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鄂東小汪醫生

    熟讀經典,最好能背誦,中醫沒有技巧,多讀書,多臨證,邊學習,邊思考

    背誦是基礎

    中醫學由於其博大精深的學科特性,“上及天文,下窮地理,中悉人事”,有太多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需要背誦記憶。如經典著作、藥物的性味歸經功用、方劑的組成、功能主治等。40歲以前,是背誦的黃金年齡,在各年齡段、各專業層次應有自我評價指標,不妨把英文考級、計算機考級、各種資格證考試的模式引入其中,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進行客觀評估,如能背多少經文,掌握了幾百個方、幾百個藥,還是上千個方藥。背誦靠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領悟是關鍵

    有人言:中醫學高深莫測,易學難精。此說不無道理。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年的醫書是寫在竹簡上的,文詞簡潔、言簡意賅,古今字義已大相徑庭,故領悟的第一要義是領悟經文的文詞本義。

    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脈絕不至曰死”,其中“諸”、“皆”、“死”非今之意。第二要義是領悟其內涵,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指導臨床。例如:《金匱要略》百合病,很多學者認為本病是起於熱病後,心肺陰虛,全身氣血失和,以致精神、飲食、行為異常的病證,代表方百合地黃湯。然究其證候“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何,其脈微數”,是否類似今之鬱病,鬱病主要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所致,百合大類可歸花類,諸如玫瑰花、合歡花皆有疏肝解鬱之功。故百合地黃湯用於鬱病(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等)應是方中肯綮。

    學而且問

    學問學問,學中常問。《傷寒論》中小青龍湯、真武湯都能治水飲,為何皆用白芍?小青龍湯發散水飲用乾薑、真武湯溫陽利水用生薑,為什麼?常言肺無陽虛,卻有溫肺法,溫肺的目的是什麼?《金匱要略》中有原文:“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用“瀉心湯”顯然不對,有人認為是傳抄錯誤、有人解釋為仲景的筆誤,如此說法實屬不解。如果結合臨床應該怎樣解釋呢?吳鞠通為何把白虎湯稱為辛涼重劑?問題多多,不勝列舉,答案也並非唯一,在此不贅述。

    問而且答

    薛生白《溼熱病篇》中原文,有許多是這種格式:溼熱證,……證候,……藥等味。讀此經文,你會苦於無方名,不便學習記憶,臨床難借鑑運用。也因為此,我們現在也很少知道薛氏的方劑。在20世紀90年代,筆者師從全國老中醫藥專家王行寬教授學習時,侍診摘抄了許多有效案例,如何學到老師的經驗方,並能傳承它,是我想解答的問題。於是十餘年來,我將吾師驗方歸納、擬名、方解、述評,如柴百連蘇飲、清肝瀉心湯、聖愈聯珠湯、諸痺湯等。如此之舉,自己可臨證效仿,同道也可受益,老師的學術思想得以彰顯和傳承。

  • 2 # 綠茵樹下養精神

    古語云: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借何術?古語又云:醫也者,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數也,無所不通,而受之以謙,而後可以言醫。

    首先得是那塊料(天資敏悟),其次是精雕細刻,千百次的打磨(讀萬卷書),然後借術以濟世。借術先要了解術(天時、氣偏、人情、物理,名、物、象、數),而後可以言醫啦。學幾個月有點少,沒個十年功是難以言醫的。

  • 3 # 邢萬鑫

    如何學好中醫。必須先學會中醫和西醫。因為他們是互通的。在學的過程中,必須區分疫情狀態下的中醫和西醫。和非疫情狀態下的中醫和西醫。隋後要去研究病理。和治療後的病理變化。我學習中醫與別人不一樣。我需要養生。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問題,去學習中醫.也學習西醫。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最好的辦法。

  • 4 # 東楚龍野虎

    學好中醫,有幾個秘訣:

    首先,要打好根基一中國傳統文化基礎

    中醫基礎理論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並且昇華之。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集大成者!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陰陽五行學說,中庸和諧學說,同時包括天文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社會精神學說。掌握這個基礎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抓住辯證這一綱領

    中醫的靈魂是辯證,中醫的生命是辯證,中醫的療效也在於辨證。儘管中醫也掌握症狀,那是掌握第一手原始材料,供辯證用。症狀是頭痛,辯證卻卻去治腳。症狀是氣喘,有時辯證後卻治膀胱。所以中醫有見痰休治痰,見風休治風,見血休治血……之說,搞得初學者一頭霧水,其實人們不明白,症與證的區別與關係!從中醫診斷來說,辯證就有八綱辨證,十二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臟腑辯證之類。不掌握這些難以入門!

