藝工作者的讚賞。後來演了很多戲,像《春夢》、《天字第一號》也有,這時候演過《亂世佳人》、《飄》、《鐵漢嬌娃》,都是些外國戲,這些戲都很叫座,觀眾很熱鬧,演出地點除了“皇后”,就在後來新世界對面的地方,還有是東方飯店,後來的工人文化宮,當時在工人文化宮盛況空前,沒有一天不賣座,滿的戲非常多,都是演現代生活戲,後來就搬到了中央大戲院,就是北海路,當時叫北海影院,這個北海影院他們是長演了,一直演到49年迎來解放。
在唱腔上,邵濱孫結合自身特點,繼承和發揚了文派唱腔,他在傳統的長腔等中成功吸收了四字調的因素,使唱腔更加堅定剛毅。解放後,《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星星之火》劉英等人物,音樂形象的成功塑造正是得益於此。
邵濱孫先生,有名滬劇表演藝術家,滬劇不老松,滬劇“邵派”創始人,滬劇大師、宗師、滬劇界泰斗級人物,他將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滬劇事業。去年2019年是邵濱孫先生誕辰100週年,而就在同年的6月21日,邵濱孫紀念館在太倉瀏河鎮開館。
半個多世紀前,在舊上海大世界五光十色的舞臺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響譽滬上的申曲社團文月社,當時的創始人是申曲泰斗筱文濱,以其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特點開創了著名的文派。韻味醇厚的唱腔,儒雅瀟灑的表演,不僅奠定了筱文濱在滬劇史上的地位,更迷倒臺下年僅十七歲的邵濱孫。
那是1935年,邵濱孫當時在閘北盧濱小學畢業以後,念不起中學,就喜歡逛逛大世界,去玩玩,愛好京劇以及文明戲,難得走走戲曲劇場,他有一次看到他們以前是申曲,現在叫滬劇,是“文月社”,他的老師筱文濱和他的師母筱月珍、楊月英在演《陸雅臣賣娘子》,這是滬劇的傳統劇目,他一看就著了迷,他覺得筱文濱、筱月珍的戲很好,他就託人投拜他們為師,高小畢業的邵濱孫,在當時的滬劇界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小秀才。也正因為如此,舞臺上的他,比同輩人有著更多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救場,使得年輕的他得以初露端倪,一步步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因為他學戲的時候,湊巧在大世界,這個大世界,有個屋頂花園,屋頂花園當時有個“芙雲社”,也是一個申曲班子,有一個小生叫張鴻芳,他生了病,就沒人頂替了,他們向他們老師借他,他一上那兒就挑了個大梁,演了當時連臺本戲的一個小生,就是叫《珍珠塔》`《雙珠鳳》、《十美圖》那些戲,實踐出真知。邵濱孫在屋頂花園演戲,就慢慢演得很熟了,也懂得了一些滬劇的曲調以及它的表演。加上他自己,他自認為小聰明很多,人家也蠻喜歡他,觀眾也能喜歡他。他當時的藝名叫邵念慈,因為他三歲死了母親,學名叫念慈,經過那一次《賢惠媳婦》的拍攝以後,已經在上海有些小名氣了。有個觀眾,他是個企業家,叫王大忠先生。這位先生覺得他叫這個名字,吃開口飯,就是唱戲,不好聽,他就幫他改了,因為他的老師叫筱文濱,老師的老師也就是他的師公叫邵文濱,當時在上海灘很有名氣,何不把他的名字改為邵濱孫,就是筱文濱的徒弟,邵文濱的孫子,這樣一樣就叫邵濱孫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40年代的邵濱孫已經是一顆如日中天的藝壇新星,擁有了大批的邵迷。然而,面對著掌聲、鮮花,他並沒有驕傲自滿、停滯不前,因為他深知,藝海無涯苦作舟。為了在藝術上實現對自身的超躍,他又拜京劇名旦周信芳為師,開始了集眾家之長的成功之路。
他曾自言,自己最崇拜的周信芳,也就是麒麟童夫婦,他們是他的觀眾,既然是周信芳先生很喜歡自己,於是他就投拜周信芳為老師,當時,他的大師兄高百歲做了一個冰媒,他正式拜周信芳為師,拜了周信芳為師,就如虎添翼了。他把周信芳的拿手戲,什麼《香妃恨》`《文素臣》`《董小婉》都拿來演,他在《香妃恨》中演大胡卓瑪,後面扮演一個老太后,演旗裝、穿旗鞋、演老太太。他當時因為年紀輕,覺得應該要在舞臺上塑造很多的人物形象,所以他還善演小人戲,《唐壽》一個,《丁郎尋父》中的丁郎,也有老太太,比如《珍珠塔》裡他演過方卿,也演過陳御史,也演過王本、老家人,也演過老太太、方老太太`《白雲庵.母子相會》,之所以這麼做他認為演戲應該博採眾長,所以他喜愛京劇、喜愛評彈,各種戲劇,揚劇、淮劇他都喜歡,這樣一來博採眾長以後,可以揚長避短。
俗話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正是有了這種謙虛好學的精神,使邵濱孫得以在藝術上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多才多藝的表演藝術家。從40年的《恨海南填》起,他陸續參與、編導,演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其中的《秋海棠》、《叛逆的女性》等,不僅在當時社會上為觀眾耳熟能詳,並且成了以後滬劇院的保留節目。歲月如梭,在他的藝術生涯跨入第十個年頭之際,邵濱孫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舞臺表演,他要以自己的努力,為滬劇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於是,中藝滬劇團誕生了。
中藝滬劇團是1946年開始的,當時他離開文濱劇團,和石筱英、魏明啟、他和筱愛琴,也就是他的第一個愛人,一起參加了中藝滬劇團,他演過西太后,受到田漢、新文藝工作者的讚賞。後來演了很多戲,像《春夢》、《天字第一號》也有,這時候演過《亂世佳人》、《飄》、《鐵漢嬌娃》,都是些外國戲,這些戲都很叫座,觀眾很熱鬧,演出地點除了“皇后”,就在後來新世界對面的地方,還有是東方飯店,後來的工人文化宮,當時在工人文化宮盛況空前,沒有一天不賣座,滿的戲非常多,都是演現代生活戲,後來就搬到了中央大戲院,就是北海路,當時叫北海影院,這個北海影院他們是長演了,一直演到49年迎來解放。
在唱腔上,邵濱孫結合自身特點,繼承和發揚了文派唱腔,他在傳統的長腔等中成功吸收了四字調的因素,使唱腔更加堅定剛毅。解放後,《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的楊乃武,《星星之火》劉英等人物,音樂形象的成功塑造正是得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