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皇天后土金生水起

    靠趙括自身已經不可能了,因為他已經多次嘗試突圍都被擋了回來。但如果有象孫臏那樣的軍事家率領的外國部隊參與救援的話,趙括還是有可能脫困的。但似乎趙國也沒能爭取到別國的支援。

  • 2 # 歷史風暴

    先說我的觀點:反敗為勝難,突圍是沒問題的。

    長平之戰是一場百萬級別的史詩級戰役,當時秦軍至少投入了60萬兵力,趙軍至少投入了46萬兵力。戰爭最後以趙國主力全軍覆沒而告終,讓整個趙國上下家家披麻戴孝,可見損失之慘重!

    那麼,當趙括的40萬大軍被圍的時候,就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了嗎?經過我認真的思考發現,當時趙國有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可以利用,雖然不見得擊敗秦軍,將趙軍主力救出來還是沒問題的。

    趙括被圍後,一開始在他身後只有3萬人馬,這3萬人分成了兩支部隊,一支2.5萬人封鎖了趙括的退路,另一支5千騎兵阻擋了來自趙國的援軍。“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

    從白起的排兵佈陣可以看出,當時能從趙國趕來救援的部隊並不多,5千騎兵就可以阻擋!也看得出當時白起不敢分出更多的軍隊,因為分兵太多,將難以阻擋趙括突圍。同時,為了困住趙括,秦王還發動河內百姓前來助戰。

    機會就在這裡,假如在河內百姓趕來之前,趙王派大軍前來解圍,我認為最起碼可以救出趙括。那麼軍隊從哪裡來呢?剛才已經說了趙軍主力被圍,趙國已經沒有多少可調動的兵力了。

    其實,趙國還有一支17萬人的大軍沒動,那就是防備匈奴的李牧軍團!李牧在與匈奴作戰的時候動用了“車千三百乘,選騎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

    這支軍隊駐紮在雁門一帶,距離長平600多里。從距離上來說稍微遠一點,但強在訓練有素,同時不需要花費時間動員。而河內郡雖然距離長平只有200多里,但是百姓分散居住,需要耗費時間動員。而且李牧手下有1.3萬騎兵,可以先於步兵南下,擊敗白起布在趙括身後的五千騎兵,然後騷擾秦國的河西援軍,阻止其過早出現在長平戰場。

    等李牧主力到位後,17萬大軍在秦軍背後猛攻,與趙括的40萬大軍裡應外合,就算不能將白起擊敗,救出趙括還是沒問題的!

    只不過,如果趙王將李牧軍團調往長平,雁門郡將會落入匈奴人之手!孰輕孰重趙王已經給出了答案,他沒有調動這支軍隊!

  • 3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沒有一點可能,白起都把能想到的都想完了,都是想到趙括前頭了,不可能讓趙括有一點幾回的,看趙括剛被圍的表現就知道了,趙括就不可能成為將軍,剛被圍時,機會是很多的,如果趙括率大軍不怕死了人,按一個地方圖突圍,不停的打,是可能衝出來的。在看趙括剛被圍,就打幾下,就不打了,等援兵,等三十幾天,沒有希望了,才下決心突圍,可是晚了,這麼長時間,秦兵把可能成功突圍的地方都加緊了防衛,趙括在沒有一點幾會了。可以講,就這一點趙括就不是合格的將軍,趙軍在趙括手裡敗了不冤。這樣的人當將軍沒有不敗的。所以在給趙括反案的人,看看趙括被圍的辦法,在給趙括翻案才能找到能把能翻案的依據。一句話趙括沒有一點幾會,比滅亡。

  • 4 # 大福讀史

    且不說趙括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白起,即使長平的地形也不允許趙括突圍。

    先來看看上黨高地。

    順著地理走位,沿著運城、臨汾、太原、忻州、大同一路逶迤穿行,會經過運城、臨汾、太原、忻定以及大同盆地。這時你會發現你已經走完了山西最好走也是自古人們通行率最高的幾塊盆地。

    除此之外,在山西的東南部還有一塊被古人稱為上黨的高地。這塊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嶽山包圍的高地,可惜因為這三大主要山脈延伸的觸角太長造成了其內山體相連縱橫,使得此地本來有幸可以成為上黨盆地,反而成為了上黨高地。

    先看下整體上的上黨高地具體位置!

