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雍親王府
-
2 # 王京
盤根錯節 搞不動啊!身邊人全是既得利益者 誰給他執行?你不見其它新政要田文鏡和李衛去推行啊 !動滿人的利益 沒有匹配的威望 權利和地位還沒幹就死翹翹了。合適的人只有八爺,可他是極力反對的。只能不了了之。
-
3 # 吹過田野的晚風
自從滿族入關,已經過去了近百年時間,滿族內部既得利益集團已經盤根錯節,比較穩固了,雍正要改革,就是動這個滿族既得利益集團的乳酪,與整個集團為敵,所以即使是身為皇帝,也無可奈何,因為他不想成為孤家寡人……
-
4 # 青春是首憂傷的歌
因為他觸碰到了所有人的既得利益!打個比方,有一個大家族,所有的家人不管男女老少,成年的,未成年的,統一有這個家族的族長無償供給你吃喝拉撒睡等等所有的花銷開支,給你發著工資,還不用去上班,突然有一天這個族長說不管你們了,你們自力更生吧,那這個家族的族人會怎麼樣?肯定是死都不願意了!
-
5 # HannibalLecter
首先,通古斯野豬皮本來就沒農耕傳統
白山黑水中狩獵維生的一群人,祖上就沒有種地的習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自立根生的方式就是狩獵,有出息一點的南下騷擾搶奪一下中原民族,搶到了就賺大了。在這樣一群人中,遇到了努爾哈赤比較有前瞻性,先是編八旗,把遊牧散戶系統化地組織起來生產和作戰,其次是開始和衰落的明王朝死磕,這已是難能可貴。但是他們入關以後,要像種地幾千年的漢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男耕女織,幾乎是不可能的,沒那個基因。
其次,主僕之分
根據經濟規律,最低階也是最累的生產是農業生產,雖然它也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能夠躺著就來錢了,那麼絕對不會去耕地。恰好作為打江山的人,統治者,滿人正好就是可以躺著的那一群人——我祖祖輩輩跟著你愛新覺羅家拋頭顱灑熱血,難道不是為了吃香喝辣嗎?江山打下來了你不准我躺著吃躺著喝,而是要我去流血流汗,那我就不服,不服就要鬧,鬧了皇位就不穩。所以皇帝為了籠絡自己的兄弟們,為了自己的統治能夠受到堅實擁護,也就允許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人成為剝削階級。所以一進京,城裡好的位置都屬於八旗子弟,好的差事和生意都屬於八旗子弟,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根據經濟規律,比生產產品更好的牟利方式是金融,在古代那就是典當和放債,玩錢就行了,不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投入。其次就是兼併生產資料,用其尋租,比如兼併土地,勞動力。也就是圈地,買奴隸。
所以八旗子弟乾的事情如果不當官,經營手段一般就是開典當行,錢莊,當地主,奴隸主,他們自認為這也是自立根生,只不過這種以剝削為基礎的自立根生必須依靠滿清的統治作為後盾。
最後,反對派干擾
我們在《雍正王朝》裡面看到的八爺,作為四爺的反對派,他反對四爺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是保守派,代表只願意享福不願意付出的八旗子弟,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你倒下了幹不下去了,我就可以當皇帝,所以,你要我們自立根生,我就要反對。八爺這樣的反對派不在少數,動不動就搬組訓,宗法,讓雍正的改革舉步維艱。其實面對歷史的強大慣性,只有雍正敢得罪人,他的兒子乾隆都得罪不起這些皇親國戚,努力巴結他們,廢了自己老爹的改革。
