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隆美爾只是建議將裝甲師部署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以便實施快速的支援,至少也要部署在盟軍艦炮的打擊範圍之外,並不是說直接部署在灘頭上抗擊盟軍的登陸,德軍裝甲部隊主要任務就是增援海岸陣地上的步兵師,與後者一起發起逆襲,將登陸盟軍趕下大海。不過無論如何,按照隆美爾的設想德軍裝甲師遲早要在灘頭上和盟軍作戰,雙方的決戰將在灘頭進行。

    當時有另一種和隆美爾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以西線裝甲部隊司令蓋爾將軍為首的東線將領,他們主張將裝甲師做縱深的部署,待盟軍地面部隊深入內陸後,集中裝甲部隊打一場反擊戰,擊垮盟軍地面部隊,從而一舉將其趕下大海。這樣的考慮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擔心盟軍空降部隊會法國巴黎附近實施大規模空降作戰,德軍裝甲部隊部署在後方可以及時應對;另一個就是試圖避免在灘頭和絕對火力優勢的盟軍決戰,至少在盟軍的艦炮掩護範圍之外和盟軍實施決戰。

    這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打法,隆美爾的靠近海岸線部署意味著德軍裝甲部隊將不可能集中行動,而是分散部署在海岸線上,以小型戰鬥群的方式為海岸線實施廣泛的裝甲支援。而蓋爾將軍的縱深部署則是企圖將裝甲部隊做集中的使用,至少以師級以上規模實施作戰,使之具備強大的突擊能力,實施決定性的進攻。前者實際更像是一種靜態的防禦戰,裝甲部隊主要為步兵師提供戰術支援,而後者則是典型的東線戰法,由強大的裝甲部隊實施大規模的反擊行動。

    如果不考慮制空權的影響的話,無疑對裝甲部隊進行集中使用是更為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對盟軍登陸實施一場協調一致的大規模裝甲反擊,這種突擊能力是一般分散的裝甲戰鬥群所不能比的。不過在實際作戰中,部署在後方的裝甲預備隊並沒有體現出強大的突擊能力,由於盟軍空襲的影響,德軍裝甲師的運動速度比預計要慢許多,而且無法同時抵達戰場,計劃中的集中裝甲反擊並沒有實現,也證明蓋爾將軍的設想不切實際性,在那種空襲強度下,德軍裝甲部隊在西線只能以小型戰鬥群的方式投入作戰,這和隆美爾的設想是一致的。

    至少透過事實證明,在西線大規模集中使用裝甲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樣將裝甲部隊部署在大後方就顯得毫無意義了,反而使其無法快速抵達前線去支援飽受重壓的步兵師,等到好不容易趕到前線時,許多步兵師已經被盟軍打垮了,德軍防線已經千瘡百孔,這些德軍裝甲部隊不得不去填補戰線的缺口,失去了進攻能力。既然縱深部署的方法行不通,那麼隆美爾的靠前部署裝甲師也就成為了唯一可取的方案,雖然風險同樣很大,至少還有一絲希望。不像在戰爭中那樣,那些被寄予厚望的裝甲師還沒有趕到戰場,戰爭便已經失去了,盟軍地面部隊站穩了跟腳,登陸的足夠數量的坦克和戰防炮,足以抵擋德軍任何的裝甲反擊了。

  • 2 # 歷史扒糞機

    說隆美爾“把坦克部署在灘頭”是對他使用德西線裝甲兵團的誤讀!隆美爾不過是建議德軍裝甲機動部隊應儘量靠近海岸部署,尤其是德華人自己所判斷的盟軍主要登陸區域索姆河—加萊和諾曼底地區,並建設秘密戰備公路。懲於盟軍壓倒性的空中優勢,避免裝甲叢集運動過程中的損耗,在爭議下的諾曼底卡昂部署第21裝甲師後,他要求在後來美軍登陸的猶他灘附近的梅爾河口部署第2個裝甲師。他主張裝甲兵團分散佈置,統一由己指揮,第一時間內給登陸盟軍以重大打擊,不予盟軍鞏固灘頭的機會,“登陸的24小時是決定性的”。他更要求駐法國南部和地中海地區的第1、19集團軍也應歸屬於他B集團軍群。

    德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認為駐法國的德軍應撤至盧瓦爾河,組建轄10-12個步兵師、3-4個裝甲師的機動兵團,在盟軍登陸未穩時對其側翼實施反擊,但也未對隆美爾分散裝甲機動部隊的策略全盤否定。西線裝甲叢集司令施韋彭堡在古德里安支援下44年5月向希特勒建言,反對隆美爾的計劃。結果是駐法國的德軍十一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分為三塊,各自為政。隆美爾僅能直接指揮駐亞眠—阿布維爾的第2裝甲師、駐魯昂塞納河以東的第116裝甲師和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

    從戰事程序看,第21裝甲師D日不成功的反擊,也讓蒙哥馬利的D日就佔領諾曼底交通要點卡昂的計劃淪為泡影,阻礙了英軍擴大灘頭的企圖,直至7月9日才攻佔該城。卡昂的堅守讓整個諾曼底的盟軍戰事進展緩慢,它證明了隆美爾戰略眼光的獨到和尖銳。而從6日下午開始增援諾曼底的黨衛軍第12、裝甲教導師的行進被稱為盟軍空中表演的“轟炸比賽”和“紐倫堡集會”。德軍在諾曼底8月6日唯一一次集中5個裝甲師(實際上投入黨衛軍第1、2裝甲師、第2裝甲師)“列日行動”的失敗更是首場空中力量決定勝負的戰鬥。

    二戰德軍將領中,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把裝甲師進行拆分進行小群多路進攻防禦的莫德爾在勒熱夫、隆美爾在北非,都證明古德里安的裝甲兵要集中的觀點並非放之四海皆準。甩鍋帝在庫爾斯克戰役後期蘇軍的魯緬採夫行動中集中裝甲師反擊的做法反證出在敵方優勢裝甲、空中力量面前,集中的進攻或反擊都是不切實際的奢望!