    再看太行八陘下的上黨高地位置有多重要!

    上黨高地,由於河流的沖刷與常年不停的堆積,形成了兩塊主要的盆地,長治盆地與晉城盆地。

    當然,順著河流更能清晰看出這兩塊盆地與上黨高地的關係。曹操銅雀臺建在鄴城邊上,鄴城卻緊鄰著一條從上黨高地流下來的河流——漳河。它的發源地就是如今的長治盆地。漳河分為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條河流於合漳鄉地區匯合,一起從太行山脈流到河北平原。清漳河對於今天的主題明顯不在一個頻道,所以重點解答的是濁漳河。相對一枝獨秀的清漳河,分為北源、西源、南源的濁漳河覆蓋了長治盆地絕大多數區域,可以稱之為長治盆地的母親河。作為上黨高地擁有最大面積的盆地,往南越過一片被命名為‘秦嶺’的東西向的阻擋山脈會到達另外一片盆地——晉城(澤州)盆地。

    很明顯,晉城盆地相對於一馬平川的長治盆地顯然不是那麼平整,雖然盆地面積也算可以,總是給人有點坑坑窪窪路不平的感覺。總體掃視晉城盆地其間,視線總是會被一個又一個的山體隆起擋路。而長平之戰的爆發地就是在這片疙疙瘩瘩的晉城盆地,準確來講是在晉城盆地的北半部,高平地區(古稱泫氏)!

    對於長治盆地有濁漳河三源作為母親河,晉城盆地僅僅有一條被名為丹河的河流從上段提到的“秦嶺”之丹朱嶺之處發源,向南一直流淌,經過高平(泫氏),走過一段平原地帶在下城公村鑽進了山溝裡,然後南流穿破太行山脈流出,來到平原地帶的沁陽(野王),匯合另外一條從上黨流下的沁河,再流到黃河。這三點用壁壘連線起來,恰恰正是趙軍廉頗設定的丹河防線的大體走向!

    之所以長平之戰會爆發在如今的高平地區,原因在於趙軍如果不在‘秦嶺’之處阻擊住秦軍,那麼如果把秦軍放入一馬平川的長治盆地,無疑是開門揖盜,與人方便!因為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你戰鬥力不行,那就只好藉助地形翻盤了!而且高平地區正好可以滿足趙軍利用山形地勢構築有利的防線。對於秦軍來說,趙軍依照山勢走向苦心孤詣構築的防線無疑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逾越的,這也是自知不敵的廉頗堅守不出,持久乾耗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廉頗不知道,他為秦軍構築的防線竟然成了趙軍45萬大軍的墳墓,最終染紅了丹水!

    當廉頗被趙括替換的時候,秦趙戰事已經可以算是進入了後期了。同時,兩軍對抗的前線也從當初的老馬嶺防線被推進到了丹水防線。趙軍的丹水防線北起之處就是丹水的發源地,名為丹朱嶺;中間點是在當時被稱為泫氏的高平,而它的南端盡頭則是丹水從平原竄進山區的下城公村。

    僅僅依靠丹水防線是遠遠不夠的,趙軍還在其後傾情打造了一條名為百里石長城的防線,也就是上文所說的“秦嶺”。它是由西起丹朱嶺,羊頭山,關嶺山,東達太行山餘脈的馬鞍壑構成的。在百里石長城防線與丹水防線這兩條成大約成四十五度角的範圍裡面從西北到東南依次排列著將軍嶺、韓王山、大糧山與聖佛山。聖佛山與大糧山之間是丹水支流大東倉河,盡頭直達故關不遠。韓王山與大糧山之間是丹水另外的支流小東倉河,它的盡頭也是故關不遠。故關是羊頭山與關嶺山的缺口,也是秦軍如果打破丹水防線,意圖進入長治盆地最主要的通行通道。

    將軍嶺與韓王山之間也是存在一條丹水的支流——永祿河。只是它的流經盡頭沒有和故關一樣的山體缺口,所以最後只是被阻擋在秦嶺以南慢慢湮沒。將軍嶺是永祿河與丹水的分水嶺,丹水東岸靠近將軍嶺的地方有個名為長平邑的地方。長平邑順著丹水逆流而上可以找到透過“秦嶺”也就是百里石長城的另外一個天然的山體缺口——長平關(參看國道227),進入長治盆地。不過,這個缺口早已被擅守的廉頗堵住!相對於這個天然缺口,趙軍最常使用的還是故關這個山體缺口。很簡單,此處相對長平邑所在的缺口地勢較為平坦,開闊一點!對於趙軍從長治盆地後方接收給養,送到泫氏(今高平)的丹水前線也相對容易!

