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uR不信命
-
2 # 一紙如風a
岳飛字鵬舉,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岳飛作為一代名將,在歷史上也堪稱文武雙全,其軍事主要成就有收復襄陽六郡、洞庭湖之戰。文學成就有《滿江紅.怒髮衝冠》、《滿江紅.登黃雀樓有感》等。
關於岳母刺字的故事流傳至今,講的是岳飛十幾歲的時候北方金人入侵,宋朝當權者無能,軍隊節節敗退。岳母把岳飛叫到面前 對岳飛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岳飛說:男子漢應該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岳母聽後非常滿意,就打算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紋到岳飛的背上。
所以岳母在岳飛背上紋的應該是“精忠報國”。
還有一種說法在《宋史本傳》裡面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所以到底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你們覺得呢?
-
3 # 秉燭讀春秋
岳飛抗金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尤其是岳飛的母親為了鼓勵他抗金的決心,在他背上刺上了四個字的故事極為流行。但“岳母刺字”這事歷史上查無依據。查遍當時的資料,以及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都沒有記錄。
“岳母刺字”這個故事始見於元人脫脫所編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鑄傳》中。『何鑄在審問時看到(岳飛)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宋嶽鄂王年譜》卷一引《唐門岳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靖康初姚氏(岳飛之母)所刺。但是《唐門岳氏宗譜》出現很晚,史家評判“訛謬甚多”,再說姚氏是普通農婦,沒有文化,應當不會自己刺字(紋身也是一門手藝)。但姚氏勉勵兒子“從戎報國”一事,在《金陀粹編》卷九《遺事》中有記載。於是,人們就把這事附會到了岳飛母親身上了。
不管怎樣,“岳母刺字”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母教典範,它激勵了千千萬萬兒女報效祖國的決心。
-
4 # 狄飛驚
民族英雄嶽武穆,盡忠報國天下知,精忠報國系訛傳,不礙英雄美名揚!
從史實上看,應是盡忠報國著名宋史學家、宋史學會會長王曾瑜先生對“盡忠報國”和“精忠報國”做做明確說明,《宋史·何鑄傳》及所有學術研究上的記載都是“盡忠報國”,這點毫無疑問。最早出現“盡忠報國”的史料《宋史·何鑄列傳》記載: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此後史料均記載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四字,並無“精忠報國”之說,全國各地的岳飛紀念館懸掛的牌匾大多是“盡忠報國”。
從語法上看,應是盡忠報國從語法上分析,“盡忠”與“報國”是一對並列的動賓結構詞語,更符合漢字語境,表達“竭盡忠心,報效國家”之意;而“精忠”與“報國”是一對結構不同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並不合理。
精忠報國之說,系以訛傳訛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遊彪先生考證,“盡忠報國”一詞大概在明清時期演變成“精忠報國”,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趙構有關。
紹興三年九月,岳飛因率部不斷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在朝見皇帝時被宋高宗授予“精忠岳飛”錦旗一面,岳飛的孫子岳珂編纂的《鄂王行實編年》記載:
“九月十三日,入見,上慰撫再三……賜宸翰於旗,上曰‘精忠岳飛’”由此可見,趙構賜給岳飛的旗幟是書寫的“精忠岳飛”,卻不是“精忠報國”。到了清人錢彩所著評書演義《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中,第一次出現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刺字內容便是“精忠報國”四字。
由於《說岳全傳》在民間傳播極廣、影響極大,“岳母刺字”和“精忠報國”便傳承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實無論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無論“岳母刺字”是否屬實,我們都不必太過計較,史實也好,演義也罷,重要的是民族英雄岳飛的精神,一直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
5 # 信仰幻想流代表東旭鷹
是 盡忠報國。
據考證,岳飛母親文化程度不高,但道德高尚,從小就對岳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並未刺字。
岳飛受母親教育影響,後來懷著愛國熱情參軍。宋代軍人有刺青習俗,岳飛在參軍前後,請人刺下這四個字!
