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起源參考之一 郭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他。這時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王無故滅虢為藉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後裔姬序找來,封在北虢(今陝西東南李家窯),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北虢。姬序的後人稱為虢氏。古時虢與郭二字通用,虢氏後來轉為郭氏。郭子儀,唐朝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為平定“安史之亂”最主要將領。唐肅宗即位後,郭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他聯合回紇兵馬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他一生為國家屢建戰功,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了比過去準確的《授時歷》,施行達360年,是中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擅長製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10多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並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確度。 郭姓起源參考之二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佔漢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後。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詳,但卻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園、池之類。郭,意為外城,即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為周王族後,因封國名(虢)轉音而成郭姓,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有東虢、西虢、北虢之說,其中、東虢、西虢均系周王姬發所封,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平王東遷時,鄭武公護駕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了他。這時南方的楚國逐漸強盛起來,楚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為恐懼,只好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號稱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後來虢被晉國攻滅,子孫便稱為郭氏。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山西、陝西省者外,已播遷於山東、河北。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移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代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到了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後展成為臺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郭姓歷代人才濟濟,名人輩出,既有文臣武將,又有王侯皇帝,還有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三國時有曹操重要謀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還有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先生;還有解放戰爭中華東戰鬥英雄郭繼等;當代,美國有著名華人律師郭麗蓮。 於此可見,郭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參考之三 郭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八大姓,在臺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轉化來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於虢,建立了虢國。到西周末年,因為國家弱小,被鄭武公以武力佔領,並聲稱是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楚莊王因此出兵討伐周朝,周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後裔姬序,並封他為虢國國君。虢國後來被晉國滅掉,他的華人就以國名為姓,從此姓郭。郭姓很早就已經存在,夏朝有郭支,郭哀,商朝有郭崇。又有一種說法,說箕子號郭叔,是郭姓始祖。但他們的後代,現在都已經沒有記錄了。郭姓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在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發展,其中以太原為其發展中心。到漢代,又有郭姓人移居內蒙,甘肅,四川,安徽。唐代時,郭姓曾兩次向福建遷移,到南宋時期,開始進入廣東。明末清初,有一支福建的郭氏遷居臺灣,後來成為了臺灣十大姓之一。按,福建泉州地區的「白奇郭」,應屬回族後裔。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曲陽,太原,華陰,中山,昌樂,汾陽,□川,介休,西河,雲中,扶風。
郭姓起源參考之一 郭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他。這時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王無故滅虢為藉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後裔姬序找來,封在北虢(今陝西東南李家窯),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北虢。姬序的後人稱為虢氏。古時虢與郭二字通用,虢氏後來轉為郭氏。郭子儀,唐朝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為平定“安史之亂”最主要將領。唐肅宗即位後,郭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他聯合回紇兵馬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他一生為國家屢建戰功,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臺(今屬河北)人。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了比過去準確的《授時歷》,施行達360年,是中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擅長製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10多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並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確度。 郭姓起源參考之二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佔漢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後。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詳,但卻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園、池之類。郭,意為外城,即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為周王族後,因封國名(虢)轉音而成郭姓,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有東虢、西虢、北虢之說,其中、東虢、西虢均系周王姬發所封,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平王東遷時,鄭武公護駕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了他。這時南方的楚國逐漸強盛起來,楚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為恐懼,只好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號稱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後來虢被晉國攻滅,子孫便稱為郭氏。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山西、陝西省者外,已播遷於山東、河北。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移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代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到了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後展成為臺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郭姓歷代人才濟濟,名人輩出,既有文臣武將,又有王侯皇帝,還有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三國時有曹操重要謀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還有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先生;還有解放戰爭中華東戰鬥英雄郭繼等;當代,美國有著名華人律師郭麗蓮。 於此可見,郭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參考之三 郭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八大姓,在臺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轉化來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於虢,建立了虢國。到西周末年,因為國家弱小,被鄭武公以武力佔領,並聲稱是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楚莊王因此出兵討伐周朝,周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後裔姬序,並封他為虢國國君。虢國後來被晉國滅掉,他的華人就以國名為姓,從此姓郭。郭姓很早就已經存在,夏朝有郭支,郭哀,商朝有郭崇。又有一種說法,說箕子號郭叔,是郭姓始祖。但他們的後代,現在都已經沒有記錄了。郭姓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在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發展,其中以太原為其發展中心。到漢代,又有郭姓人移居內蒙,甘肅,四川,安徽。唐代時,郭姓曾兩次向福建遷移,到南宋時期,開始進入廣東。明末清初,有一支福建的郭氏遷居臺灣,後來成為了臺灣十大姓之一。按,福建泉州地區的「白奇郭」,應屬回族後裔。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曲陽,太原,華陰,中山,昌樂,汾陽,□川,介休,西河,雲中,扶風。