    秦軍作為進攻方就簡單多了,除了丹水作為和趙軍對峙的前沿陣地之外,從廉頗手裡奪來的第一道防線——老馬嶺防線也可以作為一條失敗的退路與阻擊線。秦軍幕府所在,最好的選擇當然是三水彙集的光狼城(今康營村)。

    以泫氏為中心的丹水防線,從丹朱嶺處的長平關逶迤而下一直到下城公村,趙軍設定的壁壘按照今天的地名對應依次為長平關、趙莊、掘山村、長平邑、永祿村、三軍村、箭頭村、石門村、企甲院、圍城村、店上村、上城公村、下城公村。

    以上為廉頗苦心孤詣的防線,可以看出丹水防線與百里石長城防線配合的是如何的緊密!

    公元前260年,趙括替代廉頗,一方面為了迎合趙孝成王速戰速決的企盼,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趙括全盤廢棄廉頗的戰略,史載其“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並且由此引發了八名趙軍將領以死相諫的強烈反對!於是,趙軍開始渡過丹水,來到丹水西岸的秦軍壁壘,頻繁挑戰,試探秦軍戰力。此時,武安君白起正在秦軍壁壘處注視著趙軍的一舉一動。針對趙括一反常態的進攻態勢,白起屢次命令秦軍佯裝敗退不敵,滋養趙括輕敵戰心。

    此時的趙括已經被白起養肥了,開始下令趙軍全線出擊。經過激烈戰鬥,秦軍佯敗,趙軍得勝後立即渡過丹水,來到丹水西岸秦軍壁壘。此時的秦軍一反常態,對趙軍展開凌厲反擊。趙軍苦戰不能突破秦軍防線,又連續調發後援部隊加入戰鬥,亦不能破秦壘!此時,秦軍派遣的兩路輕兵已經完成了迂迴包抄,徹底截斷了趙軍的後路。

    秦軍一路兵力25000人向東北溯端氏河(秦川水、固縣河)直插仙公山,然後折向東南的趙軍的百里石壁壘之後,奪取了長平關。

    秦軍另外一路25000人,沿著蒲水河谷而上,經過陵川縣,來到趙軍百里石長城防線最東端——馬鞍壑(東馬安村附近),突破趙軍薄弱的防守,攻打趙軍重兵把守的要地故關。除此之外,為了十拿十穩,白起另外派了一支五千人的騎兵趁著趙括主力攻打秦軍壁壘無暇顧及其他之際,強行突破泫氏,順著小東倉河直插趙軍故關,配合蒲水方面趕來的秦軍一舉攻克了故關。

    接著秦軍後援部隊如潮水一般透過秦軍5000騎兵開啟的缺口,迅速填滿了故關到泫氏之間,隔絕了趙軍主力與輜重部隊的聯絡!

    此時,秦軍已經控制了百里石要點之地——長平關、故關,切斷了趙軍輜重給養與援兵通行口,完成了對趙軍關門打狗之勢。

    趙括軍隊攻打秦軍壁壘,遺屍甚眾卻不能突破秦軍防線!此時的趙括不知道他已然被包了餃子!趙軍完全被秦軍包圍在長平關——泫氏——故關,這個三角地帶。

    此時,趙括的突圍方向,向高平關方向秦軍防線與泫氏方向秦軍控制的晉城盆地南部突圍的意義已經沒有必要了。唯一的兩個方向是長平關與故關兩個方向。

    但是,秦軍穿插部隊已經將趙括主力與輜重部隊一分為二,趙括主力位於長平關與泫氏之間,趙軍輜重部隊又被秦軍包圍在大糧山。前者兵多食少將多,後者食多兵少將少。此為秦軍第一重保險。

