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簡稱;七子又指七個人的合稱。七子古代西漢嬪妃的等級。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籤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們同時被割讓,侵佔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闢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華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華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擴充套件資料:《七子之歌》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讚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文中引用了《詩經·邶風·凱風》中的典故,《詩經·邶風·凱風》全文為: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對於《詩經·邶風·凱風》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爭議,詩中採用的觀點為母親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希望由此讓母親的回心轉意,但如今也有觀點認為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簡稱;七子又指七個人的合稱。七子古代西漢嬪妃的等級。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籤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臺灣,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們同時被割讓,侵佔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闢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華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華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擴充套件資料:《七子之歌》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讚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文中引用了《詩經·邶風·凱風》中的典故,《詩經·邶風·凱風》全文為: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對於《詩經·邶風·凱風》的解讀還存在一定爭議,詩中採用的觀點為母親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她的兒子們唱出這首歌以自責,希望由此讓母親的回心轉意,但如今也有觀點認為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慚不能報母恩來襯托母親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