“岳母刺字”的傳說出現於清代乾隆年間的評書中,此故事流傳至今已兩百多年。
-
6 # 問歷史
竟然被欺騙了近千年? 岳飛背上的字根本就不是“精忠報國”。
岳飛,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是人們心中的民族英雄,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排在首位。岳飛的愛國事蹟,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在岳飛的背上,有著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但是卻有人說,岳飛背上的字根本不是“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僅僅一字之差,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岳飛的英雄事蹟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最出名的就是“岳母刺字”,但是對於這樣的一件大事,在歷史上卻沒有詳細的記載,甚至可以說這件事根本無處可查,沒有依據。不管是在宋人的筆記,還是在野史中都沒有相應的記載,就連岳飛的孫子所著的書籍也沒有記載。
這難免會讓人感到懷疑,按理說這應該是一件大事,應該被詳細的記載才對,但是卻少有出現。我們所知道的“岳母刺字”最早是元人所編著的《宋史本傳》,在這本書中說道,“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岳飛背上有四個大字是無疑的,但是這個記載並沒有說這四個字是處於岳母之手。雖然岳飛背上刺字是真實的,但是在少有的記載中,這四個字都是“盡忠報國”,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精忠報國”。
在《宋史·岳飛傳》中記載,有一次岳飛蒙受不白之冤時,岳飛非常氣憤,於是撕開了自己的衣襟,露出了背上的四個大字“盡忠報國”。從這裡,我們更加的肯定,岳飛身上的字為“盡忠報國”,而不是“精忠”。再有岳母刺字,這個事情看起來也是不真實的,岳飛的母親做為一個平凡的女子,怎麼可能會刻字。
紋身刺字可以說是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需要嚴格的程式以及技巧,並不是一般人就可以進行的,所以岳飛背上的這四個字並不是岳母刺上去的。那麼岳飛背上的字為何人所刺呢?在一些資料中國,說是請的工匠,有些資料說為張憲所刺,但是究竟是何人刺上去的,至今仍是眾說紛紜。
為什麼明明是“盡忠報國”,後來被我們熟知的時候就成為“精忠報國”?其實這也是有歷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出自於宋高宗趙構,宋高宗曾經因為岳飛有功,所以賜給了岳飛一張“精忠岳飛”的大旗,也成為了岳飛的戰旗,後來精忠也就成為了岳飛的代名詞,於是人們就將“精忠岳飛”和“盡忠報國”,合稱為了“精忠報國”。
喜歡的話,請記得關注哦!
-
7 # 情懷歷史
一
首先,在筆者看來,岳飛背上所刺的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不是“精忠報國”。對於古人來說,不管是吟詩作畫還是今天要說的刺字,都非常注重對仗、對偶的效果。就“盡忠報國”來說,可以分成“盡忠”、“報國”兩部分,這兩個詞語都是“動賓”的結構,也即“盡”和“報”對應,“忠”和“國”對應。與此相對應的是,“精忠報國”則不存在類似的對仗結構,“精忠”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誠,不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語,也即無法和後面的“報國”相對應。
二
其次,正史也認為岳飛背上刺的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不是“精忠報國”。“岳母刺字”這個故事始見於元人脫脫所編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鑄傳》中。《宋史》卷380《何鑄傳》中何鑄審問岳飛時,看到“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宋嶽鄂王年譜》卷1引《唐門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對此,在黃曉明主演的電視劇《精忠岳飛》中,雖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嶽飛背上所刺的字卻是符合正史的“盡忠報國”。
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民間會有岳飛身上所刺的字是“精忠報國”的觀點呢?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盡忠報國”一詞大概在明清時期演變成“精忠報國”,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趙構存在一定的關係。在《鄂王行實編年》,也即南宋岳珂為其祖岳飛編纂的他傳中,存在“九月十三日,入見,上慰撫再三……賜宸翰於旗,上曰‘精忠岳飛’”的記載。對於宋高宗趙構這位皇帝,為了表彰岳飛的功績,所以賜了一面帶有“精忠岳飛”四個字的旗幟。
四
最後,在此基礎上,“精忠岳飛”逐漸被訛傳為“精忠報國”了,加上各種演義小說的影響,很多人認同了岳飛身上所刺的四個字是“精忠報國”的觀點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針對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這四個字,有歷史學者認為這不是岳飛的母親姚氏所刺,理由是岳母並不識字,而且在宋朝這一歷史階段,刺青是一項技術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也即岳飛背上的刺字是被附會到了其母親姚氏身上了。
-
8 # 荒野歷史
岳飛背上刻的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盡”也不是錯別字。
精忠報國與盡忠報國其實這兩個詞語在字面意思意、使用、出處都沒有太大的區別。盡忠報國意為: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也作寫為“精忠報國”。
那為什麼出現“盡忠報國”和“精忠報國”兩個版本?
岳飛身體上的刺字在《宋史》中有過一段記載:秦檜因岳飛主戰反對求和,所以一心想殺掉他。秦檜慫恿其他官員彈劾岳飛,岳飛為此被宋高宗辭掉兵權,回朝當了一個官位很高,但沒有實權的閒官。但秦檜仍不罷休,又找人誣告岳飛企圖重掌兵權謀權奪位。岳飛被捕,審查岳飛時,一把把岳飛的衣服撕爛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清晰地刻在岳飛寬廣的背上,深入膚理!因而可以認定,刺在岳飛身上的四個字,並非民間流傳的“精忠報國”。之所以很多人被誤導刺字內容為“精忠報國”,是因為30年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的《岳飛傳》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其中就將‘盡忠報國’改成了“精忠報國”。
另有說法,“盡忠報國”改成了“精忠報國”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宋高宗趙構為了表彰岳飛的戰功,曾御筆親書“精忠岳飛”四字贈送給他作為旗幟。
-
9 # mimidustie
是“精忠報國”,用繁體字以示尊重原作,“精”這個字估計是岳飛母親的錯別字,無傷大雅,他們一家流芳千古。
回覆列表
精忠報國
岳飛 ,中國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的英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是頗為廣傳。 但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