    此時,秦王徵發新佔領的河內新建秦軍已經協同秦軍奇兵控制了下城公村——馬鞍壑——長平關,牢牢地隔絕了趙軍來自國內的援兵。此為秦軍第二重保險。

    此時的趙括軍被圍困了46天,已經到了“內陰相殺食”的地步。於是,趙括親自領軍向長平關方向突圍,輪番衝殺,威力強大的秦弩立即將趙括射殺。趙軍將趙括屍體埋於今趙莊,剩下的20萬趙軍士卒則在今企甲院(原名棄甲院)全部投降。

    此戰秦軍也被殺傷近半,僅剩25萬。對於趙軍剩下的20萬人,秦軍士兵眼中看到的是一個首級一個爵位!得到秦國高層的屠殺令後,秦軍除了放回240個小兵散播恐懼外,將餘下的趙軍全部斬殺!

  • 5 # edward47177667219

    想起了圍魏救趙,如果魏楚聯軍此時趁事攻入函谷關,秦軍主力不在關中,攻破咸陽也不是不可能的,秦軍也只能回兵自救了,趙軍背後掩殺,秦軍必敗

  • 6 # 立志成蟲

    不要意淫趙括在突圍,趙括突圍成功後怎麼辦?退回原來的防地繼續據險而守跟秦軍對峙?那就不用讓趙括來替換廉頗了,原來廉頗不是守的很不錯嘛。個人覺得趙括被包圍全軍覆沒那是因為趙括敗了才有的說法,因為當時趙括唯一的選擇是執行趙王的命令主動出擊擊敗秦軍,躲在幕後指揮秦軍的白起挖不挖坑趙括都會主動進攻秦軍的,秦軍包圍趙軍,趙括也沒有以重兵突破一點突破秦軍包圍,顯然沒有退路和別的選擇的趙括根本沒想過要跑。不過趙括沒有贏的機會了,秦趙兩軍在長平投入的總兵力應該超過了100萬,秦軍兵力佔著優勢,廝殺作戰戰鬥力同樣兇悍的趙軍並沒有明顯的劣勢。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趙軍的糧食沒了,何況糧道早讓秦軍給掐斷了,有沒有糧道其實都不重要,趙國正是因為糧食供應枯竭難以為繼才派趙括替換廉頗的。趙軍雖不缺血拼的戰鬥力,可是斷糧達46天,餓肚子的軍隊還能有戰鬥力嗎?趙括一死,軍心士氣被飢餓打倒的趙軍放下武器投降了

  • 7 # 待盡易世樊花

    長平之戰趙括能否反敗為勝,或者衝出重圍,先看他是怎麼被圍的

    當把這場戰役稱為長平之戰時,趙括其實已經被圍住了!長平之戰應該成長長平決戰,在決戰前,秦國將領王齕已經和趙國的廉頗在長平附近的丹河對峙了長達了三年的時間。

    此時趙括還沒上場,秦國也還沒換白起

    當時對峙時秦趙兩國的總兵力大約40萬,前期王齕帶與廉頗的長平和丹河西岸連續交手三次,都以秦國勝為收尾,此時趙國廉頗損兵大約4-5人。後廉頗放棄長平撤到丹河東岸,修築了大量的軍事壁壘(現在都還有遺址),此後廉頗不出,王齕又打不過去。雙方一直在丹河東西兩岸呈對峙狀態。主要是廉頗不出兵,想拖死秦國,而秦國不敢輕易退兵,20多萬人一旦往後撤,稍微指揮不好,被趙華人咬住就可能會全軍覆沒,而秦國也不願意將嘴邊肉放掉,就更不可能撤退,而後雙方一直對峙

    此時丹河東西兩岸雙方各投入大約20萬人,是在後期趙王撐不住時(也有人說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啟用主戰的趙括,又給予了趙括20幾萬人帶到丹河前線

    而此時秦國也偷偷的將王齕換成白起。比較有意思的是,趙國換將,是將原先的將領廉頗直接下崗,而秦國換將是將王齕留下用來當白起副手。

    而白起也帶了20多萬兵馬抵達長平,此時雙方總兵力已經快達到100萬人。而白起在觀察了長平地區的地形後製定了口袋戰,準備打包圍戰,又一直增兵增兵。

    小小的一塊地界,居然容納了一百多萬人,還不算後勤人員,按照古代的通訊,指揮想想有多難!