  • 3 # 兵武堂

    核心觀點:其實這個問題是典型的上帝視角,因為當初德軍是根本不知道登陸地點在諾曼底的,就算聽從隆美爾的部署將坦克部署在灘頭陣地,那麼部署在加萊或者其他地方又有什麼意義呢?何況部署在灘頭難道就不是美英戰機的活靶子嗎?如果按照隆美爾的策略來進行這場戰役,會是什麼額結果,詳細分析請看後文,更加精彩。

    首先我要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軍迷們很關心隆美爾這個把“坦克部署在灘頭的”策略。因為在盟軍登陸法國的“霸王行動”前夕,關於反登陸作戰在德軍內部就有一場爭議。

    當時的德軍西線守軍為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B”、“G”兩個集團軍群,共58個師(其中33個為機動能力很差的海防師)。“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指揮,防守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沿海一帶,主力配置在加來地區,諾曼底地區只有6個師含3個海防師。

    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奈特堅持認為裝甲兵部隊的靈魂就是能夠快速移動,應該擺在縱深待機,在搞清楚盟軍的主攻方向後在快速進行反擊。而隆美爾則認為裝甲部隊應該部署在登陸點的岸頭前線,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反擊中,爭取在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上岸的盟軍趕下海灘,以防止盟軍建立探頭陣地,運輸更多的物資和坦克等重型軍事裝備。

    而包括當時的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在內,都認為隆美爾是瘋了,將裝甲部隊部署在海邊,豈不是任由盟軍的飛機和艦炮進行轟炸,龍德施奈特和古德里安堅持認為機動才是裝甲兵的唯一出路。而隆美爾長期和美軍作戰,深知對方的空軍實力,一旦開戰任何大規模的裝甲兵運動都會在盟軍的打擊之下,尤其是當時的德佔法國僅有一個第3航空隊,只有90架轟炸機和160戰鬥機,完全喪失了制空權,而為了登陸盟軍共準備有13000架各種戰鬥機和轟炸機。

    古德里安的這種意見,是源於自己在二戰初期就一直堅持的閃電戰傳統,但是隨著各國空軍力量的增強,即便是在蘇聯戰場上,閃擊合圍戰術也慢慢的不起作用了,庫爾斯克大會戰多數的德軍坦克就是被伊爾-2攻擊機所擊毀的,戰爭早已經進入了三維的時代。

    而這個裝甲兵佈置的爭論,其實也源於雙方對兵權的爭奪,最終裝甲兵一人一半,但是任何一人的兵力都不足以阻止盟軍,不管用何種方式。何況最後隆美爾被盟軍的欺騙計劃弄暈了頭,並沒有預料到盟軍的登陸點在諾曼底。所以不管裝甲兵是佈置在縱深還是灘頭都無法有效消滅盟軍,退一萬步說,就算隆美爾猜對了盟軍登陸的確切位置,也集中了所有的裝甲部隊。那也不過是能夠打退第一波的攻擊,而這些已經暴露的裝甲部隊,面對的將是艦炮和盟軍空軍部隊的狂轟濫炸,最終只是讓北大西洋防線苟延殘喘,除非能夠奪取制空權,否則一切戰術設計和裝甲兵佈置都死空談而已

  • 4 # 齊仙紳

    隆美爾戎馬一生,縱橫沙場多年,他不會不清楚這場仗怎麼打都是輸了,德國陸軍精銳都在東線作戰抽不出來,而在西線的加來德國部署了十五集團軍,十五個師,諾曼底地區的第七集團軍只有六個師。盟軍登陸軍隊總共二百八十八萬人,十七萬六千輛各種車輛,上萬艘艦艇,空軍的實力更是達到一萬三千對四百。德軍的防禦力量在盟軍幾百萬大軍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面對蘇聯的反擊,和盟軍的重兵集結,德軍毫無勝算,況且對於這種反登陸作戰,防禦的一方更需要優勢兵力,因為什麼時間進攻、從哪裡開始進攻完全由進攻方佔據主動。進攻一方可以集中兵力打一點,反登陸的一方只能分兵據守,如果不具備優勢兵力,很難擋住敵人的進攻。

    戰前,隆美爾和年近七旬的德國老將龍德施泰特就進行過辯論,前者主張把預備隊部署在海岸附近,後者主張部署在縱深地區,等盟軍上岸再與之交戰。這個時候德國唯一能做的就是給盟軍增加傷亡,想僅憑手裡那點預備隊扭轉形勢是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個人覺得還是隆美爾的想法高明些,諾曼底的德軍非常少,但是卻打得很慘烈,給盟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如果希特勒將預備隊按照隆美爾的想法全部署在離海岸更近放地區,可能給盟軍造成的損失更大。對方初登上岸,立足未穩,又沒有陣地和工事可用,傷亡會非常大,倘若等盟軍上岸以後,裝備和作戰物資上岸以後,再和盟軍硬碰硬,恐怕很難再給盟軍造成很大傷亡了。

    但是不管誰的想法高明,歸根結底地說,都是無用之功,德國的東線戰事已經相當吃緊,早晚會守不住,西線數百萬盟軍總會有機會上岸,到那時候必然是巨石壓卵之勢。在敗局已定的大勢面前,再高明的計策也無濟於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otton是什麼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