    第三,要用現代語言將古代知識點構建的宏偉大廈描繪出來

    古代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充滿修辭手法。想弄懂古人智慧和思想,就要善於將古代知識點用現代思維構建起來。比如陰陽學說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客觀實在,天有日月,地有南北,時有冬夏,人有男女,你用矛盾論視之,但要注意,陰陽學說比矛盾論學說更豐富,矛盾論專注於對立與互相制約。而陰陽學說不僅有對立關係還有統一關係,不僅有互相制約關係,還有陰陽互根關係,互相依存關係。比如五行學說,愚蠢者見之頭疼且嗤之以鼻,謂之落後,其實你用現代生態學說生態群落關係轉換就很能理解。不善於古今語言轉換者完全不知中醫理論結構恢宏與偉大,反而如同愚蠢的楚王將無價之寶和氏璧視為石也!這才是有眼無珠!

    第三,抓住臨床實踐這牛鼻子

    中醫的療效來自實踐,這實踐首重於臨床,多治療,多辯證,如同將軍是憑打出來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方能精益求精,治病如戰場,兵貴神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敵變我變,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找到一個將軍把握戰略機遇的感覺!中醫其他實踐,諸如識藥,採藥,炮製藥,設計方劑都應在實踐中深化。離開實踐,那是紙上談兵,學而無功!

    第四,要汲取每位大師的精華

    學中醫者要有恆心,細心,決心和耐心,至少要拜三四位大師級名醫為師,各取所長,要善於站到大師肩上展望世界,那才是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大師何處尋?其實上下五千年,尋找三四十位大師都很容易,那些大師們的醫論,醫話,醫案無不鮮活地給你上課,與你促膝談心。老實說,勸君不要找活著的什麼體制內中醫主任為師,他們腦子被西醫洗蠢了,你跟他們學結果越學越蠢!很難治病!要真學中醫,就一頭扎進古籍中去,與千年來各時代中醫大師促膝談心!當然,要讀懂他們著作,你必須具備一定文化基礎,少說也應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歷吧!

    如果按上述辦法堅持不懈做下去,不愁學不好中醫!

  • 5 # 杜增民

    勤讀書,善背誦,有悟性,善於專研中華文化文字的人,有良好的學習中醫基礎。

    中醫先賢們,代代傳承創新,總結醫療經驗,著書立說。到了清代中晚期,一些名醫將醫療,中藥效能,編成詞歌,供初學者背誦。其中包括巜湯頭歌訣》,巜醫學三字經》,巜藥性歌括四百味》等名著。再透過博覽群書,尋師點評,虛心學習,一定能成功。

  • 6 # 老雷學ZY

    本人正在學習中,也不知道怎麼去學好中醫,說一說自學中醫的一點體會吧。

    首先,我的體會是先看巜傷寒雜病論》,這個只要按症抓藥,就會有不錯的療效,這樣才能樹立對中醫治病的信心,熟讀了巜傷寒雜病論》,然後可以選擇一些名家註解的書看下,近現代一些劉渡舟,秦伯未等的傷寒大家的用藥體會。有興趣再讀讀巜黃帝內經》,最好讀原文,不懂也沒關係,慢慢的自己體會。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經驗,希望對有志學習中醫的朋友們有點幫助。

  • 7 # 東閣木弦

    先從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學、中醫診斷學開始吧,四大基礎是不能少的,特別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必須吃透,中藥學和方劑可以慢後一下,慢慢去背,一嘴吃不成胖子,常年累月就出效果了!