    而到長平決戰時,白起僅用了五萬人就把趙括從丹河西岸引到了丘陵山地的長平。

    試想一下,若是趙括知道那支部隊才5萬人,他敢這麼一直追嗎?就算追也要有先頭部隊探路,主力部隊再分批抵達吧,特別是在長平這種地勢,更應該預留一定的後備部隊吧!趙國在長平經營了這麼多年還不清楚地勢嗎?從此處也說明了趙括的粗心大意,如果廉頗在,也領一直軍隊,也許這種失誤是可以避免的。趙括率軍40餘萬,在丹河東岸展開,幾十萬人不動則已,一動驚人!幾十萬人在運動中,光指揮調動就是個問題。而趙括是第一作為主帥領兵打仗,也是第一次帶領這麼多人打仗

    而趙括軍被白起圍於長平後,基本就就陷入了絕境

    幾十萬人向前追擊,前方部隊與秦國的幾萬人接觸開戰,而後方卻被白起扯起的口袋陣中圍起。這個時候想突圍,不是一句後隊改前隊,然後就能衝出去這麼簡單的事。幾十萬人被擠在一個小小的長平,部隊完全伸展不開,而此時趙括初來乍到對廉頗留下的那20多萬人也不好調動,上下級之間完全不熟,指令不能及時的傳達到士兵這裡。部隊在一個山谷裡擠著,通訊又差,就算想突圍,也不好指揮。而且是山谷,不是平原,幾十萬人伸展不開,只能分批從谷口突圍

    如果趙括在白起的包圍圈剛剛形成時,包圍圈部隊不穩時,如果立即組織人分批突圍,希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此時不知道趙括在想什麼,竟然將部隊放在原地休整,有人說他是聽到對手白起的名聲嚇壞了,但誰也不知道趙括此時心裡在想什麼

    此時趙括軍隊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突圍時間,而且就地駐守,等斷糧餓了一個多月後,士兵開始殺馬解渴解飢

    等到被圍46天以後,趙軍餓的精疲力盡時趙括又親自率兵突圍。結果就是被秦軍射殺,幾十萬趙軍無主,才降了秦軍。試想一下,趙括作為主帥,若是自己不領兵突圍,而且在軍帳中指揮趙軍梯次突圍,就算不能成功突圍出去,想必也能重創秦軍。在戰後統計,長平之戰秦華人也損失了近20萬人,比趙國好不到哪裡去

    只可惜趙括,生平第一仗就遇到戰無不勝的白起。人們說他紙上談兵,怕也是恨鐵不成鋼

  • 8 # 西堤讀文史

    趙括當然有機會反敗為勝,但是反敗為勝的契機不在長平戰場,而在東方六國的外交。

    長平戰場上,趙括雖然說是被圍困,但是並不是真的被一個大包圍圈圍住了,請看下圖:長平戰場,是一個南北長方形的兩軍對壘局面,根據史書記載,兩軍分東西佈陣,秦軍在西,趙軍在東,南北長五十多里,東西長二十多里,兩軍都依據山地地形修築了壁壘。前面是敵軍壁壘,後面是地形複雜的山地,兩軍面對的情況是相似的。

    那麼怎麼說是秦軍圍住了趙軍呢?因為秦軍主將白起派了一支二萬五千人的騎兵,從南邊迂迴到趙軍的背後,截斷了趙軍退路,同時也截住了趙軍的援軍來路和糧道,趙軍背後一開始只是這兩萬五千騎兵,大部分卻是複雜的地形。

    但是秦國為了打贏這一仗,下了血本,秦王親自出馬,召集秦國十五歲以上的人去趙軍的後方,增援那兩萬五千人,堵住趙軍的退路和糧道,同時抵禦趙國方向的援軍,這些秦國的援軍有多少人,史書並無記載。

    另外,白起還派出過五千騎兵,跑到趙軍的中間地段,把趙軍南北攔腰斬斷為兩截,使趙軍南北不能相顧。

    這就是一開始趙軍所謂被圍困在長平的狀況。此時,趙括經驗不足,沒有發動正面對秦軍的大規模攻擊,也沒有向後大規模攻擊秦軍包圍後路的軍隊,而是在等待糧草和援軍。此時白起也派人向秦王要糧草,白起派到秦王那裡要糧草的人,還被范雎給殺了。

    趙括在苦等趙國的援軍和糧草,但是他並不是太清楚,趙國的外交此時也是陷入了絕境,把突圍的機會給丟失了。趙括苦等糧草不至,趙軍開始出現人吃人的現象,此時趙括才開始發動大規模攻擊,而且是連續四次,都失敗了。

    在等待的這四十多天裡,如果趙國的外交,稍微有那麼一點起色,那麼趙括手裡這幾十萬大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

    趙國肯定知道圍魏救趙,此時如果能跟東方几個國家合縱,派兵攻打秦國,那麼秦國必敗。因為秦國的絕大多數兵力都已經集中在了長平戰場,國內十五歲以上的男子也被徵集到了長平,後方是一片空虛,正好圍魏救趙!