親王朝其實是個比較奇葩的王朝,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的以封建農耕文化為主的民族,歷來異族統治不長久,然而滿清入關以後,努力學習,主動被漢化,才續命了幾百年,但是北方遊牧民族統治的缺陷就是民族凝聚力不強,對他們來說,反正華夏整個江山都是賺來的,不行就回白山黑水龍脈就行了,割地賠款國破家亡,割的都不是自己的肉,不像明王朝,山河將傾的時候皇帝選擇自殺,絕不妥協,所以清代幾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過世後,慢慢就自己把自己禍禍死了。
清朝打江山的是努爾哈赤,穩江山的是康熙,真正開始好好統治的是雍正,然而從敗家子乾隆開始,就進入了作死模式,也翻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屈辱的歷史篇章。
-
6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雍正根本就沒有打算讓旗人去種地自養。
政治這個東西挺有意思,曾經混過政壇的朋友們可能會有所感受,就是有時候推出來的這個政令,經常和紙面上所言的目的完全不同,等到揭開以後才令人恍然大悟。
政鬥,本質上講,是各方勢力博弈和妥協的過程,而妥協,就要有一條利益妥協線,就像戰爭中的停火線。能準確地把握好這條線,就是高手,這叫政治家。而爭一城一地之得失,那叫政客,在鬥爭中站位不夠精準,跑到線外了,就會成為炮火中被湮滅的螻蟻。
咱們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這個“旗人自養”的政策。
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
雍正看到很多旗人遊手好閒,無所事是,每天提籠架鳥玩蛐蛐,還拿著國家的補貼,增加了政府的負擔。雍正就打算進行整頓,給這些旗人們分給田地,讓他們進行耕種,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和家人,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這個政策看上去似乎不錯嘛,利國利民。真的是這樣嗎?
咱們來看看雍正真正的目的是要幹什麼。
雍正即位以後,他所面對的朝局形式並不樂觀,八爺黨的勢力仍然龐大,朝中諸位舊臣的立場也沒有多少是站在雍正一邊的。
要想施行新政,沒有可以依賴的人可不行。所以就必須逐步把這些舊勢力從朝堂上打壓和排擠出去,朝堂上就要“換血”。
引進新血,就是搞科舉。把年輕的,富有改革精神的人才引進來,培植和引導,加以重用,安插進關鍵位置,掌握實權。
所以說,看劇要仔細,不要以為科舉發生了腐敗案,雍正丟了人,這次科舉就是失敗的。沒有失敗,雍正恰恰利用這個機會,廣施恩惠,大加拉攏,將一批年輕才俊之士籠絡到了自己的麾下。即使在新政過程中,這些年輕人有不滿的地方,但在反對和排擠八爺黨勢力上,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要排擠舊血採取什麼辦法呢?――清繳虧空。
雍正定下規矩,凡是清繳虧空業績突出的人員,將給予獎勵和提拔,而辦事不力,或貶、或罰、或免官、或抄家。
這樣的話,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清繳不力的罪名將那些反對勢力逐步定點清除,理由還很高大上。
這就是政治手腕。
而隆科多推舉諾敏任山西巡撫,在清繳工作中搞弄虛作假,上報說半年之內,清理了將近二十年的積欠。
真是瞌睡給了個枕頭,雍正大喜,嘉獎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
雍正相信諾敏嗎?相信個屁!別忘了當年四王爺靠什麼獲得康熙老爺子垂青的。他就是清欠的老手了,其中的難度他會不清楚?
