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顯然,這是夫子在四十多歲時的話。
另外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顯然,這是夫子在七十以後的感悟。
為什麼夫子要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才能學易,才能知天命,才能無大過呢?
明明四十就已經不惑了,但還不能學易。因為這時候所不惑的是人事的道理和經驗,而學易是超越人事層次的道理,或者稱為形而上學,或者說它是更近於道的學問。
人事有窮盡,而道無盡。人事的盡頭,就是天命。
嬰兒降生的時候,有無限的可能性,帝王或乞丐都說不定。但隨著人的成長,可能性縮小,人到五十,基本上就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了。這個天花板就是所謂的天命。天命侷限的是人事,而非道。夫子在五十歲的時候已經知道仁政救民的理想此生不能夠實現,歷史大勢非個人能夠扭轉,哪怕是夫子這樣的人。但這並不妨礙夫子成為聖人,因為在中華傳統價值觀裡,個人最高的成就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 建立功業需要種種外部條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但是成就自己的德行,求道學道,這是個人所能做到的。
我們做不了馬雲,但能做個好人,而且做好人的價值比做馬雲更高。
所以,夫子周遊列國之後,夫子明白今生無法實現政治抱負之後,他開始學易,他開始專心教學。在人事的範疇裡他了然了自己的天命,不強求不執著,求仁得仁即可,還能有什麼大過呢?
原文是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顯然,這是夫子在四十多歲時的話。
另外一句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顯然,這是夫子在七十以後的感悟。
為什麼夫子要到了五十歲這個階段才能學易,才能知天命,才能無大過呢?
明明四十就已經不惑了,但還不能學易。因為這時候所不惑的是人事的道理和經驗,而學易是超越人事層次的道理,或者稱為形而上學,或者說它是更近於道的學問。
人事有窮盡,而道無盡。人事的盡頭,就是天命。
嬰兒降生的時候,有無限的可能性,帝王或乞丐都說不定。但隨著人的成長,可能性縮小,人到五十,基本上就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了。這個天花板就是所謂的天命。天命侷限的是人事,而非道。夫子在五十歲的時候已經知道仁政救民的理想此生不能夠實現,歷史大勢非個人能夠扭轉,哪怕是夫子這樣的人。但這並不妨礙夫子成為聖人,因為在中華傳統價值觀裡,個人最高的成就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 建立功業需要種種外部條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但是成就自己的德行,求道學道,這是個人所能做到的。
我們做不了馬雲,但能做個好人,而且做好人的價值比做馬雲更高。
所以,夫子周遊列國之後,夫子明白今生無法實現政治抱負之後,他開始學易,他開始專心教學。在人事的範疇裡他了然了自己的天命,不強求不執著,求仁得仁即可,還能有什麼大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