    但是趙國的外交很失敗,東方六國裡的其他國家也只想觀望兩強相鬥,不但能減少兩強對自己的威脅,而且說不定還能坐收漁翁之利。

    當時趙國面對長平的戰況,曾經向齊國和燕國借糧,還跟齊、燕制定了救趙的計劃,但是並沒有實現。

    秦國也看到了自己的危險,萬一趙國跟東方國家合縱成功,派兵攻打秦,秦國就危險了。所以為了防止趙國跟它南邊的魏國合縱,秦國便交好魏國,許諾戰後把從南韓搶來的垣雍這個地方割給魏國。垣雍原來是南韓的地盤,但是對魏國卻至關重要,相當於魏國的一個照門,秦國和趙國,無論誰控制了垣雍,誰就掌握了滅魏國的法門。因為垣雍在魏國都城大梁的上游,控制了垣雍,就可以從上游放水,水淹魏國國都。後來秦始皇滅魏就是用的這一招。

    魏國也有人看出來秦國這也只是緩兵之計,但是魏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趙國,所以魏國跟趙國的合縱沒有成行。

    這時候,東方几國,無論幫誰,誰都會贏,輸的一方則有可能滅或者被瓜分。但是,東方几國卻對秦趙雙方都沒有出手相幫,而是繼續觀望,因為無論幫誰,對東方几國都是不利的。

    如果幫秦瓜分趙國,那麼東方几國的合縱局勢就會根本轉變,秦國有可能接連吞併韓,魏這兩個國家,東方的合縱局勢瓦解,無論是齊,楚,燕,就算聯合起來,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了。

    如果幫助趙國瓜分秦國,對齊和燕來說,沒有多少好處,因為他們離得太遠什麼也撈不著,反而幫助趙國成為第一大強國,而南韓弱小,很容易被蠶食甚至併吞,趙國又在魏國的上游,魏國隨時被趙國捏住咽喉,趙國說不定哪天就開閘放水。對於西南的楚國,此時一方面楚國實力已經很弱了,被秦國打怕了,另一方面,楚國的上層很是沒有戰略眼光,還想著泗上一幫小國,戰略目標不在西進,而在北上。

    趙國沒能積極聯結外援,合縱東方六國,東方六國也在觀望,隔岸觀虎鬥,無論如何,此時秦趙的兩敗俱傷對東方几國都是有好處的。因此,扭轉長平戰場的機會,趙國沒有抓住。

    其實,魏和楚,無論哪個出兵,對秦來說都非常非常危險。但是魏和楚卻乘機出兵泗上,各自兼併了魯西魯南幾個小國。過了幾年東方國家才想起來幫助趙國守住都城邯鄲,但是此時的趙國軍隊精英損失殆盡,而秦國卻迅速恢復了強大,統一六國之勢已經形成。

    如果當初東方几國的上層眼光能長遠一點,集結一些兵力合縱稍微給秦國一點壓力,保留下趙國的部分大軍,使秦國和趙國都有所削弱,天下局勢重回平衡,那麼是否是秦國統一六國,還未可知!

  • 9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絕無可能!!一個廢物面對一個二千多年才出一個的絕世名將連突圍的可能都沒有,這樣的人還沒出生。兩個至命的錯誤證明了趙括是一個廢物,這樣的錯誤讓他有死無生,一個是渡河不派重兵戰領渡口,另一個是親臨一線又不安排好萬一出現意外誰來接替指揮權的問題。看看白起的戰場佈局他連殺重圍的可能都沒有,何來反敗為勝,退一萬步就算趙括能殺出重圍也有一個時間地點方向的問題,不是你奮不顧身的隨便一衝就能殺出重圍的,持這種想法的人不是得了忘想症,就是真的紙上談兵。如果趙括真能殺出重圍,那麼:地點——渡口,時間——三天以內,方向——河東趙營,既便他殺重圍首先碰上的就是白起的那五千騎兵,現在知道這五千秦軍騎兵的作用了吧。親們好好的看看這就是戰爭,這就是殘酷!!