所以,他暗中就派田文鏡去捉住了諾敏的小辮子,還把貼身侍衛頭領圖裡琛都派出去徹查。
諾敏是小辮子,但推薦他的隆科多可是大辮子啊,這一把被雍正牢牢攥住了。
科舉弊案,八爺推薦的張廷璐被拿下。清繳虧空,隆科多舉薦的諾敏被拿下。
雍正義憤填膺地砍了兩個頭,實際上則是牢牢攥住了兩個大辮子。八爺和隆科多再想控制人事的調整,可就要掂量一下了。雍正這就把人事權掌握在手中了。
而要進一步集權,就必須再折斷反對勢力的翅翼和爪牙。
反對雍正的勢力主要來自於哪裡呢?――旗人內部。
大清的皇帝可不僅僅是大清國的皇帝,他有三種身份:
1.大清國的皇帝
一國之君,統治億萬臣民。
2.蒙古大汗
所有蒙古諸部落的汗王。當年康熙把蒙古諸部晉獻的玉如意交給幼年的弘曆,一舉奠定了老四胤禛奪嫡的基礎。
3.八旗的領主
清朝皇帝是所有旗人的領主,所有旗人都是他的“奴才”(不要覺得以為這是貶稱,奴才原意是“家人”),他是家長。
所以,要從旗人內部入手集中皇權,旗務整頓是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旗務整頓,通俗點來講,就是家長要重新制定家規了。
而雍正推出所謂的“旗人自養”政策,無非就是說,家長不負責你的日常開銷了,以後買衣服和化妝品,得自己打工掙錢,自掏腰包。
具體措施是,分給旗人一些田地,讓他們自己耕種,自己養活自己。
但這明顯是不可能的,實際上也和雍正搞的新政是有衝突的。
為什麼呢?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雍正搞新政,最重要的一項是“攤丁入畝”。就是把以前的人頭稅攤到田畝中去,只按地畝數量收賦,這就是讓土地越多的人負擔越大,承擔的義務越重。這起到個重要的作用:防止土地兼併。
地多的人,交的賦稅多。而普通百姓就會精心打理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些土地多的人,又不可能自己去耕種,他也種不過來,就只能僱傭別人。而普通農民還得有時間和精力來受他僱傭才行啊!要麼,提高傭價。那些土地大戶們的成本一下就上升了。豪強們要想霸佔土地,就得衡量一下後果。
那麼,“旗人自養”為什麼行不通呢?
有兩個問題:
1.如果國家不再負擔這些閒散宗室的補貼,那麼,分給他們田地了,還要不要交納賦稅?
如果要交,定多少?定多了,旗人們不答應,定少了,全國農民不答應。只要你定,就全部都是反對。
那就不交?問題更大。
2.分給這些閒散宗室的土地定到多少?定的少了,養不活自己。定的多了,後果越嚴重。
現在問題就出來了。
這些閒散宗室旗人如果獲得了這些土地,可以僱傭別人來耕種。如果收穫不理想,要鬧事。如果收穫很不錯,那他們就會大量地去兼併土地。
本來,清朝把王爺們都摁在京城裡面,就是防止他們受封獲得土地後,為了獲取更大利益,而在地方上拼命兼併農民的土地,走了明朝的老路。但這個“旗人自養”的政策是不是對土地兼併又放開了口子?
所以說,這個政策的弊病是很大的。
那雍正還為什麼要這麼搞呢?這是個誘餌。關鍵不是“旗人自養”,而是“旗務整頓”。
前面說了,旗務整頓,就是重新制定家規,就是在宗室中權力進行重新分配。
以前透過正常的國家法令和政治制度弄不住的人,透過這次旗務整頓,用家規弄住他們。
旗規相當於軍法,民法收拾不了你,我用軍法來收拾你。這還是個集權的手段。
即將喪失權力的那些真正的反對者肯定要聯合起來發動反撲,而雍正就是想要他們一齊來。
真以為八王議政要陰謀奪權的那幫人在朝堂上步步緊逼,就能奈何了雍正?雍正利用這個逼宮的機會,反而能把反對勢力的首領一網打盡,還順便將平時在朝堂上不露聲色的那幫人全部辨明立場,逐個處理。
別忘了,當所有的皇親重臣大boss們集中在朝堂上戰火紛紜的時候,有個最重要的人並不在場――寶親王弘曆。如果真要到了要圖窮匕見、亮出底牌的地步,真正握著翻天力量的怎麼可能是這幫自以為得計的八爺黨和隆科多呢?
所以,當雍正聽到某某人僱人耕作,或者賣了土地,只是一笑了之。幾隻螻蟻扇動翅膀而已,誰還會真把它當成一陣風呢?
