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07925139142

    “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不可能抑制自己的欽佩和愛慕,對於他的遭遇,你們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淚。至於你,善良的靈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樣的苦惱,從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這是作者寫在小說開頭的一段話,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就是要讓讀者們受到心靈的震撼,讓懦弱者鼓起勇氣,讓悲傷者獲得力量。

    維特與綠蒂的經歷譜寫了有史以來最悽美的愛情之歌,他倆情投意合,有許多共同語言。維特的死不只是維特一個人的不幸,可以說也是綠蒂的宿命。小說雖圍繞著維特的愛情展開,其意義卻遠超於此,一部簡單的愛情小說絕不可能在當時的德國文壇乃至社會掀起如此巨大猛烈的波瀾。小說中蘊含著少年維特家境雖不比王公貴族,可也並無飢寒之虞,但他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充滿快樂,一帆風順。他的煩惱來源於多方面,不僅僅是愛情的煩惱,還包含了對人性的種種缺陷的煩惱,對究其本質,是因為維特太過單純善良、憤世嫉俗,對於人們任何互相殘害的做法感到不可理喻也難以接受,他的真實想法完全顯露出來,這種格格不入讓他到處被人拋棄,變得孤獨,不得不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將愁苦的思緒嚮明月清風低吟,朝高山流水訴說。遺憾的是,這些煩惱貫穿始終,維特並沒有在塵世的生活中找到徹底擺脫它們的方法,而是被它們吞噬、牢牢地束縛,唯一的出路便是死亡。

    維特看似是一個一事無成、想法搖擺不定、情緒難以控制的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卻毫無疑問地在每個讀者內心激起共鳴。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羨慕維特,因為他有著絲毫未被世事的汙濁沾染的純潔靈魂,敢於質問一切、抨擊一切,敢於不顧一切地追尋享受幸福自由的權利,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自我。從他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純粹的人對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渴望,那是一種對質樸的美好的嚮往。維特這一人物形象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具有極強的革命性和激進意味的,他蔑視宗教的教條(“沒有一個牧師陪送他”),不認為出於正當理由的可怕行為是罪惡,維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大多數人的觀念是一種強烈的顛覆性的衝擊,也遭到了以阿爾貝特為代表的傳統思想的抵制和反對。

    維特希望自己和他人幸福,但當他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矛盾時,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深的煩惱與迷茫,最終他還是一一種極端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即在終結自己的痛苦的同時恢復他人的幸福。人難免是自私的,在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問題上,他經過漫長的思想鬥爭和內心的反覆掙扎,最終決定犧牲自己,體現了一種義無反顧的英雄主義,他的思想境界也因此昇華了,這正是維特令人崇敬之處。

    可以講,歌德在德國文學史上具有開山鼻祖般的重要地位,書寫了極為輝煌絢爛的篇章,就如同普希金之於俄國文學一樣,強調個性,充滿著人文關懷,具有開創性和革命性,從《少年維特之煩惱》便可見一斑。歌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其後的德國文壇作家身上或多或少總能見到歌德的影子。赫爾曼·黑塞的《生命之歌》或許就借鑑了歌德的靈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文望遠鏡十大知名牌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