  • 10 # 盪漾的可樂

    沒有。。就算突破了秦軍壁壘回到趙國。趙國也脫了層皮。。趙軍糧道被秦軍遮絕。前期趙軍的反攻事實上只是困獸之鬥而已。。頂住15天趙軍隨身糧草盡無馬匹盡死。。他們能做的大概只有吃傷員以繼續戰鬥吧。。要麼吃人肉。要麼餓死。要麼投降。三條路您選一條吧。

  • 11 # 中國歷史探索者

    反敗為勝不可能,但是突圍而出沒問題。

    秦軍切斷趙軍後路的才三萬人,利用了趙軍原本的防禦陣地,但數量過少,軍隊過多容易提前暴露目的,繼續增援部隊紮緊包圍圈需要時間。趙軍完全可以利用一部分軍隊擋住正面的秦軍,主力集中打通後路。

    這裡是山地,秦軍一樣無法徹底展開幾十萬軍隊,而是利用了地形,雙方的正面接觸數量是有限的,這對趙軍突圍是有利的,避免被秦軍整體進攻。

    趙括被白起的旗幟嚇住了,胡亂接觸了幾下就地防禦待援,拒絕了屬下立刻突圍的建議,結果讓秦軍得到了修建工事,增加兵力的時間。

    還有人說什麼錯在趙王,不肯把北方十幾萬軍隊用來解圍,這是蠢話。

    第一,所謂的十幾萬大軍這時候根本不存在,李牧打匈奴是在長平之戰的十幾年後,新一代的趙人加入軍隊。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廉頗調集了趙國一切力量集中在邯鄲,趙軍士兵多為剛徵召的農民,人數約為30多萬,其中青壯年才十萬,其餘要麼四十歲以上(古代壽命短,四十以上就是老人),要麼是13到18的孩子。

    第二,即使有這十幾萬軍隊,處於千里之外,調動要花多少時間,軍需物資的安排運輸,沒有幾個月根本到達不了。

    第三,即使只動用其中的騎兵,也就是輕騎遠征,那麼速度會有多快?從邯鄲發命令到北方要多久。到達後糧草調集,兵器輜重囤積的時間要多久。騎兵出發後到達前線的時間要多久,戰國騎兵沒有馬蹬和馬蹄鐵和高橋馬鞍,長時間騎馬,人會疲勞馬會損傷,騎兵行軍速度遠沒有後世高,唐朝規定是騎兵一日70裡,趙國騎兵肯定比他低。也就是騎兵出發後即使以唐朝的速度到達戰場也要半個月以上。還有不要說一日行軍幾百裡的蠢話,偶爾爆發一次還行,但是接下來戰馬就廢了,需要換馬,而且人也沒有力氣作戰了,不可能長期維持。

  • 12 # 骷髏王SNK

    沒可能了 秦王知道趙軍被圍 立馬全力支援白起 把全國15歲以上的全拉去做後援了 這個舉動表明 秦王決意就是要滅了趙精銳 不給他翻身機會 公元前284年 五國伐齊 齊險些亡國 從此退出一線強國 公元前278年 秦拔鄢郢 楚被削弱 到公元前262年 秦統一天下唯一障礙就是趙 趙地盤 人口 經濟綜合國力都不如秦 趙只是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秦當然清楚 就算沒有長平之戰 上黨之爭 秦早晚要和趙打決戰

  • 13 # 猛火龍

    趙括領軍是為了執行與秦軍決戰的意圖,實際上也進行了決戰,並且消滅了大量的秦軍後,進行了追擊,追擊的過程中陣型被秦國騎兵沖斷分成二部。被圍困的主要原因是趙軍的百里石長城二個關口被偷襲失守導致大軍沒有退路,援軍無法支援。趙括只能選擇與秦軍血拼到底,同歸於盡的戰法。說趙括死後四十萬趙軍一起投降,這個記載應該不準確。

  • 14 # 北京的信諾沙

    幾乎不可能。其一,國力不行,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秦強趙弱;其二,國君不行,二十多歲剛成趙王的趙孝成王比起六十多歲的老謀深算的一代明君秦昭襄王差多了;其三,主將不行,趙括比起武安君白起差更多了,白起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全部取勝大厲害了……

  • 15 # 詩為諸藝之魂

    沒有!