-
7 # 趣談國史
雍正想讓旗人像漢人一樣春種秋收、自食其力,這個想法是好的,可是難以推行。因為這觸犯了旗人的利益。而滿清統治的基礎是什麼?正是旗人。尤其是康雍乾時期,雖然皇帝老兒們也使用一些漢臣,但大部分使用的還是旗人。尤其是關係到社稷之根的各地封疆大吏,幾乎全是用的旗人。比如總督一職,在晚清以前,漢臣幾乎難以染指。
換句話說,皇帝也不敢得罪旗人啊。
雍正為了讓旗人耕種,是用了很多方法的。比如,他親自參加春耕儀式,並賞了一個種地的老旗人五品頂戴,可這些辦法毫無用處。對於那些習慣了不勞而獲的八旗子弟而言,他們是不可能勞作的。他們的理由很充分:祖宗為打江山流過血,現在兒孫享受一點生活天經地義。
雍正逼迫太急,甚至引發了八阿哥胤禩領銜的逼宮事件。
胤禩藉著雍正在旗人中引發的 怨恨,私下聯絡關外的四大旗主,進京逼宮,要求恢復從前的八王議政,削弱雍正的勢力。
在九門提督隆科多已經投靠胤禩的情況下,要不是十三爺胤祥嗅到了異樣的氣息,急忙趕赴豐臺大營掌住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雍正可能真的就敗了。
這件事,雖然罪魁是八阿哥胤禩。可是,如果雍正沒有在旗人中推行改革,沒有觸犯他們的利益,引起他們的怨憤,胤禩的陰謀可能就難以實施。
透過這件事 ,雍正肯定是有所反思的。
後來,雍正聽到了另一個訊息:旗人拿到朝廷分給他們的土地,並不自己耕種,而是租給了漢人農民,從中謀取租金。
這嚴重違背了雍正的初衷。
眼看著這個新政無法繼續實施下去,雍正只好自認失敗,不了了之了。其後的皇帝,更是不敢實施了。於是,等到清朝滅亡後,那些八旗子弟失去了朝廷供養的鐵桿莊稼後,幾乎都沒有謀生的手段,很多人的 生活特別悲慘。
如果當時雍正的新政成功了,也許後世的八旗子弟就不會餓死了。所以說,福禍相依,誰敢輕言得失?
-
8 # 達摩說
不完全是不了了之,而是雍正另有打算。
表面上,雍正想讓旗人自耕自種,緩解國家財政負擔,所以專門給旗人劃撥了土地,還率先垂範,自己下地幹起了農活,並表彰了一個漢族的種地能手,封了個五品頂戴,可見其決心之大。這事被八爺黨知道了,於是為了捍衛旗人的既得利益,也是為了給雍正添亂,九爺胤禟給這些整日養尊處優的老旗人們出主意,讓他們把土地全都租出去,自己不種,讓給漢族老百姓種,自己光按月收租就行了。
但實際上,雍正真的那麼在乎旗人是否自耕自種嗎?不是的。
首先,這樣做是有弊病的。因為雍正出於給國家財政甩包袱的目的,才鼓勵旗人自耕自種,不找朝廷吃補貼,不給朝廷添負擔,還給國家上稅。但問題是,如果旗人真的在租地的問題上嚐到了甜頭,那麼他們肯定會大量兼併老百姓的土地,即便是攤丁入畝,他們也會把負擔轉嫁到地租上,最終為害的還是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第二,雍正其實也志不在此。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推進新政的最大阻力其實是來自中央高層的八爺集團、各旗旗主以及一些高階官僚集團,如隆科多等。如果不解決高層所帶來的阻力,新政再好也難以推行。所以,雍正的目的就是,借整頓旗務為名剪除高層異己,以保證新政的推進。
於是我們才看到,雍正力主旗人自耕自種,但暫時擱置,接著又抱怨八旗子弟不務正業,失去了驍勇善戰的特質,便決定迎請關外鐵帽子王進京協助整頓旗務,這才有了後來的八王議政。最終,雍正粉碎了八爺集團和鐵帽子王的陰謀,順理成章地解除了高層異己勢力,新政得以繼續推行。
說白了,雍正此舉是典型的釣魚執法,就等著八爺集團上鉤,聚而殲之。
-
9 # 秋媚讀史