  • 8 # 三和量能

    對於即將步入之門的中醫系學弟學妹還有試圖系統瞭解中醫的人們,我還是有一些個人意見和建議的。有人說讀中醫就要讀經典,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門的人不可能讀得懂經典的,就好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嬰兒,你不可能用訓練劉翔的方式去訓練他跑步。能夠將中醫經典中的一部融會貫通的人,必定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所以,初學的人讀經典,一本書讀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初學中醫的人應該怎麼去學中醫呢? 首先任何技術都必須要有理論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對於一個學中醫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陰陽五行、不瞭解六淫七情、不知道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不明白經絡走向的人很難明白和理解中醫。《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當然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權威著作,但不得不說,一般作為教材的書籍,可讀性都相對比較低。我更推薦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醫入門》,這本書的可讀性是比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綽號“秦內經”,對於中醫經典著作倒背如流,這本書是帶領大家步入中醫之門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此外,方藥中先生的《中醫基礎理論通俗講話》同樣也十分具有可讀性。 中醫基礎明白之後,就要學習一下中醫的診斷學。中醫診斷是最為複雜最為難學的一個科目。因為中醫最吃功夫的就是辯證論治。學習這門學科,最為系統的就是《中醫診斷學》的教材了,其中編撰最好的是被稱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鄧鐵濤先生組織編寫的《中醫診斷學》,但是同樣可讀性不高。焦樹德先生的《從病例談辨證論治》和方藥中先生的《辨證論治研究七講》可以彌補可讀性的問題,但是這兩部書,都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中醫學知識。 中藥的學習是中醫學習的一個重點,《本草備要》是一部不錯的著作,薄薄的一個本子。可讀性遠遠高於《中藥學》的教材。此外《藥性歌括四百味》《藥性賦》都是歌訣形式的中藥著作。至於聞名天下的《本草綱目》可讀性很高,但是見過全本《本草綱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卻步。我覺得《本草綱目》可以作為字典一類的工具書來應用,不適合當做學習書目來閱讀。 方劑的學習其實是一個漸入佳境的階段。中藥爛熟於心的話,對於中醫的處方會有一定的理解。方劑學歷代初學者推崇的是《湯頭歌訣》,這部書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備要》的作者是同一個人--清代的汪昂,他組織編寫的許多書都是中醫入門的很好著作。《湯頭歌訣》詩歌的形式編寫使讀者便於背誦,當代《方劑學》所附的方歌大多數是出自《湯頭歌訣》,還有一部分是根據湯頭歌訣改寫的。晚清名醫大多入門時都曾經背誦過汪昂的《湯頭歌訣》。 讀過上述書籍的話,基本上已經可以說一隻腳步入中醫之門了。對於並非學習中醫的人來說,懂了這些,再找中醫看病的時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醫生的優劣和處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學習中醫的人呢?這些遠遠不夠,還沒完全入門呢。中醫院校的學生,讀過這些書就可以認真學習中醫的內、外、婦、兒了。學習這些科目時,有一本書是值得閱讀的,那就是《醫宗金鑑》。《醫宗金鑑》是乾隆朝由皇帝御批,由當時太醫院使(相當於院長)吳謙帶領太醫院編寫的一部教科書,供清代學醫的人學習。這本書基本代表了當時最高的醫學成就,除了晚晴系統出現的溫病學外,基本包括了中醫學除祝由科(醫學心理學)之外的所有學科,可以說是醫學的集大成之作。建國之前,許多醫生以《醫宗金鑑》為本學習中醫,並且成為名醫。此外,清末民初時河北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被譽為“中醫第一可法之書”,就是最可以效法的書籍,同樣值得一讀。 對過這些書之後一箇中醫學徒就可以勉強出師了,即使不能藥到病除也應該不會出現誤人性命的問題。如果想藥到病除怎麼辦?系統學習《黃帝內經》這是中醫學的“祖經”,還要系統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這幾部書在《醫宗金鑑》《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都有系統闡析),這些是中醫的經典著作。此外便是涉獵歷代醫家的著作,特別是“金元四大家”即劉完素、李東垣、張從正和朱丹溪的著作。如此學習的話,就向著名醫的道路邁進了。讀過這些書,還有一部分書是要讀的,那就是醫案。中醫不同於西醫,醫案是中醫著作的重要組成,其中《臨證指南醫案》可以說是醫案中的一朵奇葩。學基礎→學臨床→學經典→學各家→做臨床→學醫案,這是一條中醫應該走的路,而作為一個對於中醫有愛好的人,同樣需要學習基礎,而並非人云亦云,需知有些中醫保健書籍是對的,還有一些不過是騙騙稿費罷了。知道中醫基礎才可以去偽存真。

  • 9 # 自然流進我的心

    學習與學好是有很大差別的中醫的慨念是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產物,當然就應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生活了。天文地理氣候人事,植物動物微生物礦物,這其中的內含都應該弄明白。中醫的宗旨在於防患於未然,當然也能救急。一路走來,全球所有的醫學歸總為現代醫學。所以說:中醫應為總綱與框架,以大自然的角度,讓所有的一切為人類的健康生活服務。至於說細節,那就是每一個活著的人自己的選擇了。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努力,祝好運

  • 10 # 續醫億

    我是從去年十一月開始學習中醫的,成果把自己多年沉痾(伏飲)治好了,把老丈人從鬼門關給撈回來,他是多年的帕金森綜合症,現在在治老婆的經期早絕,學好中醫有幾個感觸:

    一:底子好,中國傳統文化要了然於心,陰陽五行理論要接觸過。

    二:要有個好的領路人,我不是業內的,也沒有家庭條件,跟著倪海廈影片學,倪先生知識廣博,見識豐富,入門很快。現在看第二遍影片。

    三:融會貫通。譬如 黃帝內經,它在講什麼,陰陽五行理論是什麼東西,能不能用生活語言去表達。譬如 黃帝內經 我的理解:身體組成結構,執行規律和失效模式。陰陽五行理論:超現代系統控制理論。控制理論就是感知判斷決策行動。之所以加上超現代是因為人體可以遺傳,可以自修復。人類設計的任何東西根本無法與之相比。進化可以改變一些東西但是不可能出現這麼精密的結構。

    四:實踐。我買了大幾千的中藥材了。附子大黃都吃過,麻黃髮汗真不是蓋的。不實踐就是扯淡。

    總之:動力源要清晰持久。能力源要高明扼要。

  • 11 # 身心和諧財富道

    先學了針灸治療自己的三叉神經疼,又看了倪海夏的課程。首先有內動力,有知識層次與認知層,熱愛才能堅持下去。先當好自己的醫生。

  • 12 # liyutan

    中醫是需研究身和心兩者變化及其相互作用,比西醫難得多,要學好中醫必須要學古聖賢之道德,才能親身體驗心對身的影響,如此中醫可成。黃帝內經.素問:“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要有懸壺濟世的心態才能更上一層樓,當然正確的學習中醫受益最大的還是你本人,身心皆受大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拋光膏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