    此時的趙軍方面,不管由誰指揮,必須確保長平關不失,才能保證整個長平地區防禦陣地的安全,才有與秦軍對耗的條件,使秦軍耗費巨大、糧草不繼而退兵。即打成平手,是趙軍能獲得的最大值。

    可惜的是,趙括、廉頗沒有意識到長平關戰略地位的極端重要性。有人問,換李牧又會如何?我說,誰來都要看他對待長平關的態度,一如白起。不然,誰來都沒用,都要成為另一個趙括。

    長平關之重要性,廉頗、趙括對其態度,我已在前面的帖子作了論證。

  • 16 # 秉煜

    這個時候的趙國幾乎沒有獲勝的可能。敗局也許在趙王選擇趙括的時候已經註定,或者說從趙國廟堂決定接收上黨的時候已經決定了,接收上黨郡,趙國廟堂上下既沒有清醒的認識,更沒有充足的準備,而迎接他們的是秦國的滔天怒火,攜百戰餘威的秦軍,秦趙決戰提前上演。雖然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但是趙國國家結構(經濟+政治)並沒有改變。一兩場戰爭趙國可以勝利,但是面臨著國家戰略級別的戰爭,趙國戰爭潛力不足這個問題就會充分暴露出來。從古至今,打仗就是打錢,戰爭拖得越久,趙國敗的機率越大。趙國從一開始也低估了秦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決心,秦國沒有因為時間拖得太久(3年)而放棄,反而進一步準備把,各種資源調往長平戰場。與其說是趙王想要速戰速決撤下廉頗,換上趙括,倒不如說是趙國國力不允許長平之戰一直消耗下去,趙國顯然必敗無疑。

    (個人觀點不足之處多多指教)

  • 17 # 天外雲意

    其實沒有不可能,只是歷史已經註定。假如白起還沒趕到突然病故,假如王翦突然生病,當時秦國再沒有一將可抵擋趙括。假如李牧的十萬大軍在側支援,假如趙國沒有天災,假如六國能夠齊心協力,…

  • 18 # 飛雪讀史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僅僅根據史書上的隻言片語,就把長平戰敗的鍋全甩到趙括的頭上,這是不智也是不負責任的,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這場戰爭不是幾個月內結束的,在序戰失利,副將趙茄戰死之後,廉頗利用丹河天險和長平山勢將秦軍阻擋了三年之久,戰爭最後仰仗的還是實力,趙孝成王治理之下的趙國雖處實力鼎盛時期,但是國力仍是不如秦國,面對消耗戰,趙國難以支撐,所以必須決戰,這才派上了主戰的趙括,若趙王克服一切困難,舉全國之力,全力保證後勤供應,而不急於決戰,耗下去就算秦勝也是慘勝,趙國甚至可以把秦國拖到難以為繼,秦國不以趙國一國為敵,不可能拿所有力量來和趙國血拼,趙國把秦國逼退也有可能。但是趙國國家基礎不如秦國穩定,趙國能否長時間保住勝利果實則是另一回事。

  • 19 # 李渝泉1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有取勝的希望嗎?我只說兩個差別,一,秦趙兩國的綜合實力相比較,趙國處於下風。二,秦趙兩國高層領導的智商情商,趙國國王處於下風。就這兩條,這說明趙國根本沒有取勝的希望。但是,趙國國王不犯錯誤的話,是有可能讓秦國罷兵退戰,從而延緩趙國滅亡的時間。

  • 20 # 再申請一個342

    微乎其微!

    而且僅有的可能性可以忽略,我覺得

    1,秦王死了。2,秦國發生地震或者其他國難,秦國才有可能撤兵,就算撤兵,也不會輕易留給趙國追擊的機會。

    3,秦軍內訌,這個可能性只有在軍紀不嚴,後勤出現問題才有可能。可是這種事情趙國更容易發生。

    總結: 除非老天插手,否則趙國無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在職碩士”“在職博士”含金量很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