公司裡面的老闆經常會遇見一種困境:一項公司變革方案,不管出發點多麼美好,會出現支援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甚至有人上下其手,讓方案無疾而終。《雍正王朝》中,雍正花了功夫整頓旗務。為了讓旗人自食其力,雍正把田地分給旗人,親自帶頭示範,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習慣了坐享其成的人,很難自食其力。這幫旗人的先祖,是生活在關外滿人。他們在白山黑水之中,過著漁獵的生活,時不時南下搶點錢財。後來出現一個努爾哈赤的人,用八旗制度將滿人組織起來。這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打仗的時候出征,不打仗的時候種地放羊,生活由政府補給,旗人的身份代代相傳。在滿清剛剛立國的時候,這套制度既解決了軍需,也能提升戰鬥力,發揮出巨大的制度優勢。
隨著滿清入關,戰事逐漸減少,八旗制度的弊端就開始凸顯。這些在編的旗人,平時不打仗,遊手好閒,還要政府代代供養,這就給滿清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入關沒幾年,八旗就開始養尊處優,戰鬥力銳減,到三藩之亂時已經不堪一擊。康熙在位實行仁政,尚能容忍。雍正上位要除舊佈新,整頓旗務。
雍正突然讓旗人自食其力,他們內心深處就接受不了。旗人已經蛻化為滿清既得利益者,他們是一群不幹活的寄生蟲,抵制一切變化,只會貪婪地索取。這就好比公司的一些混日子的老員工,給他們安排點事就會出現一千個牴觸,取消一次獎金就會出現一萬個不滿。
朝野上下沒有形成一個公約數,缺乏支援力量,僅僅是雍正自己一廂情願,還觸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雍正王朝》中,真正幹活的沒幾個,雍正、怡親王、李衛、田文鏡是幹實事的;胤祉、李紱等清流黨是看熱鬧、坐而論道的;八爺黨等人完全是開倒車的。雍正推行整頓旗務,清流的態度是不支援也不反對,處於觀望。八爺黨是既得利益的代言人,肯定會死磕到底。果不其然,分到田地後的旗人,在九爺的唆使下,將田地出租給漢人,自己收租,還是坐享其成。公司的老員工跟不上公司的發展,就會一個勁地維持現狀,只要有人觸動乳酪就會被他們口誅筆伐。公司要發展,就必須改變。
雍正的新政,沒有找到最大的公約數,沒有拉攏一批支援力量。僅僅靠自己推,力不從心。旗人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骨子裡就看不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動不動就搬出祖宗家法,時不時倚老賣老,再就是造謠抹黑雍正。
這些旗人雖不務正業,他們鬧起來卻能動搖雍正的執政基礎。雍正也不能得罪到底,只能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了了之。
相關內容
- 若《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雍正出現意外,康熙能否直接傳位乾隆?
- 《雍正王朝》雍正潛邸的人真的都被處理了嗎,高無庸為什麼不在了?
- 《雍正王朝》雍正登基當晚,十七阿哥去拜見的雍正,鄔思道不讓見是在保護十七阿哥?
- 雍正的文治武功對雍正王朝之後的王朝有什麼影響?
- 《雍正王朝》曾靜策反嶽鍾琪,羅列雍正十大罪,興起文字獄,為何雍正卻沒有殺他?
- 《雍正王朝》八爺逼宮,雍正到底知不知道?
- 《雍正王朝》中雍正一登基就殺死了高福,如果鄔思道不走,和高福有關係的他會被殺嗎?
- 《雍正王朝》中同樣都是太監總管,為何高毋庸被殺,李德全能被雍正重用?
- 《雍正王朝》中為什麼雍正殺高福,卻重用李衛?
- 《雍正王朝》中,雍正剛獲得大位便要殺鄔先生,是怎麼回事?歷史上是這樣嗎?
雍正想要繼續推行新政,整頓旗務成為了必須和必然。
《雍正王朝》中,雍正看到旗人不務實事,反而每天一邊養尊處優、領著皇糧,由朝廷負責供養,另一邊則是三五成群,批判朝局、批評新政,造謠生事,這讓雍正非常的氣憤。
旗人的特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大清入關後,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早已成為滿漢民族矛盾的焦點之一。而此時的雍正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政,得罪了官吏、讀書人、士紳、地主富戶的利益,如果這個時候還繼續允許旗人特權的存在,必然是會引起其他階層的嚴重不滿,使得新政的推行更加的舉步維艱。
所以雍正整頓旗務,讓旗人自立更生,也就成為了必然,一來是為了掃清推行新政的阻礙和反對的聲音,二來就是為了藉此把旗人這個壓在朝廷頭上巨大財政包袱徹底擺脫掉。而雍正為了表明整頓旗務的決心,還將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李紱提拔做了直隸總督,全力推行旗人自力更生的新政。
九阿哥出了個餿主意,讓旗人變成了新的地主,不用自力更生也能繼續過好日子。為了讓旗人自力更生,自耕自種,雍正也算是費了一番心思,不僅親自下田耕種,還讓滿朝滿洲官員拜了滿人老農民為老師。
這下這些原本養尊處優慣了旗人慌了神,紛紛找到了八阿哥、九阿哥他們求助,而九阿哥給他們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把朝廷劃分給他們的地租出去,讓漢人幫他們耕種,他們當地主,收租子。
而這樣一來,同樣是不用幹活,同樣是有錢糧可以領取,這些旗人們甚至比以前拿到的更多,也就爭先恐後的把自己的地全部都包了出去。
雍正讓旗人自食其力雖然表面上沒有達到預期,但是雍正的真正目的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當雍正聽到朝臣彙報,說這些旗人將朝廷劃分給他們的土地轉租給了漢族的農民,自己在家裡收租,依然過著以往的生活,甚至比以前得到的更多時,只是驚訝了一下,隨後並沒有在做過多的部署和安排,而在這之後,旗人自食其力也就這樣被不了了之。
這是雍正覺得自己的這項政策失敗了麼,為什麼雍正就這樣將政策戛然而止了。
雍正當然沒有失敗,也不是停止了政策,而是雍正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雍正讓旗人自食其力,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擺脫旗人不勞作、不交供、按月領糧米的特權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明朝的藩王制度,雖然有效的避免了藩王叛亂,但是也讓朝廷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明朝後期財政吃緊除了龐大的軍費開支外,養活這些藩王的銀兩成為了國家的拖累。
清朝時期也是這樣,八旗子弟仗著祖上的軍功,完全依靠朝廷財政補給,也成為了國家的負擔,雍正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也想極力擺脫掉這個負擔,讓國庫充盈起來。
而如果直接砍掉特權而不給予旗人生計之道,必然引發旗人的動亂,所以才藉口旗人的種種弊端讓旗人自食其力,實際上就是讓旗人自謀生路,不要伸手向朝廷索取。
而現在旗人雖然沒有自食其力,而是用國家劃分的土地中進行獲取,自己不再成為朝廷的負擔,朝廷的財政壓力減輕了,雍正的目的也達到了,,與此同時,執行整頓旗務的直隸總督李紱也因為田文鏡的事情被雍正免職回鄉,所以也沒有人繼續執行,而整頓旗務也就此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